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的呼喚】我是一粒沙

2020-12-24 央廣網

  央廣網鄂爾多斯8月9日消息(記者鄭穎 寶音 金建軍)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庫布其沙漠地區各族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囑託,齊心協力堅守家園,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請聽系列報導《庫布其的呼喚》第四篇《我是一粒沙》。2018-8-9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庫布其沙漠腹地、杭錦旗杭錦淖爾村。高毛虎一家世代居住於此,靠20多畝鹽鹼地為生。1977年,17歲的高毛虎中學畢業,開始在沙漠裡的鹽場打零工。

  高毛虎:挖甘草、撈鹹鹽,但是那時候從個人角度也沒想到治理沙漠。

  1999年,在政府的帶領下,高毛虎與企業合作組建治沙民工聯隊,治沙種樹。

  庫布其的風沙抗不過高毛虎的倔強,創造綠色家園始終是他的夢想。隨著沙漠一點點變綠,高毛虎承包的工程也開始從幾百畝到上千畝。

  高毛虎:沙漠治理了,人們打工也賺了錢,最起碼有一個成就感,我這個汗水沒白流。

  

  1997-1999年,三年寒暑,七次會戰,沙區人民在大漠中修出一條115公裡長的穿沙公路(7月26日攝)。(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讓高毛虎欣慰的是,兒子高科從小跟著他在沙漠種樹,耳濡目染,對這片土地和治沙事業也有了感情。

  大學畢業後,高科回到家鄉,在億利集團做生態項目管理,從事和治沙相關的工作。

  帶著父輩們摸索的經驗,高科見證並參與了從鍬挖栽樹到微創植樹的發展,見證了治沙科技的發展更新。現在,他也會帶著自己5歲的孩子去看看治沙工地。

  高科:因為(治沙)這種事情以後可能會隨著生活的逐步改善,退出他的生活,讓他知道我們以前是幹什麼的。

  七十多公裡外的道圖嘎查,同樣是風沙所迫,上世紀九十年代,老支書陳寧布帶領鄉親們開始種樹。

  陳寧布:失敗了好多次,鍬挖的種進去,風大了,不是壓住就把底下給掏出來了,成活率也就是10-20%。

  2006年,嘎查的農牧民統一搬遷到了移民新村。如今,嘎查長敖特更花接力老支書,繼續治沙致富。她還帶著民工聯隊走出內蒙古,將庫布其治沙模式傳播到新疆、西藏和更遠的地方。

  敖特更花:我們現在可以告訴他們,這個沙漠不是那麼可怕,我們進,它就退。

  寒來暑往,四季輪迴,幾代庫布其人守望相助,百折不撓,在荒漠中創造奇蹟。越來越多年輕的庫布其人回到家鄉,給這裡帶來新的希望。

  

  庫布其沙漠有三分之一的沙地得到治理(7月21日攝)。(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在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的種質資源實驗室,90後研究員李相儒在進行「植物大熊貓」四合木等瀕危植物的組織培養。

  李相儒: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再繼續能研究或者尋找出來一些適合沙漠的植物種。

  2013年,他研究生畢業,帶著專業所學回到家鄉,成為第三代治沙人,和同事們研發適合沙漠地區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

  李相儒:因為我從小出生在沙漠邊緣,能發揮我的特長,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沙漠深處,有花香、有清風,有甘飴……如今,三分之一的庫布其沙漠得到治理。庫布其人用雙手,在茫茫大漠繪就出靈動清澈的和諧圖景。

  治沙工人張喜旺:最喜歡沙柳,它在沙漠裡最頑強。

  治沙專家韓美非:我們這些人都耐寒,就像駱駝一樣在沙漠裡。

  科研人員張立欣:我覺得我更像一粒沙,通過我自身的感受,去探索。

  四十年來,當夢想照進現實,庫布其不僅收穫綠色,還積澱了深厚的精神。一沙一世界,一代代庫布其人,正發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蒙古馬」精神,吃苦耐勞,一往無前,在大漠中書寫綠色奇蹟。

相關焦點

  • 總書記關切高質量發展|從一粒沙看不斷擴大的中國綠色版圖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切高質量發展)從一粒沙看不斷擴大的中國綠色版圖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 題:從一粒沙看不斷擴大的中國綠色版圖  新華社記者胡璐、李琳海、李雲平
  • 庫布其:一個沙區的生態巨變
    為了生存,大漠深處展開跨世紀生態壯舉  鄂爾多斯人與庫布其沙漠的抗爭,源於最初對生存的渴望。  官井村,位於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達拉特旗中和西鎮。上世紀80年代,這裡流傳著「茫茫萬畝沙,從來無片瓦」的順口溜,全村95%的土地為沙化土地,風吹沙起,掩埋農田甚至房屋,村裡沒水沒電,家家戶戶種田、養羊依舊負債纍纍。
  • 《焦點訪談》庫布其的綠色奇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有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沙漠變綠了,讓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也變富了。今天,我們就走進庫布其沙漠腹地,看看沙漠裡的綠洲,沙漠裡的生活。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這裡的景象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沙漠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有樹林、草地,還有湖泊,大片的沙丘被周邊的綠植鎖住,不再流動。
  • 沙與沫—一粒沙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
    我的一生中,認識了一位聽覺敏銳的人,但他已經不能開口說話,因他在一次戰場上失去了舌頭。在巨大的緘默之命運降臨他之前,他所參加的那些戰爭,我都有所了解,並為他已經離世而感到高興。世界雖大,卻容不得我倆在一起。
  • 在庫布其沙漠上踐行錢學森理論的「父子兵」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在庫布其沙漠上踐行錢學森理論的「父子兵」  中新社鄂爾多斯8月9日電 題:在庫布其沙漠上踐行錢學森理論的「父子兵」  中新社記者 趙永厚 李愛平  「我是趙永亮的長子,2007年從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畢業,學習的專業是工商管理,為了能夠從事治沙
  • 央視「讀書」欄目隆重推薦《春歸庫布其》
    2020年7月10日14點20分,央視《讀書》欄目向觀眾推薦了2019年度中國好書《春歸庫布其》。 節目先從兩張照片說起。第一章是昔日的庫布其,著名的死亡之海,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的「幾」字灣裡。黃河的沙子多半都是出自它的「貢獻」。
  • 產自庫布其的新「武器」 讓治沙走出怪圈
    「庫布其」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因為它處在黃河下像一根掛在黃河上的弦而得名。由於長期缺少科技參與,庫布其曾一度陷入「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但在治沙實踐摸索前行中,庫布其逐漸找到了一條科技治沙之路。
  • 億利沙漠研究院落戶庫布其沙漠
    中國網9月12日訊 2014年9月10日,億利沙漠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庫布其沙漠舉辦。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鄂爾多斯市政府、杭錦旗政府有關領導出席活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額爾敦代表自治區政府致辭。他表示,研究院的成立對充分引進國內外國內外荒漠化防治的先進科學技術,帶動我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新型科學技術研發平臺的成就和水平,提升治理荒漠化的水平和速度,發展綠色經濟和沙產業具有深遠的影響。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內蒙古,需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的新型科研機構,億利沙漠研究院的組建,是探索與嘗試,也是典範之措。
  • 靠沙吃沙 越來越好——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採記
    手指展牆上標有「綠色中國夢」的大幅照片,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老支書陳寧布感慨萬千:庫布其過去可是被喻為「死亡之海」啊!曾經有很多人被迫「沙逼人遷」,無奈留下生活的人那日子真是苦不堪言……↑11月26日,陳寧布到北京參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時,接受採訪。
  • CCTV4《中國新聞》推出系列報導《走進庫布其沙漠》!
    CCTV4《中國新聞》推出系列報導《走進庫布其沙漠》,展示當地治沙成果,探尋庫布其模式的成功原因。7月30日播出系列報導第一集《甘草平移種植技術推動產業發展》。」作為豆科植物,甘草根系中大量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夠增加土壤肥力,而通過平移技術種出的甘草,還能夠進一步保護環境,提升沙地的綠化效率。
  • 庫布其湧現「水生態」老滿發展有底氣
    說起老滿的底氣,還得從庫布其沙漠湧現出的「水生態」講起。1969年,老滿出生在與黃河毗鄰的庫布其沙漠腹地,在他童年的記憶中,草場裡幾處自然形成的溼地,是沙漠裡難得一見的綠洲,一家人靠放牧維持生計。父母日漸年邁,老滿早早地成家立業。
  • 告別黃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
    腳下的沙土踩起來很堅實,曾經流動的幹沙已不復存在。殷玉珍說:「以前,要在沙子裡找家;現在,綠洲的深處就是家。」1985年,殷玉珍從陝西靖邊嫁到烏審旗河南鄉爾林川村(今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井背塘,當時村裡沒有路、沒有樓、沒有電,抬頭是沙,低頭也是沙。經常一覺醒來,黃沙就埋住了房門,全家要挖好半天沙子才能出去。「我就是不甘心讓這沙子一寸寸地吞沒自己!
  • 搬出沙窩窩 邁進好生活
    行人出門不見路,莊稼牧場沙裡埋……」曾經的歌謠,唱出了庫布其沙漠的憂傷。  「海沙松柏柳成蔭,柏油馬路氣笛鳴,千年古湖鎖漠中,穿沙精神大漠人……」現在的民謠,則唱出了庫布其的時代精神與風貌。  大漠奇蹟,沙海通途。
  • 「穿沙公路」修建20年,今昔對比帶給你的絕不僅僅是震撼!
    現如今,杭錦旗境內有多條公路穿越庫布其沙漠,而鄂爾多斯人,特別是杭錦人印象中的「穿沙公路」特指「S215線」「錫烏公路」,可見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它南起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向北穿越庫布其沙漠,經獨貴塔拉鎮跨過黃河,直至巴彥淖爾市的烏拉山鎮,全長115公裡。
  • 內蒙古包頭庫布其沙漠東線 3天負重徒步穿越
    如果你愛一個人,帶他去穿越沙漠,因為那裡壯美如天堂……  如果你恨一個人,帶他去穿越沙漠,因為那裡艱苦如地獄……  一、路線介紹: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西、北、東三面均以黃河為界,地勢南部高,北部低。
  • 庫布其沙漠深處藏著一個「深呼吸」小鎮
    同樣,每年的這個時候,在庫布其沙漠裡,當地群眾、志願者們都會頂著大風走進大漠,或植樹,或採集數據,或播種,幾十年來從未間斷。今年庫布其沙漠恩格貝生態示範區裡的治沙熱情不減反增。恩格貝生態示範區北靠黃河,位於鄂爾多斯市境內庫布其沙漠中段北緣,總面積約30萬畝。40年來,這裡從寸草不生的大漠,變成了植被覆蓋率78%、森林覆蓋率達到41%的沙漠綠洲。
  • 體驗「一粒沙」的「世界」的小小實現
    感謝我的父母,你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無私的愛,你第一次告訴我生命的真諦;感謝我的父母,你是否曾參與過我蹣跚的腳步,脆弱的童年,頑皮的童年,年少輕狂,一次又一次的受傷,你一次又一次的讓我抹去心靈的傷痕。無論我去哪裡,你都是我最難忘的人。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報答你的仁慈。感謝家鄉的家人,你給了我關懷,給了我靈魂的第一次觸動。
  • 庫布其 | 2016年聯合國環境署與億利公益基金會舉辦青少年環境夏令營
    我們將一起走進庫布其沙漠,了解與環境議題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起在沙漠中探險,組建團隊,分工協作,探討與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對於順利完成夏令營所有任務的營員,將獲得環境署與億利公益基金會共同授予的結業證書。行程安排Day 1初識庫布其,穿沙公路上聆聽庫布其沙漠綠洲故事,了解庫布其沙漠28年生態治理歷程與可持續發展的荒漠化治理模式以及沙漠綠色經濟。
  • 內蒙古杭錦旗:穿沙公路讓牧民走上致富路
    新華社發(貝赫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13日電(記者朱文哲、貝赫)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沙漠曾被稱為「死亡之海」,讓當地牧民飽受封閉、貧窮之困。如今,一條條穿沙公路在沙海中延伸,分隔了沙漠,聯通了南北,綠染黃沙,鎖住風塵,讓庫布其從「死亡之海」變為「聚寶之盆」,當地牧民百姓也由此走上了一條致富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事業中的「一粒沙」|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駐村出發的前夕,父親語重心長的這段話我至今難忘。  我叫陸波,是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囀村駐村工作隊員。帶著黨的囑託和父親的期望,2018年3月,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記得有一次,在走訪中我發現壩莫組寨子中間的老橋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群眾出行不方便;上雄組通組道路擋牆出現垮塌嚴重影響安全;扁臘上下二組山塘灌溉水窯漏水嚴重急需加固。經過單位協調,我爭取到了3.3萬元資金和20噸水泥,幫助壩莫組重新修建了一座橋梁,幫助上雄組重新修建了通組路擋牆,幫助扁臘上下二組加固維修了水窯,讓老百姓的生活切實有了改變,特別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