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四解散50年了,搖滾精神還能反叛主流嗎?

2020-12-12 新京報書評周刊

今年是披頭四樂隊解散50周年。1970年4月,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宣布退出披頭四樂隊,風靡全球十年之久的披頭四宣告解散。50年之後,披頭四的歌曲仍在全球被傳唱。披頭四何以偉大?50年之後,搖滾精神又有了怎樣的變化?

撰文 | 梁瑀可

1

樂隊解散50周年

《Don't let me down》Crashing hit a wallRight now I need a miracleHurry up now I need a miracleStranded reaching outI call your name but you're not aroundI say your name but you're not aroundI need you I need you I need you right nowSo don't let me don't let me don't let me down

50年前,1970年4月,披頭四樂隊的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宣布單飛,這一消息不僅讓數百萬粉絲心碎不已,也震驚了另外三名樂隊成員,這被看作披頭四樂隊正式解散的標誌事件,一位美國記者稱其為「大英帝國衰落的裡程碑」。隨著主唱約翰·列儂(John Lennon)被槍殺,世人再也無法見證這個偉大的樂隊再次同臺演出。

樂隊解散的原因眾說紛紜,一開始粉絲難以理解和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真相也漸漸露出水面。四人之間的間隙由來已久,自從1967年樂隊的伯樂和經紀人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逝世以後,披頭四樂隊就經常因為經濟紛爭和創作訴求不同產生爭執,每個人都因此疲憊不堪。共同成立的蘋果工作室財務狀況混亂,保羅對列儂從工作室私自獲取現金的做法非常不滿,在引入新的管理層時產生了分歧,他希望請自己的嶽父來管理,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另外三位披頭四成員的認可,在最終的聘書上保羅拒絕籤字。各種情緒堆積,終於在列儂遇到第二任妻子以後全面爆發。

很多人認為是日本藝術家小野洋子(Yoko Ono)的出現切斷了列儂和保羅之間的精神紐帶,自從她與列儂高調結合,二人就整日如影隨形,列儂在她的影響下對先鋒藝術產生興趣,也積極投入到當代藝術和反戰行為藝術中。列儂說,「洋子現在是我的一部分。我們是John和Yoko,我們在一起。」這種新的熱情也影響了列儂對樂隊本身投入的時間,被冷落的成員們感到不快、日漸不滿,保羅在採訪時甚至說:「約翰愛上了洋子,他不再愛我們其他三個人。」

實際上,列儂對小野洋子的愛情彌補了單親家庭的創傷,除了給他帶來無盡的情感慰藉,也激發了列儂的創作靈感。就在八年前,保羅也終於向公眾解釋,就他而言,樂隊的解散與小野洋子無關。

其實更早想要單飛的是列儂:1969年9月,列儂就提出退出披頭四樂隊,當時披頭四樂隊正在與百代公司商談續籤合同,因此就被擱置下來。他仍於當月帶著Plastic Ono樂隊一起參加了多倫多搖滾音樂節,並於1970年2月11日在英國電視節目「流行歌曲排行榜」上演奏了新的獨奏曲目《Instant Karma》,節目中小野洋子坐在他身後,一邊用衛生巾蒙住眼睛一邊編織。

最終,1969年在薩維爾街3號的紅磚樓頂進行的屋頂演出成了披頭四樂隊的謝幕表演,在一個寒冷的英國冬天,四個人在屋頂即興演奏了42分鐘,分別唱了《Get back》和《Don’t let me down》。對於喜歡隨性而為和擅於打破常規的披頭四樂隊來說,這樣的告別也許最符合樂隊特點,警察的叫停又給這一切添加了一絲更為戲虐的味道。紀錄片裡,四個人在這場演出中笑容質樸,演唱依然真誠、自然,正如樂隊所有成員指出的那樣,儘管存在個人衝突,但他們仍然喜歡他們曾經一起創作的音樂。

2

披頭四狂熱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Let me take you down'Cause I'm going to Strawberry FieldsNothing is realAnd nothing to get hung about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Living is easy with eyes closedMisunderstanding all you seeIt's getting hard to be someoneBut it all works outIt doesn't matter much to me

披頭四樂隊誕生於日漸衰落的英國老工業城市利物浦。20世紀50年代,正值噪音爵士樂在英國流行,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列儂(1940年出生)結識了小他兩歲的保羅(出生於1942年),兩人互相被對方的才華吸引,他們組成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樂隊。不久後喬治·哈裡森(George Harrison)加入成為了第三名吉他手,此後核心三人組更換了包括彼得·貝斯特(Pete Best)在內的一系列鼓手,最終隨著林戈·斯塔爾(Starr)1962年的加入穩定下來。

在搖滾樂出現之前,美國流行音樂的主流是爵士樂,以及爵士樂隊演奏的搖擺樂和鄉村音樂。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sley)將鄉村音樂、布魯斯以及山地搖滾樂融會貫通,形成了新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曲風,強烈震撼了當時的樂壇。他標誌性的扭胯動作、出色的舞技、對主流音樂的改造引燃了年輕一代的激情,搖滾之門從此打開。

當這股風潮從美國席捲至英國時,英國還以保守的中產階級音樂審美為主流。列儂等人深受搖滾樂文化的影響,他在聽了一首貓王1956年錄製的《傷心旅舍》以後對流行音樂產生了興趣。一開始,披頭四樂隊演唱的主要內容是關於愛情,節奏簡單容易上口,作品多以翻唱美式搖滾為主。隨著樂隊日漸成熟,逐漸從最初的噪音爵士,到後來從民謠、布魯斯、R&B和搖滾音樂中吸取精華、加以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曲風。

可以說,上世紀50年代以前的音樂更多的是自上而下傳承的方式,成年人將主流的、古典的音樂形式向下傳授給孩子,而自披頭四,年輕人開始決定一切。

1961年樂隊改名為「The Beatles」。音樂經紀人布萊恩在這年注意到許多人來詢問一張名為《我的美人》的專輯,他發現專輯的伴奏來自利物浦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樂隊。於是,他專程跑到洞穴酒吧去觀看披頭四的演出,感受到了一股由這支年輕人樂隊引發的狂熱躁動。布萊恩在1961年底與披頭四籤約,他將身穿皮衣皮褲、曾經混跡於充滿妓女和流浪詩人的漢堡俱樂部的樂隊改頭換面為彈奏著布魯斯、整齊乾淨的年輕四人偶像團體,從而大獲成功。從1962年的單曲《LOVE ME DO》到1965年的電影原聲碟《Help》,短短三年,披頭四樂隊紅遍歐美。

以前,人們對英國人的認知還是刻板的紳士作風,但披頭四樂隊青春洋溢的外表、活潑辛辣的颱風打破了這一常規,他們反上流社會、反正統藝術的姿態迎合了當代青年男女壓抑憤懣的心情,被視為當時反文化運動理想的化身。四個年輕的男孩子在鏡頭前聰明機智的應答,調侃記者提出的問題。甚至英國伊利莎白二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II)在白金漢宮親自為甲殼蟲樂隊每一位成員頒發大英帝國勳章時,列儂致謝時還說,窮人們拍手,富人們請搖晃你們的首飾。

1964年,披頭四在美國公開亮相,隨即造成了大眾瘋狂,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英國入侵」(British Invasion),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詞彙「披頭四迷」(Beatlemania),詞尾mania代表這種「迷」的現象有精神疾病的意思。

在樂隊解散50周年之際,記錄著披頭四樂隊最初故事的木質舞臺,作為拍品拍賣。

當樂隊成員抵達甘迺迪機場時,上千名年輕女孩聚集在一起,警察在人群前拉起了警戒線,女孩們的臉部因激動而扭曲,她們尖叫、推搡,最後衝破了警戒線,不斷有人昏倒,現場一片混亂。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披頭四熱,人們大致認為屬於粉絲的青春期行為。而且就在前一年,深受愛戴的總統甘迺迪剛遇刺不久,美國全國還沉浸在悲傷之中,當披頭四樂隊攜歌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登陸美國時,立馬掀起了瘋狂的「披頭四狂熱」。

從1965年發布的《Rubber Soul》開始,披頭四樂隊開始轉變曲風,在音樂中展現了更複雜的世界觀。樂曲結構由簡單直率變得更為豐富,大量的變體和弦,以及使用印度古典樂器西塔琴,使得歌曲飽含神秘韻味。這一時期,他們大膽鋒利的幹預社會敏感問題,在舞臺上與世俗挑戰的舉止,成為了該時代的青年和社會文化運動的領袖力量。可以說,他們是最商業的樂隊,也是最實驗的樂隊。

直到《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披頭四的創作達到了巔峰狀態,專輯構建了一個故事整體,被稱為概念性專輯的開山之作,整張專輯以一個虛擬的pepper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為主題,迎合了當時那個虛幻、頹廢、迷幻、嬉皮的大時代背景,也完成了對搖滾樂精神內涵的改造。

無可否認,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搖滾樂隊,在美國的認證銷量超過1.83億,全球估計銷量為6億。四個成員全部入選了搖滾名人堂。2008年,在Billboard Hot 100上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藝術家榜單中名列榜首。樂隊共獲得了七個葛萊美獎,四個英國音樂獎,一個奧斯卡金像獎(1970年電影《 Let It Be》的最佳原創歌曲配樂)和十五個Ivor Novello獎。《時代》雜誌將他們列為20世紀100位最重要的人物。

3

何以偉大?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It was twenty years ago today,Sergeant Pepper taught the band to play,theyve been going in and out of style,but theyre guaranteed to raise the smile.So may I introduce to you,the act youve known for all these years,Sergea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披頭四樂隊何以稱為偉大?與當時全球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係。「二戰」以後,美國人口急劇增長,經濟迅猛發展,社會空前的繁榮,在穩健的社會進步、優良的家庭中長大的「嬰兒潮」一代,恰逢上世紀50年代步入青少年階段。消費主義浪潮使得他們可以自主地選擇娛樂方式、消費方式,體現了由經濟繁榮帶來的消費自由。

在英國則是另外一番景象,社會階層劃分越來越明顯,人們對音樂的喜好也產生了斷層,出身於工人階級家庭的英國年輕人對搖滾樂產生了共鳴,而爵士樂和藍調等其他美國文化則受到中產階級的歡迎。工人階級無論資源還是地位都獲得提升,他們在文化上的需求也隨之擴大。新一代年輕人不滿足於上完學只是從事傳統的工作,而是想要自由和獨立。因而,上世紀50年代搖滾樂的出現恰恰滿足了英美青年們的文化需求。

此外,搖滾樂的興盛也離不開大眾傳播媒介的推波助瀾,科技的進步與唱片業敏銳的直覺共同使搖滾樂「生意興隆」。唱片業主們瞄準「二戰」後嬰兒潮的崛起,抓住青少年具有的反叛精神,通過分析研究消費群體的喜好,制定了商業策略和推銷手段,對搖滾樂進行大批量生產銷售。

由於唱片推進的技術革命,生產成本大大降低,錄音質量大幅提升,唱片銷售的價格銳減。大眾傳播媒介的宣傳話語權,在這一過程中謀取商業利益,並且使青少年沉浸並陷入對搖滾樂的迷戀。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統計,披頭四是美國史上銷量最高的樂隊,共售出1.77億張唱片。

而樂隊經紀人所扮演的角色也異常關鍵,布萊恩僅僅用兩年的時間,就將四個來自利物浦工人階級家庭的男孩,打造成全世界為之瘋狂的音樂偶像。他除了將樂隊形象改為更貼近英倫紳士的形象,穿上羊毛西裝、裁剪合體的襯衫、西褲,還代表他們與唱片公司談成商業合作,要求EMI唱片公司籤約披頭四,並在Abbey Road錄音室完成第一張專輯的錄製。他將樂隊帶到美國前,就已經宣傳披頭四的歌曲上榜數周,樂隊還在當時美國著名節目「蘇利文劇場秀」登場,這是當時全美收視率最高的節目,觀眾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40%。

4

反叛的搖滾

《HEY JUDE》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Remember to let her into your heart,Then you can start to make it better.

披頭四樂隊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如今已經被人們習以為常。他們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各種歐美劇集和電影中,登上不計其數的雜誌封面,擁有數不清的相關主題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等文化資料。從村上春樹到賈伯斯,無數文化名人都深受披頭四的啟發。

但最為深刻的影響,還是披頭四所代表的反叛搖滾精神。搖滾樂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因為營造了一個聽眾們可以盡情放縱、詮釋自我的氛圍,在幾近瘋狂的演出中,年輕人感受著狂躁、震撼和愛情,這種音樂令人著迷,在於使得聽眾和樂手一起找到了共鳴,成為發洩情感的出口。在那個迷茫、動蕩的時代,搖滾樂以其獨有的姿態打破國界,消除文化隔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等級制度,表達了對政治觀念枷鎖的鄙夷。

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發起「床上和平運動」,他們共同繪製了BAGISM。

最為著名的案例,莫過於列儂和小野洋子共同創作的「床上和平運動」。1969年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列儂和小野洋子在皇后伊莉莎白酒店1742號房間,一住就是七天。在此期間,他們幾乎什麼也不做,只是全天躺在床上。房門始終敞開,接待聞訊而來的各類媒體記者、藝術家、文化名流以及政治人物的訪問,高呼「要做愛,不要作戰」(make love,no war)的反戰宣言。

搖滾樂代表了在禁錮中獲得自由,也是青年人表達思想、情感、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從此以後,搖滾樂手都勇於對社會公共議題表達看法,不斷地吟唱愛與和平的主題,借著音樂表達自己反戰、反暴力的訴求,影響至今。

在對西方流行音樂的改造上,搖滾樂也延伸出了眾多分支,滲透進靈魂、放克、雷鬼音樂、迪斯科、說唱等多種音樂品類。披頭四樂隊將各種新鮮元素與搖滾不斷融合,特別是後期在音樂上的探索和追求,讓搖滾樂向著更為自由和隨性的藝術方向發展。搖滾樂在日後始終與流行音樂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搖滾樂手也都以保持自身獨特個性為榮。

雖然商業成就了披頭四樂隊,但也為後期樂隊的解散埋下了種子,商業對音樂的入侵成為了音樂人永遠繞不過去的矛盾。幾乎所有有抱負的音樂人都在探求如何在唱片工業體制下保有創作自主性,商業機制和自主創作的平衡成為了永恆的難題。

今年四月份美國拍賣行Julien『s Auctions舉辦的拍賣展上,《Hey Jude》的手稿被拍出91萬美元天價。

1980年12月8日22點49分,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查普曼槍殺,卒時年僅40歲。如今,人們仍未忘記這個當年風靡全球的樂隊,在今年四月份美國拍賣行Julien『s Auctions舉辦的拍賣展上,《Hey Jude》的手稿被拍出91萬美元天價。

雖然披頭四樂隊最終不得不解散,但是在裂痕中各自探尋出路又似乎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我們在無數的搖滾音樂人的身上看到披頭四的身影,但是搖滾樂本身卻越來越柔軟和平和。正如人們所說,後來,我們便一直生活在沒有披頭四的世界裡。

參考文獻:

1.王倩 《從披頭四樂隊的發展歷程看音樂本質》

2.汪月波《音樂產業論》

作者|梁瑀可

編輯|張婷

校對|危卓

相關焦點

  • 啊……原來披頭四解散已經整整50年了
    4月10日是the Beatles披頭四樂隊成立60周年,解散50周年。 他們貴族式的優雅反擊直擊搖滾的核心精神:為普通人發出聲音和吶喊。「愛、自由、反戰」是披頭四永恆的創作主題。 英倫搖滾傳奇,十年輝煌與坎坷
  • 搖滾的信仰,披頭四-The Beatles
    相信很多人都想問披頭四樂隊和麥可傑克遜到底誰厲害,我之前也寫過一篇麥可傑克遜的文章,在這裡我想說將他們進行比較,就好像同為體育運動的足球和籃球,你可以比較貝利和喬丹到底哪個更偉大嗎,麥可傑克遜的領域是流行音樂,而披頭四是搖滾樂,而且他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他們都是非常偉大的,所以請不要把他們進行比較
  • "滾石"和其他英國搖滾樂隊
    它反映了麥卡特尼和列農兩人不同的創作個性,但也多少啟示了日後訪美的英國搖滾樂,以至整個搖滾樂的兩大類型,即,一類比較溫和、精美,很少反叛性;另一類更加粗獷、猛烈,發展了主流搖滾中的強勁風格。可能由於披頭四早期的可愛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把英國另一個重要的搖滾樂隊"滾石"當作是後一種搖滾樂類型的代表。
  • 披頭四解散50周年,《Hey Jude》手稿將被拍賣
    在披頭四樂隊解散50周年之際,將有近300件紀念品在美國紐約拍賣。其中包括記錄著披頭四初次登臺的木質舞臺、被譽為「英國第二國歌」之稱的《Hey Jude》手稿、列儂和小野洋子最廣為流傳的合照等。作者 |王塞北1970年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宣布退出披頭四樂隊,風靡全球十年之久的披頭四樂隊宣告解散。50年之後,披頭四的歌曲仍在全球各地被傳唱。而與樂隊相關的文物也一直廣受追捧,比如約翰·列儂的眼鏡和吉他。
  • 披頭四解散50周年,《Hey Jude》手稿高價拍出
    撰文 | 王塞北據多家外媒報導,當地時間4月10日,即披頭四樂隊解散50周年之際。有大約250件與樂隊有關的文物在紐約朱利安拍賣行(Julien’s Auctions )拍賣。1970年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宣布退出披頭四樂隊,風靡全球十年之久的披頭四樂隊宣告解散。50年之後,披頭四的歌曲仍在全球各地被傳唱。而與樂隊相關的文物也一直廣受追捧,比如約翰·列儂的眼鏡和吉他。
  • 披頭四解散50周年,《Hey Jude》歌詞手稿拍出91萬美元高價
    撰文丨王塞北據多家外媒報導,當地時間4月10日,即披頭四樂隊解散50周年之際。有大約250件與樂隊有關的文物在紐約朱利安拍賣行(Julien’s Auctions )拍賣。1970年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宣布退出披頭四樂隊,風靡全球十年之久的披頭四樂隊宣告解散。50年之後,披頭四的歌曲仍在全球各地被傳唱。而與樂隊相關的文物也一直廣受追捧,比如約翰·列儂的眼鏡和吉他。
  • 披頭四最搖滾 《滾石》評出史上最偉大搖滾巨星
    《滾石》評出史上最偉大搖滾巨星 2004年03月29日 09:10
  • 披頭四樂隊首張專輯問世55年後 全方位正式登陸中國
    ­  另據促成此次披頭四正版專輯引進的環球音樂(中國)公司介紹,更多披頭四經典作品的實體唱片將陸續推出,「披頭四來了」系列主題活動更將貫穿2018年全年,以各種形式向中國音樂愛好者全方位展示披頭四的文化魅力。­  一支僅僅存在了12年並且早在近40年前便已宣告解散的樂隊,為何會在世界樂壇取得如此尊崇的地位,擁有這般持久不退的影響力?
  • 艾比路(Abbey Road):披頭四歌迷的搖滾之旅
    倫敦搖滾音樂體驗之旅無疑值得各位資深音樂迷期待和嘗試,如果你是那些熱衷尋找新鮮感的樂迷,這裡不但可以找到了傳統旅遊的樂趣,更可以體驗英國搖滾大鱷樂隊披頭四到滾石、朋克搖滾音樂到英國流行樂帶來與眾不同的旅遊感受。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倫敦艾比路。
  • 他是披頭四的靈魂人物,傳奇的經歷讓他的搖滾音樂有了生命
    約翰·列儂,相信很多有接觸搖滾的朋友們都認識他,他代表著一個搖滾時代,他帶給我們的音樂依舊影響著整個世界,他是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之一。1957年,列儂便在學校組建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支樂隊,那天樂隊在教堂演出完後,他遇見了披頭四的另一位傳奇人物保羅·麥卡尼特。列儂的音樂不斷吸引他,便邀請列儂加入自己的樂隊。
  • 歐美六支殿堂級搖滾樂隊,滾石樂隊最長壽,披頭四影響力無法取代
    、優雅的風度R.E.M.樂隊(快轉眼球樂隊),成立於1979年,是過去的20年裡最有影響力的樂隊之一;作為起家於地下的草根樂隊,他們在組團初期就開著大篷車穿梭美國,將音樂理想和精神傳播於鄉鎮、學校和酒館。
  • 披頭四樂隊你真的了解嗎?
    披頭四樂隊披頭四在搖滾樂史上的傳奇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搖滾樂最受歡迎的上個世紀60年代恰好就是披頭四的時代。搖滾樂在當時的普及度是流行樂佔領大部分市場的現在難以想像的,可以說在當時搖滾就是音樂的代名詞。左 英女王 右 保羅此外,保羅在1990年就獲得了第32屆葛萊美獎終身成就獎。1999年入駐了搖滾名人堂。
  • ​ 地下、實驗、迷幻、搖滾。披頭四如何改變世界?
    披頭四就是這種角色。他們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原披頭四成員保羅再唱《Hey Jude》,讓無數人當場落淚。儘管伴唱已經響起,70歲的保羅仍然用自己的真聲演唱。八萬人的開幕式現場儼然成為了一場跨時代的演唱會。
  • 彼得·傑克遜拍紀錄片 新技術讓披頭四起死回生
    彼得·傑克遜拍紀錄片 新技術讓披頭四起死回生 這一次,彼得大帝要拍攝的是關於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四的紀錄片。所使用的素材來源於1969年1月2日到1月31日所拍攝的未公布的素材。按照計劃,彼得大帝將會使用《他們不會變老》裡曾經使用過的翻新技術來處理這些素材,並讓之「起死回生」。作為一位曾經拍攝了《指環王》的導演,彼得大帝如此痴迷紀錄片,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 披頭四The Beatles,甲殼蟲的朝生夕死
    披頭四The Beatles, 英國搖滾樂隊,由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裡森和林戈·斯塔爾四名成員組成,1960年樂隊於英格蘭利物浦市成立。知道這隻樂隊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少,至少90後00後,很少有知道甲殼蟲的。但是,這都不能否定,甲殼蟲在世界樂壇無與倫比的地位。
  • PITAKA創始人鄭陽輝:搖滾反叛精神是創新品牌的內核
    深受搖滾樂「獨立」與「反叛」精神影響的PITAKA創始人鄭陽輝希望做點不一樣的事情。多年以來,其創立的PITAKA一直嘗試將高科技材料與創新設計相結合,創造一系列為實用生活服務的數碼配件,真正為用戶構建一種便捷、簡單、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
  • PITAKA 創始人鄭陽輝:搖滾反叛精神是創新品牌的內核
    深受搖滾樂「獨立」與「反叛」精神影響的PITAKA創始人鄭陽輝希望做點不一樣的事情。多年以來,其創立的PITAKA一直嘗試將高科技材料與創新設計相結合,創造一系列為實用生活服務的數碼配件,真正為用戶構建一種便捷、簡單、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
  • 傳奇樂隊披頭四的攝影師逝世,享年81歲
    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甲殼蟲樂隊,也被成為披頭四樂隊)是英國著名搖滾樂隊,共有4名成員:約翰·列儂市成立,其音樂風格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搖滾樂,並開拓了迷幻搖滾、1968年發行的單曲《Hey Jude》連續9周位居美國公告牌榜首。1970年樂隊解散。1980年12月8日,約翰·列儂去世。
  • 披頭四樂隊紀錄片發布特輯 彼得大帝解讀製作過程
    在視頻中,傑克遜現身說法,講述了影片的製作過程。隨後,劇組公布了一大段紀錄片中的片段,配合上披頭四的音樂,對於樂迷殺傷力巨大。據了解,這一次,彼得大帝所拍攝的披頭四紀錄片所使用的素材來源於1969年1月2日到1月31日所拍攝的未公布的素材。按照計劃,彼得大帝將會使用《他們不會變老》裡曾經使用過的翻新技術來處理這些素材,並讓之「起死回生」。
  • 搖滾巨星小理察去世:他是搖滾建築師 披頭四樂隊的靈感來源
    備受讚譽的搖滾歌手、詞曲作者和鋼琴演奏家小理察(Little Richard)——原名理察·韋恩·彭尼曼——美國當地時間本周六不幸去世,享年87歲。小理察稱自己為「搖滾樂的建築師」,他的音樂生涯長達70年之久,對搖滾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發行了很多熱門歌曲,比如「Tutti-Frutti」和「Long Tall Sally」。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小理察一直在流行巨星和教堂牧師的身份之間不停轉換,多次宣布退出歌壇,然後又重返歌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