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3月,美國第1和第9集團軍渡過萊茵河以後,迅速包圍了魯爾地區的德國B集團軍群。在對魯爾的包圍圈即將完成之時,英國的蒙哥馬利將軍於3月27日向部下發出一道命令,同時報告了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這道命令的要點是,英國第2集團軍和暫歸蒙哥馬利指揮的美國第9集團軍,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向易北河猛進,以裝甲部隊為先導,沿途佔領飛機場,目標直指柏林。然而,第二天即3月28日,艾森豪卻要求蒙哥馬利交出美國第9集團軍的指揮權,並告訴他盟軍的主要突擊方向不是柏林,而是萊比錫和德勒斯登,在易北河與蘇聯紅軍會師。
美國原來是有攻佔柏林的計劃的。諾曼第登陸成功之後,艾森豪滿懷信心,以為能穩拿柏林。那麼,他為什麼要改變原來的目標,放棄攻佔柏林的計劃呢?
希特勒的反擊延誤了盟軍攻佔柏林的時間
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希特勒在阿登地區進行了孤注一擲的反撲,結果是枉費心機,損失了自己手中僅有的後備力量,加速了西線的崩潰。
但這一仗卻打亂了盟軍的進軍時間表,使原來的計劃推遲了六個星期,從而使羅斯福搶先佔領柏林的計劃成為泡影,最終只能望易北河而興嘆。當蒙哥馬利的軍隊在萊茵河畔準備東進時,他離柏林還有480公裡,而這時蘇軍已在奧得河邊,距柏林只有60公裡左右,並且早已準備攻打柏林了。艾森豪作為一個軍人已經預見到,爭奪柏林的比賽快要輸掉了。在巴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當有記者問:「誰將先到達德國首都,是俄國人還是我們?」艾森豪回答說:「單是按照英裡裡程來看,也應該是他們先到」。
羅斯福總統也有類似的看法。1945年2月4日,即美蘇英三國首腦雅爾達會議開幕之日,羅斯福和史達林舉行了私下會談。談話是從討論軍事形勢開始的,羅斯福總統提到,他在橫渡大西洋時打過幾次賭,認為紅軍將在美軍攻入馬尼拉之前攻入柏林。
要付出重大的犧牲且柏林被劃為蘇佔區
艾森豪很清楚,盟軍要拿下柏林,必然要付出重大的犧牲。他曾問布萊德利將軍:「從易北河突破並攻佔柏林,你認為將會使我們付出什麼代價?」布萊德利對美軍為了進入遲早還得撤出的地區而蒙受巨大傷亡感到不安,他回答說:「我估計將會使我們傷亡10萬人。」
1943年夏,英國設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研究德國戰敗之後的佔領區劃分問題。1944年初,這個委員會向同盟國提出了關於劃分德國佔領區的建議。該建議按照1937年即德國版圖擴張以前的疆界,把德國分為三個佔領區。東部佔領區佔德國40%的面積,36%的人口,33%的生產資源,由蘇聯佔領。西北部包括重工業中心魯爾,由英國佔領。西南部和薩爾地區,由美國佔領。蘇聯基本同意這個方案。
美國對這個方案意見很大。一方面它認為蘇佔區面積太大,另一方面它感興趣的魯爾區落入了英國之手。於是,美國人另起爐灶,搞了一個新的佔領方案。該方案以柏林為界,把德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佔德國22%的面積由蘇聯佔領;西部再劃成南、北兩個部分,北部包括魯爾由美國佔領,南部由英國佔領。按照該方案的設計,柏林將由美國單獨佔領。
美國方案送到同盟國討論時,歐洲的軍事形勢已經變得對蘇聯有利,美國擔心再不同意蘇聯業已表示接受的英國建議,蘇軍可能會進一步越出40%的範圍,於是匆忙的表示接受原英國方案中關於蘇展區的劃分建議。雅爾達會議上通過的蘇佔區的範圍,就是以上述英國方案為基礎劃定的,柏林最終被劃在蘇聯佔領區內。
事實上,後來蘇聯紅軍在柏林戰役中的傷亡是30萬人,遠遠超出了布萊德利當初的估計。
雅爾達會議現場
(稿件來源《軍事史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