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庫布其的綠色奇蹟

2020-12-23 包頭新聞網

點擊上圖觀看視頻↑↑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治理沙漠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消除貧困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這兩個世界難題疊加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但是,這兩個相互疊加的難題,在中國找到了破解之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有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沙漠變綠了,讓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也變富了。今天,我們就走進庫布其沙漠腹地,看看沙漠裡的綠洲,沙漠裡的生活。

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這裡的景象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沙漠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有樹林、草地,還有湖泊,大片的沙丘被周邊的綠植鎖住,不再流動。

以往,庫布其沙漠在當地人眼裡就是一條橫行肆虐的黃龍。

鄂爾多斯市林業局局長韓玉飛介紹:「南部用喬灌草的辦法,把它圍起來治理,防止風沙蔓延,然後採取北堵,靠近黃河這邊,我們採取鎖邊林帶的辦法堵住它,防止向黃河裡面輸送泥沙,中間,我們通過十大孔兌,還有一些道路,把它進行切割治理。」

南圍北堵,中間切割,說起來簡單,但真正鎖住庫布其這條黃沙巨龍,庫布其人的付出是常人很難想像的。30年來,這裡湧現出許許多多來自民間的治沙英雄,更有以億利、伊泰、東達為代表的許多治沙企業。在政府的主導下,全社會各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總面積1.86萬平方公裡的庫布其沙漠,30年裡沙丘整體高度平均下降了一半,三分之一的荒漠得到治理。

然而,面對這些亮麗的數據和畫面,人們很難想像,30年前,這裡曾是風沙漫天、一眼望不到邊的「死亡之海」。

達拉特旗官井村治沙帶頭人高二雲說,當年風沙太大,村裡還發生過小孩出門幾十米就迷路丟失的事件。

為了生存,無數像高二雲這樣的庫布其人以自己的方式開始了抗爭。

1999年,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凝聚了杭錦旗13萬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庫布其第一條穿沙公路建成通車。進入新世紀,鄂爾多斯市以地方人大立法的強勢政策開始實行最嚴格的禁牧休牧,封禁保護措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隨之推進,各種防沙治沙技術層出不窮。

設置網格沙障,防止沙丘流動,同時在沙障內種樹種草,這是早期治沙的主要技術。在後來的治沙實踐中,億利集團帶動當地百姓大力發展沙漠經濟作物甘草種植,每年可產生一億多元的利潤,並跟進發展沙生態旅遊康養等項目,加之其他企業在沙生植物深度利用等方面逐漸產生效益,給治沙注入後續動力,反哺治沙科技的創新,一些新的治沙技術也開始應用。

看似簡單的微創植樹法,樹木成活率可由20%提高到80%以上。十幾秒就可以種一棵樹,效率成倍提高的同時,每畝可節約成本1200元以上。這是近年來沙漠治理的主打技術之一。

除了微創植樹法,億利集團還和科研院所合作,發明創新了風向數據植樹法、無人機彈射飛播法、甘草平移治沙技術、種質資源技術等一些列沙漠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

與垂直栽種法相比,甘草種植平移法不僅固沙和綠化效果提高10倍,更可以大規模推廣,在杭錦旗有130多萬畝人工種植的甘草,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用平移技術來種植的。

技術是基礎,但有規劃、成規模是治沙的關鍵。庫布其人開始了治沙模式的艱難探索。

庫布其西部的生態修復區,面積2000多平方公裡,也是億利「一帶三區」治沙規劃的生態保護區,屬於億利治沙的第四期工程,但是實施過程異常艱難。

當年,當地政府和億利的技術人員挺進沙漠腹地考察規劃時,越野車在高聳的沙丘中顛簸行進,億利沙漠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吉樹摔下車,身負重傷。這次事故造成張吉樹腰椎壓縮性骨折。除了車輛事故,在一次人工飛播造林中,飛機失控,造成飛機損失,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除此之外,由於植被密植、鼠兔災害等,在起初的治沙階段,也走了不少彎路。

十八大以後,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庫布其人的治沙信念更加堅定了。

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介紹,他們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來進行綜合治理,稱為治沙生態的五結合。

所謂治沙生態五結合主要是指:生態移民、封禁保護、自然修復、機械化和人工規模化治理、構築生態系統能力的五結合措施,綜合推進,立體化治理。要成規模治理,這首先就要把治理區內散居的牧民移出來,並且解決他們的生活出路問題。

道圖嘎查移民新村致富帶頭人孟和達來說,自己弄是單打獨鬥,資金、勞力不夠,政府主導,企業投資,農牧民參與,一起弄,效果最好。

孟和達來所在的道圖嘎查在規劃的治理區內有36戶散居的牧民,在當地政府的指導和動員下,如今已經全部移至移民新村,億利集團出資2700萬,不僅讓移出的牧民安居,還讓他們出工出力參與治沙,開展多種經營。

同時,企業運用科學的治沙理念和手段,成規模治理,效果非常明顯。

在兩萬畝的億利光伏發電基地,板上發電,板下固沙,其間種植沙生植物,飼養禽畜,發展沙產業,形成立體化的小生態,同時帶動附近的農牧民以民工聯隊的形式參與建設和養護管理。

億利烏蘭木獨民工聯隊隊長張向前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前的沙害現在變成沙利了,我們現在可喜歡這個沙子了。沙子就是我們的生存的根本,這就是錢,這就是鈔票,下面這東西(甘草)多好。」

張向前的民工聯隊有二三十人,類似的民工聯隊在庫布其有200多個。

「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逐漸成型,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而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人心,庫布其人的治沙理念也在發生著變化。

任先生是鄂爾多斯市一家企業的總經理,去年底他帶著資金找到達拉特旗政府,想要一塊沙地治沙綠化,同時搞沙漠康養項目以圖未來的營利,沒想到卻被婉言謝絕了。

沒有治理過的沙漠土地租金非常便宜,又能享受國家的政策扶持,企業有自己的盤算,但達拉特旗這塊狹長的沙漠經過多年治理,基本達到了生態的平衡點,對於外來企業的項目,當地政府更希望在原有薄弱林帶的基礎上提高林帶質量,但這樣地段租金又會大幅增加。

有數據統計,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2016年的15.7%和53%。一方面有企業帶著資金想進駐沙漠治沙,門檻提高了,另一方面,庫布其的治沙模式也開始走向全國。

中國林科院防沙治沙首席專家楊文斌認為,庫布其模式是在國家和各地政府領導下,在國家生態建設支持下,企業牽頭,走出了一條治沙的路,這個路應該是可複製的。

億利沙漠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吉樹說:「目前我們在甘肅,已經種植了十幾萬畝梭梭,還有一萬畝甘草,同時我們搞飛播造林30萬畝。」

現在,包括甘肅、新疆、西藏、青海、雲南、河北等地,在荒漠化治理上,都能看到庫布其的影子,去年12月,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還獲得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而庫布其的治沙技術也正在向伊朗、沙特、巴基斯坦和非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延伸。

庫布其沙漠從「死亡之海」「生命禁區」變成今天的「沙漠綠洲」「財富之地」,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只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順應自然,沙漠也能夠和人類和諧共存。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努力;需要科技創新、產業開發、市場機制的協同發力;更需要勇於擔當、吃苦耐勞、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而庫布其在為中國生態建設添磚加瓦的同時,也正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綠色名片,為全球荒漠化防治帶去綠色希望。

相關焦點

  • COP13大會閉幕 庫布其沙漠綠色經濟模式寫入《鄂爾多斯宣言》
    作為政府、私營部門、社區三方合作、共享成果的治沙典範,中國庫布其沙漠綠色經濟模式被寫入《宣言》。這也是時隔4年之後,庫布其再次寫入聯合國決議。《宣言》共46條。其中第43條明確提出,「推廣政府、私營部門和當地社區三方合作模式,提供經濟和生態服務,使企業和受土地退化和貧窮影響的當地農戶能夠分享成果。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的『沙漠綠色經濟』就是此類合作的成果體現。」
  • 【庫布其的呼喚】我是一粒沙
    央廣網鄂爾多斯8月9日消息(記者鄭穎 寶音 金建軍)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庫布其沙漠地區各族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囑託,齊心協力堅守家園,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請聽系列報導《庫布其的呼喚》第四篇《我是一粒沙》。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屆青少年夏令營落戶庫布其沙漠
    ,將在中國庫布其沙漠舉辦GEO5首屆青少年夏令營。劉長銘校長同時宣布,北京四中將在庫布其沙漠設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 教育公益人士、人民政協報教育周刊主編賀春蘭博士曾親歷庫布其沙漠,她用震撼一詞來描述億利治沙人面對的挑戰和創造的奇蹟。
  • CCTV4《中國新聞》推出系列報導《走進庫布其沙漠》!
    CCTV4《中國新聞》推出系列報導《走進庫布其沙漠》,展示當地治沙成果,探尋庫布其模式的成功原因。7月30日播出系列報導第一集《甘草平移種植技術推動產業發展》。甘草喜光耐旱,是一種適合在沙漠地區生長的藥用植物,同時還有固沙改土的功能,因此,甘草種植也成為庫布其沙漠綠色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乍一看來,這裡的甘草與普通甘草並沒有什麼不同,真正的玄機,是在沙土下面的部分。
  • 傾情焦點吟誦十年 觀眾為焦點訪談寫下3508首詩
    作為一名觀眾,連續十年不間斷的看一檔節目,不容易;而對每天的節目都能倒背如流,似乎更不容易;如果再把對節目的感受用詩歌的方式寫出來,一天一首,這不啻是個奇蹟了。奇蹟中的欄目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焦點訪談》,而創造了這奇蹟的人是一位來自湖北的普通觀眾,他的名字叫王德生。
  • [焦點訪談]體驗水立方
    進入[焦點訪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2月24日播出):點擊觀看視頻>>>     在內部設計上,水立方非常注重細節,充分考慮運動員和觀眾需求,體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三大理念。水立方內部各類泳池的設計、建造水準和溫度方面的精細要求,為運動員的穩定發揮創造了良好條件。看臺設計上人性化的處理,使得觀眾能夠從各個角度清晰地觀看精彩比賽。在室內環境的設計上,也充分考慮到了運動員和觀眾的需要,照顧到了屋頂安裝照明設備等細節。
  • 庫布其:一個沙區的生態巨變
    庫布其沙漠,中國第七大沙漠,橫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達拉特、準格爾三旗,自西向東綿延360多公裡,總面積1.86萬餘平方公裡,距北京直線距離僅800公裡。新中國成立之初,庫布其沙漠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十米、流入泥沙1.6億噸,直接威脅著「塞外糧倉」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  治理庫布其沙漠,宛若搭在維護祖國北方生態安全這根弦上的箭,不得不發。
  • 焦點訪談:「神奇「的酵素
    視頻:160330焦點訪談_001:北部灣,時長約14分56秒老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而這樣包裝出來的「奇蹟」,在我們的生活還有不少。對這些離奇的東西,不僅不能輕信,反而值得警惕。消費者需要警惕,執法者更要警覺,如果對它置之不理,那「酵素」可就變成「教訓」了。《CCTV焦點訪談》欄目進駐騰訊新聞民生頻道,關注社會發展,聚焦民生服務。——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他們在沙漠種樹30年,然後奇蹟出現了!
    今天看到一組沙漠的衛星對比照,簡直是見證奇蹟的時刻。這是庫布其沙漠的對比圖,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是我國第七大沙漠。腹地深處寸草不生,邊緣地帶風吹沙跑侵蝕周邊草地,面積超過1.8萬平方公裡,被稱為死亡之海。
  • [焦點訪談]雜交水稻之父的夢想
    [焦點訪談]雜交水稻之父的夢想  進入[焦點訪談]>> 專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5月22日播出):點擊看視頻〉〉〉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億利沙漠研究院落戶庫布其沙漠
    中國網9月12日訊 2014年9月10日,億利沙漠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庫布其沙漠舉辦。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鄂爾多斯市政府、杭錦旗政府有關領導出席活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額爾敦代表自治區政府致辭。他表示,研究院的成立對充分引進國內外國內外荒漠化防治的先進科學技術,帶動我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新型科學技術研發平臺的成就和水平,提升治理荒漠化的水平和速度,發展綠色經濟和沙產業具有深遠的影響。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內蒙古,需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的新型科研機構,億利沙漠研究院的組建,是探索與嘗試,也是典範之措。
  •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諮委會會議在京舉行 聚焦治沙生態價值應對氣候...
    聯合國環境署原執行主任、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諮詢委員會外方執行主席埃裡克·索爾海姆出席會議,部分在京的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諮詢委員會成員應邀出席,建言獻策。會議認為,應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將第六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指示精神落到實處,更高水平辦好第八屆論壇,聚焦治沙生態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向「一帶一路」沿線推廣中國治沙經驗,推動全球沙漠生態價值創造與減貧、荒漠化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與低碳減排等國際合作。
  • 焦點訪談
    刊名取自《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兩個欄目的最後一個字。如此定名,一是要與兩個欄目相關聯;二是不想辦得太呆板,以便讓大家敞開胸襟,暢所欲言;三是文章體裁和內容均不受限制;四是可以提醒全體成員在節目製作和日常工作中切忌空談。為此,每周二出版的《空談》,封面上都有「反道行之,座右為銘」的警示。
  • 央視「讀書」欄目隆重推薦《春歸庫布其》
    2020年7月10日14點20分,央視《讀書》欄目向觀眾推薦了2019年度中國好書《春歸庫布其》。 節目先從兩張照片說起。第一章是昔日的庫布其,著名的死亡之海,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的「幾」字灣裡。黃河的沙子多半都是出自它的「貢獻」。
  • 中國·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汽車那達慕成功舉辦
    烏蘭牧騎熱場演出 5月1日上午,杭錦旗境內庫布其沙漠彩旗飄揚、車輛如梭、人潮湧動,中國·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汽車那達慕暨越野e族北京大隊五一愛在弓弦「汽車星球杯」沙漠T3挑戰賽隆重開幕。
  • 庫布其湧現「水生態」老滿發展有底氣
    說起老滿的底氣,還得從庫布其沙漠湧現出的「水生態」講起。1969年,老滿出生在與黃河毗鄰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在他童年的記憶中,草場裡幾處自然形成的溼地,是沙漠裡難得一見的綠洲,一家人靠放牧維持生計。父母日漸年邁,老滿早早地成家立業。
  • 庫布其沙漠深處藏著一個「深呼吸」小鎮
    同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在庫布其沙漠裡,當地群眾、志願者們都會頂著大風走進大漠,或植樹,或採集數據,或播種,幾十年來從未間斷。今年庫布其沙漠恩格貝生態示範區裡的治沙熱情不減反增。恩格貝生態示範區北靠黃河,位於鄂爾多斯市境內庫布其沙漠中段北緣,總面積約30萬畝。40年來,這裡從寸草不生的大漠,變成了植被覆蓋率78%、森林覆蓋率達到41%的沙漠綠洲。
  • [焦點訪談]社會熱點 理論魅力
    進入[焦點訪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9月15日播):點擊看視頻〈〈〈《理論熱點面對面 2007》對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作了正面的回答
  • 產自庫布其的新「武器」 讓治沙走出怪圈
    「庫布其」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因為它處在黃河下像一根掛在黃河上的弦而得名。由於長期缺少科技參與,庫布其曾一度陷入「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但在治沙實踐摸索前行中,庫布其逐漸找到了一條科技治沙之路。
  • 中國最美的24小時,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承包你的早晨和夜晚!
    早晨 6:00內蒙古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七星湖景區)「沙漠印象,塞上綠洲」,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七星湖景區)以庫布其沙漠為依託,七個美麗的湖泊與雄渾的沙漠景觀完美融合,一簇簇頑強的綠色,從道路兩邊沿著綿延起伏的黃色沙丘鋪展,全面展示了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的顯著成效, 讓暢遊沙漠綠洲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