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漫步在林間和田埂,到處都能看見繽紛燦爛的各色野花。它們非常渺小,好像一陣風就可以將其吹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野花卻耐得住嚴寒與酷暑,讓無數詩人為之抒寫讚歌。
唐代的宰相詩人張九齡就曾謳歌,「野花看欲盡,林鳥聽猶新」;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也讚美,「微有寒些春雨好,更無尋處野花香。」作家沈從文的筆下就描寫過一位如野花般的婦女,揭示了現代社會人們的矛盾心理。下面介紹的是徐志摩的一首經典之作,短短的八句話,卻讓人深受啟發。
《朝霧裡的小野花》
作者:徐志摩
這豈是偶然,小玲瓏的野花!你輕含著鮮露顆顆,怦動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裡想念著焰彩,睛霞;
我此時在這蔓草叢中過路,無端的內感,惘悵與驚訝,在這迷霧裡,在這巖壁下,思忖著,淚怦怦的,人生與鮮露?
這首詩創作於1924年12月,當時徐志摩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了《現代詩評》周刊,自己還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他也忙著擔任翻譯。但是徐志摩在那時仿佛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氣,所以他雖然很忙,卻依然積極地進行詩歌創作。
詩人都喜歡大自然,也願意深入生活,並善於用其特殊的眼光,發現並捕捉到寫作的靈感。有一次徐志摩外出講學,因為天氣不好,一路上霧氣很重。他正感到有點鬱悶,忽然發現不遠處有一株小野花,花片上滿是露水。
它看似非常不起眼,在寒風中搖晃著柔弱的身子,卻在黑暗中依然開放得極其璀璨。徐志摩忽然間就覺得有些感動,於是一回到家就創作了這首小詩。
宋代詩人趙蕃曾留下一首好作品,其中兩句也是描寫野花,「野花吐芳不擇地,幽草吹馥寧只春」,作者讚美了野花的自信和堅強,即使無人欣賞,也從不彷徨。徐志摩當然也被眼前這個小生命震撼了,他感覺這就是上天有意展現給自己,讓他也要一直堅強,所以他說,「這豈是偶然,小玲瓏的野花!」
作者心中湧起一份感動,於是也感到下筆如有神。詩人賦予小草花以動感和頑強的特點,「你輕含著鮮露顆顆,像是慕光明的花蛾。」朦朧的情感,卻是對小草花最真摯的禮讚,充滿了別致的味道。而比喻手法的運用,更彰顯出小草花不懼孤獨的品質。
詩人緩緩地走過蔓草叢,心中既有「悵惘」,也有「驚訝」。他悵惘小野花雖然如此嬌豔,卻無人欣賞;他驚訝野花的生命力如此頑強,即使在「迷霧裡、巖壁下」,也從未對未來失去信心。詩人又從眼前之景,想到了生命的價值,頓時就有點「淚怦怦的」!
千年之前的曹操就創作了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唐代的溫庭筠也曾感嘆,「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徐志摩看見這野花和露珠,更加有點「內感」,小草花看似平凡,竟是如此溫柔而又頑強,孤寂卻又自信,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也顯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更綻放出自己的光彩,實現了生命的價值。
徐志摩作為一位新月派詩人,他觀察細緻,描寫逼真,令人深受啟發。作者將小草花比作「慕光明的花蛾」,無畏渺小和黑暗,堅定地尋覓著「焰彩」和「晴霞」,讓小草花有了一種不屈的靈動感。它舒展花翅,衝破迷霧,追逐著清風與陽光,也讓讀者對如小草花一樣的人,充滿了敬愛之意。
不過草花畢竟身處險惡的環境,如果缺少陽光和養分,也無人關愛,長期以往,也會熬不過嚴寒與秋霜。就像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在丈夫與林徽因、陸小曼的愛恨風雲中,早已成為被忽視的弱者,她只不過是詩人與才女、名媛之間風流韻事的點綴品,甚至還不如那巖壁上的野草花。所以說,孤獨有時雖然很令人憂愁,但自由和尊嚴卻更加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