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對文壇來說是一個損失年,這一年34歲的徐志摩先生逝世。在眾人的扼腕嘆息中,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林徽因的表情,但大家都知道徐志摩是為赴她的演講會而遭遇不幸。此事過後,27歲的林徽因在公眾面前消失了好一陣子,文壇失去的是一個天才詩人,而她失去的是摯友、是知已、是一個年少時的夢。
林徽因初識徐志摩時才16歲,那時候的徐志摩對她來說,就是一個少女的美夢,夢醒後她選擇了接受現實。後來他們還一直書信往來,但只限於交流各種學習心得和近況,此時的徐志摩是她的藍顏知己。
1932年,徐志摩逝世一年後,林徽因心痛地寫下了這首悽美之作《別丟掉》,這是她想對徐志摩說的話,是她的心裡話。同時這也是她平生絕美之作,全詩從開篇美到結尾,字字句句都寫進人的心坎裡。讓我們來品一品:
《別丟掉》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嘆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著那真!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 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
林徽因一生寫過不少詩作,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發表出來後人們才知道原來最懂徐志摩的還是她。藍顏已逝,這些話對方是聽不到的,林徽因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詩中種種「別丟掉」、「保存著那真」、「仍要相信」與其說是寫給對方,不如說是在鼓勵自己。徐志摩的率真,對生活的熱情和追求,會一直感染著自己,讓自己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放棄,讓自己不因悲痛而徘徊不前,這才是這首詩的初衷,這也是她用來鼓勵所有悲痛者的話。
全詩可以分為兩小節。第一節開篇就直抒胸臆。徐志摩過往的熱情就像一把火似的,曾照耀了詩壇。所以哪怕如今這火已滅,但他的熱情卻仍留在了人間,提醒著世人要保持著那份真。徐志摩有一首名為《康河晚照即景》的經典作,在文中他寫道:「任天堂沉淪,地獄開放,毀不了我內府的寶藏」,這也是林徽因很愛的句子。山泉底是黑暗也罷,松林間再寂靜也好,不用嘆息,因為徐志摩身上有些東西是毀不掉的。
第二節「一樣是明月」開始到結尾。在林徽因心中,徐志摩是明月,是燈火,是黑夜中的滿天星,如今他雖不在了,但卻一樣能照耀天空。因為他的詩作經典會長留人間,就像那山谷中的回音,清亮不絕。在這一節中詩人連用明月、燈火和滿天星的比喻,形象生動,而又飽含深情,道出了自己的心聲。而最後詩人以山谷中的回音落筆,充滿著感染力,也讓全詩的感情達到高潮,回味無窮。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徐志摩一生都對林徽因不忘情,其實從這首詩中我們就能找到原因。因為林徽因是真的懂他的那個女人,當眾人在為他扼腕嘆息時,只有林徽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紀念他。不是每一種愛都需要朝朝暮暮,有些愛是能超越了男女之情,而又遠不只友情那麼簡單的。這首詩中的愛大家讀懂了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