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演唱會會遇見「黃牛」,到車站買票能遇見「黃牛」,可你聽說過到餐飲店吃頓飯也能遇到「黃牛」嗎?近日,市民肖小姐向記者報料稱,京華城五樓一網紅餐飲店驚現賣號黃牛,收費100元到180元不等,讓原本真心想要就餐的市民排隊等待了很久。
市民爆料
餐飲店門口有黃牛賣號
「真的很氣憤,我是4點半排的隊,一直到晚上8點半才進去。」肖小姐是市區一公司白領,也是一名十足的吃貨,只要哪裡開了網紅店,總能看到她的身影。但前幾日,她去京華城五樓的一家網紅餐飲店排隊就餐時,卻發現出現了職業黃牛。
「不敢相信,我在這苦苦等了4小時才吃上,可有的人卻拿著黃牛票輕鬆進去了。」發現這一情況後,肖小姐十分氣憤,覺得黃牛的行為傷害了吃貨的心。肖小姐眼睜睜看著旁邊一位男子花了150元直接進去就餐。
「我向店家反映有黃牛,店家熟視無睹,這讓我懷疑,到底是黃牛的個人行為還是商家的飢餓營銷?」肖小姐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記者暗訪
排隊中有人公開要價
昨天中午12點左右,記者來到了京華城五樓的這家人氣網紅店。雖然飯點剛到,但早已經沒有座位,記者排號排到了68號,前方需要等候50桌才能吃到。就在記者吐槽等待時間太久時,卻有一名大媽在向旁邊的年輕女子推銷,稱可以預約代排隊,收費100多元。但年輕女子聽到報價後,覺得不划算,拒絕後離開了現場。
「現在哪個年輕人有這個時間來排隊啊?」這位大媽說,自己退休在家,有時間代排隊,價格可以商量,「你想要號,可以提前一天打我電話,我幫你排好你再來。」
記者在人頭攢動的隊伍中,看到了不少大媽大爺。有大爺大媽還在現場打起了撲克。截至當天中午1點多,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內也只叫了11個號左右,這一餐確實很難等到。記者在現場採訪了一對小情侶,他們告訴記者,正常吃這一頓飯需要等好幾個小時,運氣好的話也在3小時以上,運氣不好的話4-5個小時也很正常。
下午4點30分左右,記者再次來到這家餐飲店門前,依然看到五六十人排隊等候。「小夥子,你來遲了,現在排隊要等著吃夜宵了。不如買我的號吧,50元。」一名排隊的人向記者推銷,「我一家幾個人來吃飯,都拿了號,剛一個黃牛跟我買了號,我賣給他也是賣,賣給你也一樣。」記者以他手中的號是大桌為由婉拒了。
網絡搜尋
微信朋友圈也有人賣號
不僅線下有人公開售賣這家餐飲企業的排隊號,記者在網絡搜尋時發現,網上也有「黃牛」賣號。
「揚州XXX代排隊,新品嘗鮮只要10元。」記者按照微信朋友圈上的廣告聯繫到了一位楊姓市民,在他的朋友圈裡,已經連續發了數條「京華城xxx代排隊」的微信圖片。
記者聯繫他時,他介紹,排號的價格要看具體時間段、人數,而且還要看是否在節假日。如果是7人的大桌子,晚上7點到8點吃到的話,需要支付200元。如果是4點半左右的桌子,4人上下的話需要支付120元。「正常價格都在120元、150元、180元這樣,不會超過200元。」楊先生說,現在供不應求,需求量十分大,需要提前一天預訂。
對話商家
稱對「黃牛」行為不知情
一對情侶向記者訴苦,「這家店鋪內原本桌子就少,再有這麼多黃牛賣號,啥時間能吃到,真的是個問題。這樣弄下去,下次不來吃了。又不是非吃這一家不可。」
「我們這裡確實從早到晚都有人排隊。」這家餐飲店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該餐飲店最晚要到晚上12點才能打烊。
對於記者提出店方是否知道等候區域有「黃牛」兜售等待號時?店家一口否認。「黃牛跟我們沒有任何關聯,我們也不清楚有黃牛行為。」當記者詢問,出現排號黃牛是否跟排號系統存在漏洞或者商家服務有關係,對方以工作忙為由走開了。
隨後,記者撥打這家餐飲店門前留下的上海總部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學者看法
從長遠看,有損商家形象
說起餐飲排號「黃牛」現象,揚城餐飲界一位資深人士陳先生告訴記者,餐飲界排號「黃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公司在成名前,或新店開業時,僱傭「黃牛」排隊造勢,可以稱之為「飢餓營銷」;另外一種就是門前排隊者絡繹不絕,衍生出一些藉此謀利的「黃牛黨」。不過,不管哪一種,都會給外界營造出一種餐飲店生意很火爆的景象來。
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這家餐飲店不僅在揚州出現排號「黃牛」,在上海、南京等地營業時,也都出現這一情況,網絡上對此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同時,這家餐廳在2017年12月被上海食藥監約談。當時,該店鋪不願承認自己的餐飲品牌是「網紅」,說到公司的成名之路,該網紅店表示,成名靠的是品質,否認有僱傭「黃牛」排隊造勢的營銷手段。
「『黃牛』雖然是市場化行為,從成交雙方來看,兩者都願意的話,也沒有什麼不妥。但對於其他等待者來說,就缺乏公平性。」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生導師朱季康教授表示,「現在時間也是金錢,有人用時間換金錢,也有人用金錢換時間。」朱教授介紹,餐飲黃牛想要長期維持比較困難,人們對於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僅存在短暫的一段時間。他認為,從商家的角度來說,對於這種「黃牛」售號行為不能熟視無睹,表面看是「黃牛」幫忙營造了火爆景象,但從長遠看,有損商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誠信形象。
記者陸康潔居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