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據傳說是孔子二十七代孫,從小聰慧,家境殷實,飽讀詩書,知孝悌、懂禮儀。成年後貴為「建安七子」之首,文學成績斐然,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一職,時人多稱」孔北海」
漢末群雄逐鹿,一時間曹操聲名鵲起,天下英雄紛紛站隊,孔融也心明眼亮,很識貨地站隊曹孟德。
不知道是因為「恃才傲物」,還是感覺自己對不起漢朝列祖列宗,站隊曹孟德後,總是在政見上和曹操相左。最後卻因為曹植的那篇著名的《洛神賦》女主甄宓,被曹丕強娶而結怨曹操,為自己埋下殺身之伏筆。
建安五年,曹操官渡之戰完勝袁紹攻下鄴城,長子曹丕對袁紹的三兒子袁熙媳婦甄氏,一見鍾情。在老爸的默許下,強娶甄氏為妻。曹氏父子乘人之危奪人妻室的行為,受到時人的譏笑和譴責,
北海孔融知道後,故意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事,曹操見信後大惑不解,忙回信問:「典從何出?」孔融很是得意地回信:「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大意是:用眼前的事例來推測,想必那是當然的了。
一代梟雄,也兼具文採的曹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屁顛屁顛地討教「典出何處」,卻是主動送上門讓人打臉,這下孔融和曹操算是結了梁子。
然而真正惹禍上身的,卻是在曹操決定要與袁紹決戰時,孔融卻不合時宜地鼓吹袁紹不可戰勝論。這等大戰前夕「滅自己士氣,長敵人威風」的言行,徹底觸碰了曹操的底線。
之後孔融又提出了千裡不封侯的說法,此時曹操已經被漢獻帝封為武平侯,孔融想用倫理綱常逼迫曹操離開自己未來的龍興之地,這回,」叔」能忍,」嬸」都得翻臉。
曹操怒從心頭起,決定不再當軟柿子。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夕,曹操「殺雞儆猴」以莫須有的「不孝」之名,殺了這個出生在「孝悌禮儀」之家的孔融。
@三謐利多 認為
孔融作為一介書生,太過剛正,拎不清時局,曹操能做到「狹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他卻想憑一己之力去對抗曹操,改變漢朝運命,無異於以卵擊石,最後只能「雞飛蛋打」。
孔融四歲能讓梨,不可謂不聰明,然而真正的聰明要麼像」水鏡先生」,歸隱山林不問朝政;要麼就識時務,拿人錢財,忠人與事,而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聰明人做事懂順勢而為,一件事木已成舟,可以不乘舟涉水,但不需妄想船能變回木板,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大抵如此,這麼看,孔融至多算個才子,他太」想當然」的任性,註定了「所以然」的悲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