諾諾的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帶女兒諾諾在外面玩時,無論是吃的還是玩的,她都要求諾諾要大方地跟別人分享。
有一天,諾諾在玩她最珍貴的一件玩具——姑媽從國外寄來的芭比娃娃,這時候有兩個小女生走過來,其中一個試探著問諾諾:「能讓我們玩會嗎?」諾諾猶疑了一下,還是把玩具讓了出去。誰知那兩個小女生拿到了娃娃,自顧自地玩了起來,全然忘了諾諾的存在,諾諾站在邊上,訕訕地看著她們,一言不發,好像那玩具本就不屬於她......
看到這一幕,諾諾媽無比心疼,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妥當:自己在要求女兒大方分享的時候,從來沒問過她的感受;女兒的人緣看起來很好,可玩到最後她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個;在女兒的字典裡,似乎沒有「拒絕」這個詞語.....
中國禮儀講究「恭敬謙讓」,我們常常像諾諾媽一樣教導孩子要樂於助人,告訴他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見不得孩子有任何「自私」的行為,強迫他做不情願做的事情。
殊不知,把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而輕視自己的需求,這是一種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
過分在意別人會不會不高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來滿足別人的要求,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傷害自己,長期以往,容易演變成「討好型」人格。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說: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
在他們的心裡:
「我必須做得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
「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人——他們才會愛我。」
這種信念在他們的意識之中根深蒂固。因此,幾乎所有的討好者,在成人之後都不會快樂,因為他們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
他們容易受騙、上當、吃虧,最後卻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造成這樣的結局。
電視劇《命中注定我愛你》裡的主人公欣怡就是這樣的人,她從小就很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所以她一直很努力地要對別人好,大家都叫她便利貼女孩,因為當有人需要她,撕下來就能用,不需要時隨手亂扔也無所謂。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曾說過:「人是需要這種儘管被討厭但還是敢於做自己的勇氣,這樣才可以逃脫無法做自己的羞恥感,獲得真正的幸福。」
我們教導孩子「讓」的同時,殊不知,「不讓」也是一門重要功課,想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教孩子學會拒絕,這一課不能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拒絕別人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我們害怕得罪他人或者別人為此不喜歡自己,所以學會拒絕別人前,首先要教導孩子端正好心態。
一位知乎網友分享了拒絕別人的兩個原則——1.無敵意。2.無羞愧。小編很贊成:
無敵意
你拒絕的時候,只是因為這個事情你的確不想做或者做不來,而非對他人有任何負面評價。無敵意還包括如果他被拒絕的時候表達了憤怒,你也明白,這是人被拒絕的時候正常的反應,並非他真正想攻擊你。所以你大可不必啟動防禦機制,也不用因此對他表示敵意。
無羞愧
你的拒絕是因為你有自己的需求或者別人的要求太高,而非你自己無能或虧欠別人什麼,所以你完全不要覺得羞愧。無羞愧還包括別人被拒絕後,會羞辱或者鄙視你,你也明白,這是人被拒絕時的正常反應,不要被這種評價影響。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教孩子委婉、禮貌地表達拒絕很重要。
表達拒絕,從肢體語言開始
我們要試著告訴孩子,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拒絕,那麼,可以藉助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意願。
比如,小朋友搶奪你的玩具,你可以擺手表示不可以;遇到別人侵犯自己,可以雙手交叉,做出拒絕的姿勢。
這樣說「不」,別人不難受
英文中的一種說法,叫「I would love to,but……」,意思是:我很願意,但是因為一些原因,我無法答應你。這種拒絕的方法,比較委婉,被拒絕人易於接受。比如:
「我很願意幫助你,但我自己的還沒完成。」
「我很想讓你玩,但我還沒玩夠。」
「我很想借給你,但我現在也沒那麼多。」
再進一步引導孩子,這種方法表達拒絕後,如果以後你願意幫助或者滿足別人,可以告訴對方一個具體時間。
比如:「我很想讓你玩,但我還沒玩夠。過半個小時,我玩好了再給你玩吧!」
說出真實感受,也是表達拒絕的恰當方式
我們之所以拒絕別人常常是因為不能做到或者不喜歡某件事,並非針對對方,這點在表達時要真實地講出來。
比如有個小夥伴在分享零食,可是自己又不喜歡吃,怎樣拒絕既不讓他尷尬,又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呢?
可以這樣說:「看起來還不錯,可是我不喜歡這種口味,謝謝你哦!」
把我們當下的感受用善意的語言說出來,別人就能知道你的拒絕只是因為這件事情,就不會多想了。
如何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而不讓他人誤解,是孩子不斷學習的說話藝術,可以引導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加強鍛鍊,才能應對各種情境。
最後,小編還想說一點,在教孩子學會拒絕別人的同時,我們也要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能夠坦然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拒絕。
因為人的一生,經常會面臨拒絕。被朋友拒絕一起玩,被喜歡的異性拒絕,被心儀的學校和專業拒絕,被面試的公司拒絕等等,從小教孩子學會接受拒絕,孩子才不會在受到一點打擊時就萬念俱灰。
希望家長能夠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讓他們能夠懂得拒絕的藝術,懂得疏導自己的情緒,擁有健康的心理素養,從容面對未來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