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是一個偉大的節日,因為讀書是偉大的事情。
這個偉大的日子是怎麼來呢?這恐怕還要從一本叫做《堂吉訶德》的書說起。
故事的主人公堂吉訶德,生活在十六、七世紀的西班牙。
堂吉訶德本是一個家境不錯的鄉紳,他酷愛讀中世紀的騎士小說,吃飯、睡覺、走路時總沉浸於書中的情節,夢想著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勇敢的騎士。
後來竟分不清現實和故事的區別,把自己裝扮成騎士的模樣,騎著一匹老馬、帶著一個隨從就出去闖蕩天下、行俠仗義了。
他天真地想用自己的方式掃除社會上的邪惡力量,做鋤強扶弱的騎士英雄,其荒誕程度,就像今天的人想用金庸小說裡蕭峰的「降龍十八掌」去蕩平天下一樣。
結果當然是不合時宜,以至於發生了很多啼笑皆非、離奇古怪的故事。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被它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的喜歡和同情上這位糊塗又可愛的主人公,甚至希望他真的能做成點什麼呢!
世界讀書日就跟這本書的作者、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1547-1616)有關。他本人的故事更是既坎坷又悲慘、充滿了傳奇色彩。
塞萬提斯出生於西班牙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少年時期跟隨父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只上過中學,沒錢上大學。但是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很多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名著,成為了一個博學的人。
二十幾歲的時候,他加入兵團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一次,在希臘的勒班陀海戰中,他英勇衝鋒,身上中了三槍,其中2顆子彈打到胸部,一顆擊中了左手,導致左手殘疾。
面對這麼殘酷的事情,他卻說,「失去了左手,右手更光榮。」
1575年,塞萬提斯請假回家看望父母,卻在旅途中遇到了非洲海盜,被賣到了阿爾及利亞當奴隸。
經過了整整五年的奴隸生涯,他的家人才湊夠了贖金,將他贖回。
等他終於回到了祖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謀生,沒想到卻又開始了悲慘的牢獄生涯。
一次是因為被人誣陷,一次是涉嫌謀殺。其實他怎麼會殺人呢?只是因為他發現有一個人死在了他的家門口。
戰爭、殘廢、海盜、誣陷、牢獄、貧窮……接連不斷的打擊給了他寫作的動力和傾訴的欲望,他開始寫《堂吉訶德》,並把自己的很多經歷也寫進了故事裡。
《堂吉訶德》一經出版便大受歡迎,一版再版,使塞萬提斯成了聞名於世的大作家。
可是由於他不懂如何和出版社打交道,所得收入幾乎全落入了出版商的口袋裡,他自己依然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還要同市面上層出不窮的盜版同行做鬥爭。
就這樣,1616年4月23日,他患水腫病死在了自己的故鄉,連一塊墓碑都沒有。
後來人們發現,就在同年、同月、同一天,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作家、同樣飽受誹謗和磨難的文學大師莎士比亞也不幸去世,而當天恰好也是莎翁52歲的生日。
而在其他不同年份裡,4月23日這一天也是美國作家莫裡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司內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不得不說,這樣的巧合實在是太神奇了。
4月23日還與西班牙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個傳說有關。
傳說有一位美麗的公主被食人的惡龍困在深山裡,一位叫喬治的勇士發現了她,並與惡龍搏鬥成功解救了公主。
為了答謝勇士的救命之恩,公主便將一本書作為禮物送給喬治。因為書象徵著膽識和力量。
當地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為「聖喬治節」,節日期間,人們互相贈送圖書和玫瑰,以表達美好的祝願。
所謂「無巧不成書」,究竟是這個偉大的日子造就了這麼多偉大的人物,還是這麼多偉大的人物造就了這個偉大的日子?恐怕說不清楚。
為了紀念這一天,在西班牙政府的提議下,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設立為「世界書籍與版權日」,也稱「世界讀書日」。
讀書日意在向全世界的書籍和寫作者表示敬意,同時也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多讀書,去發現閱讀的快樂。
其實,對於真正熱愛的讀書的人來說,每個有書可讀的日子,都是美好的節日。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著名女作家楊絳也說過:「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書雖然不能幫你解決所有問題,卻能給你一個更好、更全面的看待問題的視角。」
說到底,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不如給孩子講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說:「沒有了左手,右手更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