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嚴嵩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作為明朝第一奸臣,曾獨自把持朝政是十年,真可謂是權傾朝野。
在當政期間,嚴嵩賣官賣爵,殘害忠良,不僅親手除掉了夏言等對自己有威脅的忠臣,而且還放任韃靼的俺答鐵騎肆虐河套,可謂是罪大惡極。而嚴嵩敢於這麼囂張的原因就是他善於迎合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帝朱厚熜被譽為明朝最聰明的皇帝,他不用宦官,不信近侍。僅僅憑藉自己的腦袋就將眾臣玩弄於鼓掌之間。嘉靖帝善於製造矛盾,讓大臣們相互掣肘,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
除此之外嘉靖帝還是一個自私的人,他不關心國民,只關心自己長生不老那點事,因此在他看來,大臣們能否治理國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會迎合朕心,會虛溜拍馬。而這一切,恰恰是嚴嵩擅長的,因此嚴嵩才能平步青雲,獨攬朝政。
但是聖心難測,嘉靖帝經常只發給大臣隻言片語來讓大臣自己猜測,如果大臣猜錯的話,那麼後果會極其嚴重,有很多大臣就是因為沒有揣摩好聖意而被貶官。而嚴嵩之所以能每次能揣摩對聖意,其原因就是他有獨一無二的軍師:嚴世蕃。
一、 工部侍郎嚴大人
嚴世蕃是嚴嵩的兒子,在長相上他並沒有繼承嚴嵩的帥氣,反而長得很有特點:肥頭大耳,還瞎了一隻眼睛。可以說是及其影響市容,這樣的人在殿試往往是是沒有優勢的。但是架不住嚴世蕃有一個好家世。
在嚴嵩當上禮部尚書之後,嚴世蕃萌父恩進入了國子監,在國子監畢業後被授予了左軍都督府都事這一官職,後又被升任為尚寶司少卿。因為嚴嵩的權勢又很快升任太常寺少卿。在嚴世蕃三十八歲的時候升任太常寺卿(正三品大員),因為當時嘉靖帝憐嚴嵩年老,特賜嚴世蕃隨侍嚴嵩。
從今以後,嚴嵩便讓嚴世蕃隨侍左右,甚至在內閣輪值的時候也違反規矩,讓嚴世蕃隨行。嚴嵩此種做法並不意味著他喜歡嚴世蕃,而是因為嚴世蕃確實是一個極為厲害的人物,嚴嵩離不開他。
當時嚴嵩正被首輔夏言搞得焦頭爛額。夏言是一個極其有能力的大臣,他並不是一個迂腐的書呆子,而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夏言深知皇帝最不喜歡結黨營私,因此便主動疏遠了自己和大臣們的聯繫,並且還潔身自好,只關心國家大事。這樣的態度使得嘉靖對他十分讚賞。這樣使得夏言的位置更加的穩固了。
但是此時的嚴嵩已經得罪過夏言,和他"圖窮匕見"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嚴嵩是很危險的。
但此時嚴世蕃告訴嚴嵩,夏言是很好對付的。理由是:夏言雖然身居高位,看似強硬,但是優柔寡斷,遇事猶猶豫豫,算不得可怕,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可以說嚴世蕃看人的眼光很準,後來夏言的死因就是因為這個弱點。
二、 嚴世蕃的巧計
說實在話,嚴世蕃雖然是一個奸臣,但是他確實聰明絕頂,據說嚴世蕃和人談話,對方說上句,他就知道人家下一句要說什麼,也就是說嚴世蕃特別擅長揣摩人心。
除此之外嚴世蕃還極其擅長寫青詞,當時嘉靖皇帝朱厚熜喜好道教,整日煉丹打坐。因此對於青詞也十分喜愛。所謂青詞就是寫給上天看的詞,因為寫在青藤紙上,故稱青詞。
青詞的語句一般都是用大量華麗的詞語堆砌而成,因此想把青詞寫好,不僅需要熟讀百家之言,更需要才華橫溢,文思泉湧。而嚴世蕃,恰恰很擅長青詞,因此嚴嵩的青詞大多是嚴世蕃所寫。
這對於嚴嵩的仕途有很大的幫助,要知道大學士李春芳就是靠寫青詞平步青雲的。
嚴嵩對嚴世蕃很依賴,嚴世蕃自己也很自負,他認為當今天下奇才,唯三人而已,其一曰楊博,其二曰陸炳,而第三個人就是嚴世蕃自己。何等的狂妄,何等的囂張,簡直跟謝靈運如出一轍,但偏偏嚴世蕃有這樣的資格。而鬥倒夏言就是他智慧的體現。
當時邊將曾憲曾計劃收復河套,並請示了嘉靖帝,但是嘉靖帝是一個怕麻煩的人,出征收復河套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打仗卻極為麻煩,不僅要徵糧,運兵,還要看戰報,選策略,計算傷亡,實在是麻煩的不得了,顯然還是修道煉丹好。
但是夏言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拼命的向嘉靖皇帝請示出兵(收復河套確實是好事),一向圖清閒的嘉靖皇帝憤怒了,他給了夏言一個評語"強君脅眾"。從此冷落了夏言,夏言只能黯然退休。
但嚴世蕃先按沒有打算放過夏言,他勾結錦衣衛指揮使陸炳,誣陷曾憲和夏言互相有勾結(邊將結交近侍是死罪),嘉靖帝看罷大怒,立即派人將夏言追了回來。
一向忠誠的夏言被棄市,妻子流放廣西不毛之地,兒子和孫子被削職為民。
至此嚴嵩在嚴世蕃的幫助下獲得了全面的勝利,再也沒有人能阻擋他了。
三、 嚴世蕃的身死
有一句歇後語叫: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而嚴世蕃顯然就走了驕兵這條路,當時他狂妄地認為天下以無敵手。因此便放蕩起來,誰知隱忍數十年的徐階開始了扳倒嚴嵩的行動。
恰逢嚴嵩的妻子(也就是嚴世蕃的母親)死了,按規矩嚴世蕃就要回家守孝。而失去嚴世蕃的嚴嵩仿佛一下失去了主心骨,頻頻犯錯引得嘉靖帝厭煩,而嚴世蕃也因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被流放充軍。
但是由於此時的嚴嵩手眼通天,因此嚴世蕃並沒有去充軍,反而逃離回去,還在自己的老家蓋了房子。最終徐階用計將嚴世蕃逮捕,以私通倭寇,蓋房子佔據王地(有王氣的地)為名殺了嚴世蕃。
在嚴世蕃死後,嚴嵩失去了這個最強大腦,因此被徐階很輕易地擊敗,最後被革職抄家,只能流落街頭討飯為生。
參考資料:《明史》、《明世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