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攻佔蘇聯是德國的最後目標?歷史根本不允許有這樣的目標

2020-12-13 減水書生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

其實,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並非日日三省吾身、年年審視人生,而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

希特勒,也是如此。所以,他也脫離不了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時候。你非要說他少有壯志,致力於稱霸歐洲、納粹世界。這強人所難了。所以,凡事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好。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勉強算是一個低級軍官。但十幾年的時間裡,他就成了德國元首。期間,希特勒是怎麼審視人生的?跟大多數德國人的大多數時候一樣,就是一味仇恨凡爾賽的戰後安排。但仇視了之後呢?誰也不想。這就是未經審視了。

一戰後,德國的領土面積從70萬平方公裡被欺負成了58萬平方公裡。割地,對帝國國家不算什麼,但對民族國家時代就是天大屈辱。領土無論多少,都是可以玩命的事情。尤其是德國的民族主義,天生就是一個變態加強版。

戰爭賠款,這裡面有問題,不能說英法美欺負了德國。

最初法國主張440億英鎊,英國主張240億英鎊,美國主張44億英鎊。德國到底賠多少錢,三國始終談不攏。最後,定為1320億金馬克,折合英鎊49.9億,和美國的主張差不多。但1320億金馬克中還有800億是C類賠款。這個C類賠款,目的是忽悠法英老百姓開心,根本不用德國賠。所以,賠款數額定下之後,德國政府都覺得沒啥問題、賠起來壓力不大。

但是,德國政府這麼想,德國老百姓可不這麼想。大戰之後,歐洲各國老百姓的日子普遍不好過。英法不好過就不好過了,畢竟戰勝了,所以氣順了。但德國老百姓呢?失業了、減薪了,那就全怪在戰爭賠款身上。

一戰期間,德國人在軍事上一直勝利,而之所以最終失敗,是因為財力和物資支撐不住。這個原因,德國政府知道,但德國老百姓卻不知道。所以,德國人的普遍心態就是不服,從上到下、憋著勁要收拾英法。

所以,無論是德國老百姓還是希特勒,普遍心態就是不服和不滿。一戰打輸了,不服;一戰的戰後安排,不滿。所以,德國人就要找一個發洩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戰後安排。

「沒有一個德國人把條約看作是一項公平安排來接受它。所有德國人都打算一有方便機會就立即擺脫至少是合約的某些部分。」

於是,希特勒的目標就出現了:先是挑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再是逐步顛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至於這個目標有啥用,出口氣就夠了。有人繼續審視一下嗎?誰還能看到這一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希特勒當了德國元首之後,也一直是在這個目標範疇內折騰。大多數德國人,跟他的想法也大體一致。否則,納粹不可能在國內獲得那麼狂熱的支持。

1932年,國聯在日內瓦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裁軍會議。總的目標是:大家都冷靜下來,別打仗。在這次會議上,法國主張限制德國軍備,英國態度模糊,義大利則支持德國。這個局面對德國非常有利。但是,希特勒是怎麼玩的?退出了、不玩了。一個原因是日本人退出了,有人先挑戰了;另一個原因是利好利壞都是在規則之下,但退出了就是在挑釁規則。而挑釁規則,才是德國和希特勒想要的。

1936年,三萬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這就開始搞顛覆了。但這次顛覆,希勒特捏了一大把汗,因為後果非常嚴重。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就給了英法對德國實施軍事制裁的藉口。而這個時候,德國卻完全沒有準備好。但是,英法先是抗議、後是抗議無結果。於是,希特勒成功了。

1937年,希特勒主持秘密會議,會議記錄成為納粹戰爭罪的鐵證「霍斯巴赫備忘錄」。這份記錄詳細說明了希特勒和納粹的擴張計劃和野心目標,總共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北部的但澤走廊;第二步是打敗法國、消滅蘇聯;第三步是走向海洋、稱霸全球。

但此時的德國是個什麼情況?

德國還沒有完全走出經濟危機,身上還貼著一個戰敗國的標籤,甚至都不算有影響的世界大國。打個比方,現在的日本首相突然開了個秘密會議,然後定下了統治全球的擴張計劃。這是什麼?這是做夢。

所以,你完全可以認為希特勒這時候就沒啥目標。沒目標怎麼辦?那就繼續對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開火。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但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就不會審視自己的目標有啥用。

1938年,納粹德國與奧地利合併,接著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這是在完成「霍斯巴赫備忘錄」的第一步嗎?更確切地說,這還是在顛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奧地利是一戰後被肢解的奧匈帝國核心,以日耳曼人為主。奧匈雖然沒了,但是希特勒卻可以讓奧匈與德國合併,兩夥日耳曼人組建一個強大國家。

蘇臺德呢?本來這個地方就是德國的,而且還以日耳曼人為主。但一戰後,捷克斯洛伐克非要欺負一下德國,撒潑打滾也要拿走蘇臺德。關鍵是你得看自己欺負的是誰,沒把德國欺負死,等德國強大了,肯定要找捷克斯洛伐克報仇。

英法是啥反應?繼續綏靖,死活也要把希特勒給按下去。英法為什麼是這個心態?一是因為一戰打得太慘,關鍵是打得太衝動,誰都弄清楚怎麼回事,就搞了一場世界大戰;二是因為戰後對德國欺負的太狠,英法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現在民族自決了,德國和奧地利兩個日耳曼國家想合併就合併吧,而蘇臺德地區本來就是德國的,還以日耳曼人為主,民族自決就行了。

1939年,德國出兵佔領但澤自由市,然後全面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打響。接著,希特勒消滅法國、打遍歐洲。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全面進攻蘇聯。

奧地利、捷克、但澤、波蘭、歐洲以及蘇聯,就這順序完全緊扣「霍斯巴赫備忘錄」的前兩個步驟。所以,德國消滅蘇聯之後,就一定是走向海洋、稱霸全球了。所以,蘇聯絕對不是終點,而是第三步的起點。

但真是如此嗎?進攻蘇聯與其說是在完成「霍斯巴赫備忘錄」的第二步,不如說希特勒已經逼不得已。

在法國投降後,身在柏林的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在日記中寫到:

德國軍隊在今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和勝利,但是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也沒有打贏。這是德國人非常關心的問題,他們渴望和平,他們希望在冬季到來之前獲得和平。

這個威廉夏伊勒就是《第三帝國的興亡》的作者。當時,這個局外人的判斷是:德國人也想要和平,戰爭不能再打了。

而包括希特勒和德國高層在內,也知道戰爭應該儘快結束,國家需要趕緊恢復生產。甚至,希特勒還不止一次地制定了裁軍計劃,準備在戰爭結束後裁掉四分之一的軍隊,讓這些人趕緊回到工廠。

還有一個特別反常的事件,那就是英法為什麼成功實施了敦刻爾克大撤退。四十萬英法聯軍被堵在海邊,希特勒卻下令停止進攻。這始終是個迷一樣的問題。至少有三個原因可做解釋,一個是當時的德國陸軍元帥建議希特勒停止進攻,因為擔心部隊被夾擊;一個是當時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希望通過空軍消滅這夥人;一個是英國人一直奉行綏靖政策,所以希特勒不想與英國魚死網破。

而起到決定作用的,應該是第三個原因。而這個原因的背後則是在消滅法國之後,希特勒也不想再打了。戰爭應該到此為止。而歐洲人的普遍看法則是:英國扛不住,肯定要投降。當時的美國呢?美國還在做買賣。希特勒的德國潛艇始終沒對美國軍艦開火。儘管美國軍艦一直在為英國人輸送物資。

如果要實施所謂的「霍斯巴赫備忘錄」計劃,那麼德國就要打總體戰。1906年,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對總體戰有過這樣一個總結:

那是一種民族戰爭,不是一次決定性會戰所能完成的,必須經過長期苦戰把全部國力都耗盡,否則一個國家不會屈服。

但是,德國到二戰結束也沒有搞全民動員,也沒有準備什麼長期苦戰。二戰期間,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僅次於美國。戰爭後期,德國工廠還在生產裝修用的壁紙。蘇聯的女人不僅進了工廠而且上了前線,而德國卻還有140萬女傭。甚至,德國的軍工廠也沒有開足馬力。

那麼,德國是怎麼打遍歐洲的?

德軍一天打滅丹麥、5天佔領荷蘭、12天拿下南斯拉夫、18天搞定比利時、23天奪取挪威、27天徵服波蘭。而法國這個世界級大國,面對德軍的閃電掃蕩,39天就投降了。

德國一直在打閃電戰,但閃電戰不是總體戰,也不是什麼長期苦戰。在西歐大陸,可以這麼玩。但是,全球擴張,德國還能這麼玩嗎?根本不可能。所以,法國投降後,戰爭就該結束了。但,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呢?

一戰時,德國遭遇的問題,現在又遇到了。英國有海軍、美國有物資,於是直接把德國給封死了。當時,德國的石油和糧食主要依賴蘇聯。而蘇聯卻是一個個非常不確定的夥伴。而且,蘇聯還在圖謀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這是德國人完全不能忍的。

於是,希特勒的目標也就轉向了蘇聯,要終止戰爭就要擴大戰爭。1939年的冬季戰爭,蘇聯百萬大軍進攻芬蘭小國,結果卻打得一片狼藉。勝是勝了,但蘇聯是無底線的慘勝。於是,希特勒認為搞定蘇聯只需要打到1941年的冬天。但蘇聯卻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冬天。

所以,希特勒的行動,一直都是在顛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只有這個目標,是最明確。至於其他的,就沒啥目標可言。攻佔蘇聯之後,希特勒就會停止戰爭步伐嗎?

進攻蘇聯之前不知道打到什麼時候結束,攻佔蘇聯之後也不會知道打到什麼時候結束。因為希特勒已經把整個德國綁在了戰車之上,什麼時候能停下來,他根本控制不住。接下來,還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沒有誰能憑著一顆雄心、樹立一個目標、制定一個方案,然後塑造歷史。因為歷史不是數學推理,其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都構成歷史的變量。希特勒可能是這麼想的,但歷史未必就按照他想的去變化。等新的情況出現,就會有新的目標。但目標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往往誰也不去審視。

相關焦點

  • 蘇聯為什麼要獨自攻佔柏林?最終死傷30萬,帶來了什麼?
    二戰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戰役是什麼,毫無疑問是柏林戰役。對於這場戰役質疑卻非常多,在那個時候德國已然無力回天了,註定面臨失敗,可是這樣情況下蘇聯依然要對柏林發起總攻,也因此損失了8萬士兵,大家不理解為何當時只有蘇聯一國攻佔柏林,武器裝備更厲害的英美卻在一旁袖手旁觀。
  • 蘇聯紅軍攻佔德國柏林之前,柏林的女人為什麼爭著自殺?
    日本士兵同樣的在歐洲戰場上,日本的盟友國--納粹德國也是無惡不作,納粹德軍對猶太人實施大屠殺的政策,建立集中營,大肆的屠殺猶太族的男人婦女兒童,大有將猶太人趕盡殺絕的趨勢。比如,納粹德軍攻佔了蘇聯的幾個城市以後,就對蘇聯人以及蘇聯戰俘進行了屠殺,根據歷史記載,納粹德軍一共屠殺了三百三十萬的蘇聯戰俘,另外,喪盡天良的納粹德軍還強姦蘇聯的婦女,然後將其殘忍的殺害。
  • 招惹蘇聯導致戰敗?為何說納粹德國即使不進攻蘇聯也是必敗無疑?
    無論德國打不打英國,招不招惹蘇聯,其結果早已註定。世界可以容忍法西斯的肆虐,但絕不允許法西斯萬古長青!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1、法西斯模式不可持續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短短數年便回到了歐洲經濟強國的地位,而實現這一成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飲鴆止渴的發展方式。
  • 二戰德國若成功打敗蘇聯,那它之後的進攻目標會是哪一個?
    如果同陣營的其他各國沒有牽制德國的兵力,能夠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那麼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就很有可能打到北美洲了。如果在二戰期間德國可以成功打敗蘇聯,那它之後的進攻目標會是哪一個呢?不少人都認為應該是中國。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一大批,他們為什麼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佔領西歐之後,德國沒有成功攻佔英國,所以這時希特勒就將下一個目標瞄準了蘇聯,不過最後德國和拿破崙一樣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下遭遇滑鐵盧,德國士兵僅僅在莫斯科就凍死了大批,那麼為何在那麼嚴寒的情況下德軍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呢?
  • 進攻蘇聯是命中注定?為何納粹德國在橫掃西歐後要離開進攻蘇聯?
    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很多人說如果德國在橫掃西歐,消滅法國、打殘英國後及時收手,打消閃擊蘇聯的想法,那麼納粹德國一定能夠徹底消化「革命果實」,實現其稱霸歐洲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勵精圖治,假以時日後,一定可以徹底將蘇聯送入地獄,實現元首的偉大志向。
  • 柏林戰役前德國敗局已定,蘇聯為何放棄「圍而不攻」的戰略?
    1945年3月,英美盟軍向德國腹地挺進,最終抵達易北河,同時東線作戰的蘇聯開始實施攻佔柏林的戰役,並在託爾高地區兩軍會師,德國法西斯滅亡的時刻終於到來。1945年4月16日,蘇聯方面集中白俄羅斯第一、二方面軍,還有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總共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總共約有250萬人,武器裝備堪稱豪華陣容。
  • 艾森豪為何放棄攻佔柏林
    這道命令的要點是,英國第2集團軍和暫歸蒙哥馬利指揮的美國第9集團軍,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向易北河猛進,以裝甲部隊為先導,沿途佔領飛機場,目標直指柏林。然而,第二天即3月28日,艾森豪卻要求蒙哥馬利交出美國第9集團軍的指揮權,並告訴他盟軍的主要突擊方向不是柏林,而是萊比錫和德勒斯登,在易北河與蘇聯紅軍會師。美國原來是有攻佔柏林的計劃的。
  • 蘇聯能擊敗強大的德國,為何卻打不贏一個弱小的阿富汗?
    在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在東線戰場上打得非常慘烈,而最終蘇聯擊敗了強大的德國,贏得了二戰的勝利,蘇聯也因此獲得了極高的國際地位,這也就是得二戰結束以後,蘇聯成為了世界上惟一一個能夠與美國直接抗衡的國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領頭成立了北約組織,而蘇聯則創建了華約組織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一、戰爭的背景柏林會戰的戰爭背景是在1945年的春季,當時德國潰敗的局勢已成定局,盟軍的部隊已經踏上了德國本土,德國向外擴張的領土幾乎已經全部被攻佔,納粹德國最後所剩的軍隊在做著困獸之鬥,蘇聯紅軍據德國首都柏林只有區區100公裡了,而盟軍的部隊也不迫在眉睫,對比蘇軍和盟軍的距離和行軍難易程度來說還是蘇軍更快一些
  • 三條核心外交目標,加上種族優越論,波蘭最終深陷納粹之害
    通過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戰爭以及雙方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性的大戰上的表現來看,德國和法國之間可謂是曾經不死不休的世仇關係,但是在歐洲這樣一個國家聚集的大洲,與德國糾纏至深的並不止一個法國。另一個國家便是德國的鄰居,也是曾經數次滅國又復國的波蘭。
  • 蘇聯紅軍佔領德國柏林,都做了什麼?
    不久,德國的盟友日本,同樣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納粹德國與日本的投降,畫上了一個句話,徹底結束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悲慘的戰爭浩劫。而作為二戰中,受創最深的兩個國家,中國與蘇聯,在得知它們投降後,都是如何狂歡的?
  • 二戰時期,大量德軍在莫斯科被活活凍死,為何不去搶劫蘇聯人?
    想必每個人對莫斯科保衛戰都不陌生!蘇聯軍隊勇敢地殺敵,迫使德國軍隊退卻,在這次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前幾次戰爭中,不管形勢如何惡劣,德國從未失手。同時莫斯科保衛戰也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傳奇。這個戰役也為以後史達林格勒戰役埋下了伏筆。
  • 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決定將東普魯士分給蘇聯和波蘭
    由於是在敵國境內打攻堅戰,戰況異常慘烈,負責指揮這一仗的蘇聯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曾說:「歷史上從未有哪一次戰役消耗過這麼多彈藥。」這次戰役從1945年1月13日打到4月25日,而且直至5月9日德國投降,當地的一些殘部才最後放下武器。在三個多月內,蘇軍發射和投擲的彈藥達50多萬噸,等於廣島原子彈爆炸量的30倍。
  • 柏林戰役,蘇聯軍隊最後的惡夢!
    柏林戰役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大戰,可以說,這一戰役已經沒有什麼軍事上的意義了,因為德軍的戰敗早就已經成了定局,唯有的是希特勒最後的倔強。然而面對已經窮途末路的德軍,為何這最後一戰蘇聯依舊付出高達30萬人的代價,才取得了這最後的勝利?
  • 二戰時德國一重大失誤,如果沒有主動打蘇聯,蘇聯會進攻德國嗎?
    德國當年肆虐歐洲,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優勢。如果他們一直在歐洲活躍的話,也許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為最終的勝利爭取到更大的優勢。也就是說,二戰期間德國進攻蘇聯,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失誤。因為德國的精銳士兵,基本上都死在了冰天雪地的蘇聯。
  • 日本寧願得罪美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日本為何害怕蘇聯?(上)
    日本寧願得罪美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日本為何害怕蘇聯?二戰進入到了戰爭後期,雖然世界打的一塌糊塗,但是軍事實力特別強的美國依舊保持中立,其實不是因為美國不願意參戰,而是因為法西斯根本不給美國任何的參戰理由,美國其實後期是非常想出來維護和平的,但是根據美國的國情和德國和日本不給他參戰的理由,美國想要出戰的困難非常難,但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日本偷襲珍珠港,徹底讓美國突破了重重險阻,也瞬間改變了世界格局。
  • 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希特勒明知冬季要到了,為什麼不準備棉衣?
    大家在看二戰歷史的時候,蘇德戰爭絕對是一大經典。在莫斯科保衛戰開始之前,德軍一直都是勢如破竹,蘇軍根本沒有一點反抗的餘地。但是,德軍在進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時候,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 蘇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動機與目的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蘇聯解體、蘇共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史達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後,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
  • 蘇德聯合入侵波蘭,為什麼英法聯軍只對德國宣戰,不去搭理蘇聯
    與波蘭接壤的蘇聯也趁勢對波蘭發動了進攻。在一前一後夾擊之下,波蘭很快就沒了招架之力。從而把波蘭劃分了土地。但讓人不解的是,蘇德兩軍同時潰敗波蘭,但此後的英法聯軍卻只是向德國宣戰。而對蘇軍卻沒有任何舉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