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這句話被很多人引為經典,意思為:凡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這句話不僅僅適用於學習,更適用於日常生活。這是孔子在教育弟子子路的時候,所說的肺腑之言。子路性格清傲,做事容易衝動,難免會逞能,喜歡大包大攪。
所以孔子教導他,一個人要平實,對學問要認真謹鎮,不要不懂裝懂,那樣不僅會讓自己顯得愚蠢,還會讓事業受阻。
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是為學最基本的準則,它要求在面對學識的時候,知道就是知道,如果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要敢於說出來。一個敢於說「不知道」的人,無疑是一個有真學問、真智慧、真氣魄的人。
某名牌學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知識淵博,記憶力驚人,而且去過世界各地,絕對稱得上見多識廣,是一個活的知識室庫。他教過很多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兒乎每個學生對他都很敬佩和尊敬,把他作為一生的楷模。
老教授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他從不賣弄自己的學識,也從不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稱通曉。遇到疑難時,他從不迴避說「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識去搪塞,而是建議學生們去查閱有關專著、資料,以作參考。
看到老教授的這種修養,每個跟他接觸的人才真正懂得了怎樣才能被別人敬重,怎樣才能獲得做人尊嚴的道理。
老教授之所以敢於說「不知道」,就在於他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因此在做學問的路上才走得更遠更深。其實,當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時,才算是真正的「知道」。
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人物,都具有這種態度和品格,他們的學風與人格極為樸實,從不自滿,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從來不妄言,更不會不懂裝懂,因為他們明白「不知道」能夠促使自己學到更多知識,探索到更多的奧秘。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掌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面對主持人提出的很多問題,都是以三個字回答,就是「不知道」。
很多人都覺得匪夷所思,認為這麼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在中央電視臺前回答不知道,會不會顯得很無能。但是丁肇中卻說,對於不確定的學術研究,只能以不知道來回答。
不久前,丁學中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們的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不知道。」
「您覺得從事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不知道。」「您能不能說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不知道。」這樣的回答讓在場的所有同學都很意外,但是與此同時,他也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也許,說「不知道」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所謂學問,要一邊學一邊問,多請教別人的意見,但是不要原封不動地借鑑,而是要具有選擇性。對好的見解,就要採納。僅聽還不夠,要加上自己的經驗,然後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
一個人無論多麼偉大,多麼有才能,也有不明白的事情,也有不清楚的知識,說不知道並不意味著無能,反而會在勇敢承認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稱讚。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賣弄自己的所知,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知道卻硬充知道,否則就很有可能要貽笑大方了。
在現實生活中,不懂裝懂的毛病很容易犯,因為每個人都有虛榮心,當虛榮心作祟時,一個人就很容易去裝淵博、裝高深。人各有所長,但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事情。越是愛表現的人,越是無法明白這個道理。
一位心理學家曾指出,平時喜歡說「我知道」的人,往往是頭腦遲鈍,思維易受約束的人。而敢於說「我不知道」所顯示的,則是一種富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精神。如果在遇到問題時,敢於老實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那麼在做事的方式上就會得到大大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