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
其實,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並非日日三省吾身、年年審視人生,而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
希特勒,也是如此。所以,他也脫離不了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時候。你非要說他少有壯志,致力於稱霸歐洲、納粹世界。這強人所難了。所以,凡事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好。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勉強算是一個低級軍官。但十幾年的時間裡,他就成了德國元首。期間,希特勒是怎麼審視人生的?跟大多數德國人的大多數時候一樣,就是一味仇恨凡爾賽的戰後安排。但仇視了之後呢?誰也不想。這就是未經審視了。
一戰後,德國的領土面積從70萬平方公裡被欺負成了58萬平方公裡。割地,對帝國國家不算什麼,但對民族國家時代就是天大屈辱。領土無論多少,都是可以玩命的事情。尤其是德國的民族主義,天生就是一個變態加強版。
戰爭賠款,這裡面有問題,不能說英法美欺負了德國。
最初法國主張440億英鎊,英國主張240億英鎊,美國主張44億英鎊。德國到底賠多少錢,三國始終談不攏。最後,定為1320億金馬克,折合英鎊49.9億,和美國的主張差不多。但1320億金馬克中還有800億是C類賠款。這個C類賠款,目的是忽悠法英老百姓開心,根本不用德國賠。所以,賠款數額定下之後,德國政府都覺得沒啥問題、賠起來壓力不大。
但是,德國政府這麼想,德國老百姓可不這麼想。大戰之後,歐洲各國老百姓的日子普遍不好過。英法不好過就不好過了,畢竟戰勝了,所以氣順了。但德國老百姓呢?失業了、減薪了,那就全怪在戰爭賠款身上。
一戰期間,德國人在軍事上一直勝利,而之所以最終失敗,是因為財力和物資支撐不住。這個原因,德國政府知道,但德國老百姓卻不知道。所以,德國人的普遍心態就是不服,從上到下、憋著勁要收拾英法。
所以,無論是德國老百姓還是希特勒,普遍心態就是不服和不滿。一戰打輸了,不服;一戰的戰後安排,不滿。所以,德國人就要找一個發洩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戰後安排。
「沒有一個德國人把條約看作是一項公平安排來接受它。所有德國人都打算一有方便機會就立即擺脫至少是合約的某些部分。」
於是,希特勒的目標就出現了:先是挑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再是逐步顛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至於這個目標有啥用,出口氣就夠了。有人繼續審視一下嗎?誰還能看到這一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希特勒當了德國元首之後,也一直是在這個目標範疇內折騰。大多數德國人,跟他的想法也大體一致。否則,納粹不可能在國內獲得那麼狂熱的支持。
1932年,國聯在日內瓦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裁軍會議。總的目標是:大家都冷靜下來,別打仗。在這次會議上,法國主張限制德國軍備,英國態度模糊,義大利則支持德國。這個局面對德國非常有利。但是,希特勒是怎麼玩的?退出了、不玩了。一個原因是日本人退出了,有人先挑戰了;另一個原因是利好利壞都是在規則之下,但退出了就是在挑釁規則。而挑釁規則,才是德國和希特勒想要的。
1936年,三萬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這就開始搞顛覆了。但這次顛覆,希勒特捏了一大把汗,因為後果非常嚴重。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就給了英法對德國實施軍事制裁的藉口。而這個時候,德國卻完全沒有準備好。但是,英法先是抗議、後是抗議無結果。於是,希特勒成功了。
1937年,希特勒主持秘密會議,會議記錄成為納粹戰爭罪的鐵證「霍斯巴赫備忘錄」。這份記錄詳細說明了希特勒和納粹的擴張計劃和野心目標,總共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北部的但澤走廊;第二步是打敗法國、消滅蘇聯;第三步是走向海洋、稱霸全球。
但此時的德國是個什麼情況?
德國還沒有完全走出經濟危機,身上還貼著一個戰敗國的標籤,甚至都不算有影響的世界大國。打個比方,現在的日本首相突然開了個秘密會議,然後定下了統治全球的擴張計劃。這是什麼?這是做夢。
所以,你完全可以認為希特勒這時候就沒啥目標。沒目標怎麼辦?那就繼續對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開火。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但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就不會審視自己的目標有啥用。
1938年,納粹德國與奧地利合併,接著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這是在完成「霍斯巴赫備忘錄」的第一步嗎?更確切地說,這還是在顛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奧地利是一戰後被肢解的奧匈帝國核心,以日耳曼人為主。奧匈雖然沒了,但是希特勒卻可以讓奧匈與德國合併,兩夥日耳曼人組建一個強大國家。
蘇臺德呢?本來這個地方就是德國的,而且還以日耳曼人為主。但一戰後,捷克斯洛伐克非要欺負一下德國,撒潑打滾也要拿走蘇臺德。關鍵是你得看自己欺負的是誰,沒把德國欺負死,等德國強大了,肯定要找捷克斯洛伐克報仇。
英法是啥反應?繼續綏靖,死活也要把希特勒給按下去。英法為什麼是這個心態?一是因為一戰打得太慘,關鍵是打得太衝動,誰都弄清楚怎麼回事,就搞了一場世界大戰;二是因為戰後對德國欺負的太狠,英法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現在民族自決了,德國和奧地利兩個日耳曼國家想合併就合併吧,而蘇臺德地區本來就是德國的,還以日耳曼人為主,民族自決就行了。
1939年,德國出兵佔領但澤自由市,然後全面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打響。接著,希特勒消滅法國、打遍歐洲。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全面進攻蘇聯。
奧地利、捷克、但澤、波蘭、歐洲以及蘇聯,就這順序完全緊扣「霍斯巴赫備忘錄」的前兩個步驟。所以,德國消滅蘇聯之後,就一定是走向海洋、稱霸全球了。所以,蘇聯絕對不是終點,而是第三步的起點。
但真是如此嗎?進攻蘇聯與其說是在完成「霍斯巴赫備忘錄」的第二步,不如說希特勒已經逼不得已。
在法國投降後,身在柏林的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在日記中寫到:
德國軍隊在今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和勝利,但是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也沒有打贏。這是德國人非常關心的問題,他們渴望和平,他們希望在冬季到來之前獲得和平。
這個威廉夏伊勒就是《第三帝國的興亡》的作者。當時,這個局外人的判斷是:德國人也想要和平,戰爭不能再打了。
而包括希特勒和德國高層在內,也知道戰爭應該儘快結束,國家需要趕緊恢復生產。甚至,希特勒還不止一次地制定了裁軍計劃,準備在戰爭結束後裁掉四分之一的軍隊,讓這些人趕緊回到工廠。
還有一個特別反常的事件,那就是英法為什麼成功實施了敦刻爾克大撤退。四十萬英法聯軍被堵在海邊,希特勒卻下令停止進攻。這始終是個迷一樣的問題。至少有三個原因可做解釋,一個是當時的德國陸軍元帥建議希特勒停止進攻,因為擔心部隊被夾擊;一個是當時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希望通過空軍消滅這夥人;一個是英國人一直奉行綏靖政策,所以希特勒不想與英國魚死網破。
而起到決定作用的,應該是第三個原因。而這個原因的背後則是在消滅法國之後,希特勒也不想再打了。戰爭應該到此為止。而歐洲人的普遍看法則是:英國扛不住,肯定要投降。當時的美國呢?美國還在做買賣。希特勒的德國潛艇始終沒對美國軍艦開火。儘管美國軍艦一直在為英國人輸送物資。
如果要實施所謂的「霍斯巴赫備忘錄」計劃,那麼德國就要打總體戰。1906年,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對總體戰有過這樣一個總結:
那是一種民族戰爭,不是一次決定性會戰所能完成的,必須經過長期苦戰把全部國力都耗盡,否則一個國家不會屈服。
但是,德國到二戰結束也沒有搞全民動員,也沒有準備什麼長期苦戰。二戰期間,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僅次於美國。戰爭後期,德國工廠還在生產裝修用的壁紙。蘇聯的女人不僅進了工廠而且上了前線,而德國卻還有140萬女傭。甚至,德國的軍工廠也沒有開足馬力。
那麼,德國是怎麼打遍歐洲的?
德軍一天打滅丹麥、5天佔領荷蘭、12天拿下南斯拉夫、18天搞定比利時、23天奪取挪威、27天徵服波蘭。而法國這個世界級大國,面對德軍的閃電掃蕩,39天就投降了。
德國一直在打閃電戰,但閃電戰不是總體戰,也不是什麼長期苦戰。在西歐大陸,可以這麼玩。但是,全球擴張,德國還能這麼玩嗎?根本不可能。所以,法國投降後,戰爭就該結束了。但,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呢?
一戰時,德國遭遇的問題,現在又遇到了。英國有海軍、美國有物資,於是直接把德國給封死了。當時,德國的石油和糧食主要依賴蘇聯。而蘇聯卻是一個個非常不確定的夥伴。而且,蘇聯還在圖謀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這是德國人完全不能忍的。
於是,希特勒的目標也就轉向了蘇聯,要終止戰爭就要擴大戰爭。1939年的冬季戰爭,蘇聯百萬大軍進攻芬蘭小國,結果卻打得一片狼藉。勝是勝了,但蘇聯是無底線的慘勝。於是,希特勒認為搞定蘇聯只需要打到1941年的冬天。但蘇聯卻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冬天。
所以,希特勒的行動,一直都是在顛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只有這個目標,是最明確。至於其他的,就沒啥目標可言。攻佔蘇聯之後,希特勒就會停止戰爭步伐嗎?
進攻蘇聯之前不知道打到什麼時候結束,攻佔蘇聯之後也不會知道打到什麼時候結束。因為希特勒已經把整個德國綁在了戰車之上,什麼時候能停下來,他根本控制不住。接下來,還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沒有誰能憑著一顆雄心、樹立一個目標、制定一個方案,然後塑造歷史。因為歷史不是數學推理,其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都構成歷史的變量。希特勒可能是這麼想的,但歷史未必就按照他想的去變化。等新的情況出現,就會有新的目標。但目標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往往誰也不去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