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然」這個詞到底該怎麼用?孔融因這個詞被曹操所殺

2020-12-12 百花爭鳴談教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中漢字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瑰寶,有句話說得好「漢語不失,華夏永存」,由此可見漢字在中華民族的地位。

漢字由單個的字延伸出很多詞語和成語,代表了不同的含義,漢語言就是漢字的一部分,包括詞語、成語、俗語、歇後語等。

很多人在生活中或者做文章的時候喜歡用成語,因為成語可以強化語境,聽起來也比較通俗易懂。但是成語是不可以隨便濫用的,不同的語境、不同的場合都有特定的成語,並不可以亂用。什麼算亂用成語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方說「想當然」這個成語。

在一場娛樂活動中,請來了不少大牌明星,其中包括趙麗穎、霍建華等人,這兩位可是娛樂圈的流量擔當,俊男靚女,自然備受矚目,成為全場的焦點。於是一家媒體在報導這此活動的時候,在導語中用了這麼一句話:

「趙麗穎和霍建華想當然是今天的主角。」

筆者大駭,對這導語中的「想當然」一詞覺得甚是莫名其妙,甚至不可思議。

筆者費盡腦力也沒有想明白,這裡為什麼會用「想當然」一詞。

「想當然」一詞是什麼意思呢?

先看想當然一詞的由來:

「想當然」一詞出自《後漢書·孔融傳》,原句是:「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以現在的事情推斷一下,是否是真實事情,不可而知。」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公元204年,曹操大軍攻破鄴城,俘虜了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曹丕見甄氏美貌絕倫,便強行佔有,引得當時一片譁然。孔融聽說之後,便寫了一封信給曹操,信上寫著:「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雖然博學多才,才是對此卻不知何意,便特意問孔融,孔融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以妲己賜周公」用以現在的事情推斷一下,是否是真實事情,不得而知。說白了就是主觀臆測,沒有事實根據。曹操何其聰明,當然明白孔融的真實用意是什麼,心中相當不快,對孔融的不滿慢慢滋長,最終殺了孔融。

所以「想當然」的意思是:憑主觀推測斷定,認為事情大概是這樣或者應該是這樣,但其實不是。

我們要注意的是「想當然」一詞中包含的主觀成分,也許在客觀事實上是相反的。

所以「想當然」一詞的使用,一般表示說話者或者寫作者不認同某種觀點,所以才用「想當然」這個詞。

再舉個例子:「我們做事情,不能憑想當然辦事,要有事實根據。」

意思是我們做事情要根據事實情況去做,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這是正確的用法,但是我們很多人沒有正確理解「想當然」這個詞的真正意思,而將它當成了「當然使用」,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就像上面說的「趙麗穎和馮紹峰想當然是今天的主角」,如果是這樣使用的話,那將會貽笑大方。

大家都知道第一個例句中想要說明的是肯定的意思,但是偏偏用錯了詞,以為「想當然」和「當然」一樣,所以第一個例句應該將「想」字去掉,改成「趙麗穎和馮紹峰是當然是今天的主角」。這樣讀來是不是不再彆扭了?

相關焦點

  • 曹操為啥殺孔融
    三國中被曹操斬的孔融是不是史「孔融讓梨」的孔融。 太尉楊彪因與袁術有姻親,曹操遷怒於彪,打算殺他。
  • 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殺了孔融呢?
    提起孔融應該大家都知道,尤其他小時候的孔融讓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後來竟因為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那麼,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孔融一開始以孝順聞名天下,為什麼最後卻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
    孔融是東漢末年之人,家學淵源,乃孔子的二十世孫。他本人勤奮好學,素有才名,是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十分剛正不阿,並以孝聞名天下。為我們所熟知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出自於他。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以孝順聞名天下的人,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之罪所殺。
  • 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為何魏晉時期的君主都要殺名士?
    公元208年,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在曹操的指示下,上奏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得到路粹的奏章後,曹操立即下令將孔融逮捕處死,並株連全家。公元263年,鍾會以嵇康曾經想幫助毌丘儉叛亂,並且在世上享有盛名為由,向司馬昭進言處死嵇康。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孔融,這個為國人所熟知的道德模範,東漢名士,最終卻被一代梟雄以不孝之名誅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很明顯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藉口。孔融曾向曹操舉薦過狂士禰衡,禰衡就多次當眾羞辱過曹操,最後被粗人黃祖所殺。可以想像,目空一切,且心直口快的孔融在當時肯定樹敵無數,得罪的人肯定不止曹操一人。
  • 孔融「想當然」的任性,註定了「所以然」的悲劇人生
    曹氏父子乘人之危奪人妻室的行為,受到時人的譏笑和譴責,北海孔融知道後,故意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事,曹操見信後大惑不解,忙回信問:「典從何出?」孔融很是得意地回信:「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大意是:用眼前的事例來推測,想必那是當然的了。
  • 孔融四歲讓梨懂禮讓,最終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而母親,也不過是裝這個副產品的一個容器罷了。因為孔融說了這句話,曹操認為孔融有損於「禮教」。古代是禮治社會,「禮教」當然是古代社會的頭等大事。如果某人在古代做了有損於「禮教」的事情,自然是應該受到嚴厲處罰的。再加上孔融本身是孔子的後代。作為孔子的後代,自然是道德標杆,而他竟然做出有損於「禮教」的事情,所以必須得殺,因此,孔融就被曹操殺掉了。
  • 孔融為什麼會被曹操幹掉?這3點原因讓曹操不殺他都不行!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那位名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那麼孔融同學自然會被排在第一,因為凡是熟悉孔融的,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了解到了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叫孔融的心機小孩兒。不過除了他曾經讓過梨子之外,孔融此後的人生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幾乎是一片空白了。
  • 四歲讓梨的孔融,因不孝被曹操殺死?孔融:我只是騷操作過多
    孔融,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也是個大家族,在當時的聲望很高,但還是被曹操給殺死了,曹操為什麼要殺死孔融呢?不可是因為不孝,畢竟當時曹操是最大的造反頭子,再加上孔融也是有才的,而曹操求才若渴不可能因為不孝就殺了孔融。那麼孔融為什麼會被殺呢?經過研究考據發現,無非這幾種原因。
  • 孔融發明了一四字成語,卻因此招致曹操記恨被殺,此成語至今在用
    大家小時候都都語文書上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知道孔融乃是孔子的直系後代,所以孔融自幼尊習儒家禮儀,待人接物溫雅有禮。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成年的孔融卻是不夠圓滑、喜歡直言傷人。這也給他招來了很多麻煩,最後他還因為口無遮攔而送了命。
  • 孔融一代名流,官渡之戰後,他到底做了什麼,曹操非殺他不可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孔融之死,不熟悉三國歷史的人,就不是很熟悉了。199年,官渡之戰後,曹操對孔融的態度,已經是急轉直下,最終找了一個藉口,將其殺掉,兩者之間到底存在哪些不能調和的矛盾呢!以前的事情,我們先不說,就從官渡之戰說起。大戰之前,曹操曾經讓謀士分析一下袁紹集團,到底有多少實力。
  • 曹操殺孔融全家前,九歲兒子首創了成語至今在用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南北朝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發生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漢末士人領袖孔融和他的兩個兒子。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
  • 孔融四歲讓梨,最後被曹操所殺,全是因為這些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家學淵源,自己也是建安七子之一,非常有才華。同時孔融恃才傲物,經常吐槽當時的權勢人物,特別是曹操,孔融逮住機會就損幾句。曹操本身就是個性格多疑的人,愛才又妒才,常常被孔融搞得很難看。最開始還睜隻眼閉隻眼,提拔孔融當了主管工程建設的大臣。
  • 三國時曹操為何愛才卻又常殺才?他為何一定要處死孔融?
    第二件是在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發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文章中不僅把曹操罵得狗血淋頭,甚至把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個遍!但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卻十分愛憐陳琳的才情,重用於他,甚至還常常與陳琳討論文學。而曹操殺才的事例中最出名的主要有思件。第一件是殺孔融,孔融由於到處與曹操作對,被曹操找藉口殺了。
  • 曹操的謀士那麼多為什麼只殺孔融?
    讀了《後漢書·孔融傳》,我很奇怪孔融這麼一個謙虛的人在五十六歲的時候為什麼會被曹操殺? 心中突然間產生許多疑問。 在曹操身邊有這麼多的謀士,他沒有殺一個,唯獨殺孔融。 大家都知道,孔融是飽讀詩書,才情橫溢, 為人剛正不阿,為什麼曹操要殺他呢?
  • 曹操從不怕被人懟,但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殺他不可
    孔融是中國小朋友從小學習的好榜樣,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四歲都知道禮儀謙讓的孔融,後來竟因為「不遵超儀」等罪名被曹操處死,他到底死得冤不冤? 可見孔融這個人對事業、對家庭都是毫無擔當。 從這之後孔融跑到曹操帳下當了一名謀士。但他「為人謀而不忠」,不是一心為主,而是開啟了懟上司的生涯,最終把自己「作死」。 曹操這樣一個大政治家,做大事情的人,不會在一些言語、小節方面過多糾結計較。
  • 孔融讓梨,長大後卻被曹操殺了全家,關於孔融老師不願告訴你的事
    史書記載孔融「性好賓客,喜評議時政,言辭激烈。」建安元年,孔融任北海郡一把手,袁譚率兵攻打北海郡,當時城中兵士只有幾百人,孔融發揚「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自己淡定從容吟詩喝茶,要求兵士奮力抵抗,結果將要城破兵敗的半夜,孔融偷偷的跑了,把妻子孩子都拋棄了,最後都被袁譚給殺了。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原標題: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孔融讓梨的故事,每個中國人從孩提時代就知道了。這個故事沒有被《後漢書•孔融傳》記錄,它首次出現於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為《後漢書》做的註疏裡。李賢不僅是王子,也是優秀的史學家,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信度應該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於是張儉便去投奔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他是來求我的,這不是我弟弟的錯。」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朝廷。
  • 孔融讓梨,但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孔融,他到底哪裡不孝了?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傳遍了整個曲阜,被寫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可以說是童星了,這一生不斷的遇到貴人,靠著聰明機智,一路順遂,步步高升,漢獻帝讓他單人了少府一職。本來孔融應該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但是卻被曹操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