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想當然」的任性,註定了「所以然」的悲劇人生

2020-12-12 三謐利多

孔融據傳說是孔子二十七代孫,從小聰慧,家境殷實,飽讀詩書,知孝悌、懂禮儀。成年後貴為「建安七子」之首,文學成績斐然,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一職,時人多稱」孔北海」

漢末群雄逐鹿,一時間曹操聲名鵲起,天下英雄紛紛站隊,孔融也心明眼亮,很識貨地站隊曹孟德。

不知道是因為「恃才傲物」,還是感覺自己對不起漢朝列祖列宗,站隊曹孟德後,總是在政見上和曹操相左。最後卻因為曹植的那篇著名的《洛神賦》女主甄宓,被曹丕強娶而結怨曹操,為自己埋下殺身之伏筆。

建安五年,曹操官渡之戰完勝袁紹攻下鄴城,長子曹丕對袁紹的三兒子袁熙媳婦甄氏,一見鍾情。在老爸的默許下,強娶甄氏為妻。曹氏父子乘人之危奪人妻室的行為,受到時人的譏笑和譴責,

北海孔融知道後,故意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事,曹操見信後大惑不解,忙回信問:「典從何出?」孔融很是得意地回信:「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大意是:用眼前的事例來推測,想必那是當然的了。

一代梟雄,也兼具文採的曹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屁顛屁顛地討教「典出何處」,卻是主動送上門讓人打臉,這下孔融和曹操算是結了梁子。

然而真正惹禍上身的,卻是在曹操決定要與袁紹決戰時,孔融卻不合時宜地鼓吹袁紹不可戰勝論。這等大戰前夕「滅自己士氣,長敵人威風」的言行,徹底觸碰了曹操的底線。

之後孔融又提出了千裡不封侯的說法,此時曹操已經被漢獻帝封為武平侯,孔融想用倫理綱常逼迫曹操離開自己未來的龍興之地,這回,」叔」能忍,」嬸」都得翻臉。

曹操怒從心頭起,決定不再當軟柿子。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夕,曹操「殺雞儆猴」以莫須有的「不孝」之名,殺了這個出生在「孝悌禮儀」之家的孔融。

@三謐利多 認為

孔融作為一介書生,太過剛正,拎不清時局,曹操能做到「狹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他卻想憑一己之力去對抗曹操,改變漢朝運命,無異於以卵擊石,最後只能「雞飛蛋打」。

孔融四歲能讓梨,不可謂不聰明,然而真正的聰明要麼像」水鏡先生」,歸隱山林不問朝政;要麼就識時務,拿人錢財,忠人與事,而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聰明人做事懂順勢而為,一件事木已成舟,可以不乘舟涉水,但不需妄想船能變回木板,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大抵如此,這麼看,孔融至多算個才子,他太」想當然」的任性,註定了「所以然」的悲劇人生。

相關焦點

  • 「想當然」這個詞到底該怎麼用?孔融因這個詞被曹操所殺
    筆者大駭,對這導語中的「想當然」一詞覺得甚是莫名其妙,甚至不可思議。筆者費盡腦力也沒有想明白,這裡為什麼會用「想當然」一詞。「想當然」一詞是什麼意思呢?先看想當然一詞的由來:「想當然」一詞出自《後漢書·孔融傳》,原句是:「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以現在的事情推斷一下,是否是真實事情,不可而知。」
  • 除了孔融讓梨,這些故事你也應該知道,孔融的結局是比較悽慘的
    由於曹操的猜疑,再加上被人的誣陷,曹操給孔融扣上了「欲圖不軌」「誹謗朝廷」等帽子,直接把孔融和他的全家給殺害了。孔融去世的時候只有五十六歲,此前曾經有人勸過孔融不要這麼的剛直不阿。孔融死了之後,沒有熱敢給他收屍,這樣的下場可以說是很悽慘了。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關於孔融的故事,除了「孔融讓梨」你還知道關於他的哪些故事呢?
  • 看了《人生》,才能避免人生悲劇
    而造成悲劇的原因和他自身的能力才華並沒有關係,這是屬於外界的原因,倒是讓人唏噓不已,也讓高加林的人生更具戲劇化,富有極大的悲劇色彩。高加林出生於傳統農民家庭,家庭貧窮也沒有任何的背景,所以他只能依靠自己。努力學習,無比渴望用知識來改變命運,好不容易高中畢業,但時代背景卻是他難以橫跨的鴻溝。
  • 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為什麼卻被曹操以「不孝罪名」殺掉?
    孔融讓梨這個典故,許多人都熟知,我們小時候都學過,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
  • 課文上有名的《孔融讓梨》中的孔融,最終卻慘死於「不孝之罪」?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的大家都不會陌生。故事講述的是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吃梨子總要拿最小的吃,而把大的梨子讓給長輩哥哥們。孔融因為在這個年紀就學會了尊老謙讓,於是幼年的他便成了家長們培養孩子禮儀的實例。然而,儘管孔融身上打小就表現出了尊老愛幼、禮讓謙虛的高尚品德,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孔氏全家,其中有條罪責便是「不孝之罪」。孔融到底觸犯了哪條「不孝之罪」,竟會導致被曹操滅門?是孔融假裝仁慈孝敬,後來被曹操揭穿了嗎?
  • 孔融的悲劇:被存在感刷死的東漢網紅
    要問誰是中國第一「網紅」,那非距今1800多年東漢末年的孔融莫屬。「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他的故事被寫進了《三字經》,作為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世人代代傳頌。「孔融讓梨」的故事,也作為德育故事寫進小學課本,讓孩子們接受教育。再加上他是孔子二十世孫,出身正點,又是「建安七子」之一,成就非凡,你說厲害不厲害?
  • 孔融為什麼會被曹操幹掉?這3點原因讓曹操不殺他都不行!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那位名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那麼孔融同學自然會被排在第一,因為凡是熟悉孔融的,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了解到了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叫孔融的心機小孩兒。不過除了他曾經讓過梨子之外,孔融此後的人生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幾乎是一片空白了。
  • 《清平樂》王凱成渣男貴妃上位,2種不同稱呼,註定皇后悲劇
    《清平樂》王凱成渣男貴妃上位,2種不同稱呼,註定皇后悲劇由王凱、江疏影等主演的宋朝宮廷大劇《清平樂》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以顏值、低音炮獲得了觀眾的喜愛,不過,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宋仁宗心中摯愛到底是誰。
  • 幹工作千萬別「想當然」
    「想當然」一詞出自《後漢書·孔融傳》: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 孔融因為什麼被殺的?是因為他不孝嗎?真相遠遠沒這麼簡單
    按理說他們之間應該相處得會非常融洽,可為何曹操要不惜一切代價除掉孔融呢?一:孔融的社會影響力太大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家在東漢雖說沒有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那麼大的影響力,但是孔家也是東漢時期的名門望族。何況孔家還是當時儒家的代表人物,所以孔家在東漢有著不俗的影響力。
  • 叔本華:審美不過是悲劇人生的短暫假期
    在昨天的內容裡我們知道了審美與苦行一樣,可以讓人類暫時解脫註定的悲劇,而一切悲劇的源頭就是所謂的意志。不過,好在意志再怎麼強大也會有打盹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進入審美直觀,暫時脫離意志力的掌控。可悲的是,僅僅是暫時的,人基本不可能一輩子保持這種狀態。這樣看來,審美不過是悲劇人生的短暫假期。
  • 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在中國,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被人們傳為「美談」。故事說東漢時的孔融,年僅四歲就有謙讓心和恭敬心。孔融四歲時,有一天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自己挑了一個小梨。這則故事凸顯了童心的純善和弟兄間溫暖的親情。它從微小的細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背景。
  • 讓梨的孔融,最後怎麼樣了?結局竟如此悲慘!
    文/陽陽歷史說讓梨的孔融,最後怎麼樣了?結局竟如此悲慘!孔融這裡的故事家喻戶曉,孔融作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的謙讓之舉,也被後人稱頌,並被當做孩子學習的典範。實際上,他們不僅認識,還很熟,不過悲劇的是他們的關係可不怎麼好,而且最後曹操還因為不滿孔融把他給害死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孔融的一生並沒有書本裡的溫馨,而是充滿悲劇,他的家人也因為一個戰役被俘,然後全數被殺盡。是不是突然有點悲涼?那孔融的家人是因為哪個戰役被俘,曹操又因為什麼殺了他呢?且聽小編慢慢說與你們聽。
  • 解析格言所以然回答人生的為什麼,千集系列劇《人生的一千個為什麼...
    解析格言的「所以然」 回答人生的為什麼 千集系列劇《人生的一千個為什麼》開機 媒體聯盟訊(郝小學 李鳳梅)10月28日,根據著名學者、作家、文化創意學創建者、河北省文化產業創意家協會主席王萬舉先生社科著作《人生的一千個為什麼
  • 又到高校招生季,請家長對孩子放放手:任性的人生更易出彩
    被父母斥責為任性、叛逆、沒出息的少女,何以走出一段精彩人生?就像「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樣,尊重孩子專業選擇的家庭少之又少,古今中外皆然。少數的幸運兒,恰好也是自己喜歡的專業,而大多數對父母選的專業不溫不火,在專業發展之路上平平淡淡,甚至個別的釀成悲劇。 比如本世紀初的計算機專業大火,一位北大學子遵從父母的意見,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結果兩年下來多科不及格,無奈退學,父親後悔莫及!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折射出 尊長 敬兄的風範 ;鮑叔牙 讓利於 管仲 ,彰顯 出寬容大度 的人格魅力 ;張英 "讓他 三尺 ,何妨 ",成就 了"六尺巷 "的千古佳話 。作為 一個 懂得 謙讓 、不斤斤計較 、不鋒芒 的人,內心 一定會 雲淡風輕 ,生活 一定會 平和 快樂 ,這就是我們國人 心中 普適的幸福觀 和人生觀 。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本文由貓視歷史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乃是歷代儒客所尊崇的人生八德據說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帶來了一盤梨。父親讓孔融和兄弟們分享。孔融毫不猶豫地從盤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其餘的按年齡順序分為哥哥弟弟。孔融說:「我還小,應該吃小梨子,大梨子是給我哥哥吃的。」父親非常讚許,然後問:「弟弟比你小。為什麼他的梨也比你大?」孔融立即回道:「因為我弟弟比我小,我更應該讓著他。」
  • 「想當然」的英文是think of course?(請不要再用中式英文翻譯了!)
    他想當然地認為自己能得到這份工作。🍊2019年8月22日 這是我們今年和你分享的第234個句子今天這個句子涉及到一個成語:想當然。估計很多同學不知道這三個字是成語吧?先來補補中文,看看成語字典裡的解釋吧~⬇️#想當然#成語解釋 :憑主觀推斷,認為事情大概是或應該是這樣。典故出處:《後漢書·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 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歡歡的小屋,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事情主要發生在東漢末期,孔融家裡一共有七口人,孔融排行老六,年僅七歲。在父親拿出的梨大小不一樣,他就拿了最小的梨。他說,哥哥比我大,應該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為哥哥應該讓著他。相親父老就要都快贊孔融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成為了一個遵守倫理的故事。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喜歡《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孔融長大後的故事應該會知道一些。小說裡「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其中就有一路是北海太守孔融。歷史上的孔融,的確也做過北海太守,太守是漢代地方長官,孔融長大後還是很有出息的。《三讓徐州》一回裡,陶謙也向孔融求救,孔融也慷慨出兵。不少人喜愛的三國名將太史慈,歷史上其實也曾做過孔融的部將。當然,小說畢竟和歷史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