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時的南丁格爾想學護理專業,遭到其貴族家庭的極力反對,甚至被關禁閉。南丁格爾不改志向,毅然決然的逃離家庭,遠赴法國學習了護理,最終成長為世界第一護士,當時就被封神——「提燈女神」,影響至今!
被父母斥責為任性、叛逆、沒出息的少女,何以走出一段精彩人生?我想大概再次驗證了「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興趣讓世人眼中的又髒又累,變成了津津有味!
我想起當年的楊絳,考入東吳大學後面臨專業選擇,徵求父親的意見。父親的回答是:「沒什麼該不該,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喜歡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楊絳是幸運的,有一位開明的父親,在自己的文學愛好之路上修成正果。
就像「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樣,尊重孩子專業選擇的家庭少之又少,古今中外皆然。
當年伽利略的大學專業是父親為他定的醫學,僅僅因為醫生收入高就業好。但是,伽利略對醫學是沒有興趣的,倔強的父親又不許他調換專業,最終伽利略輟學,回家幫著父親照看鋪子。
現實中,像伽利略父親一樣,代替孩子選專業的現象很普遍。少數的幸運兒,恰好也是自己喜歡的專業,而大多數對父母選的專業不溫不火,在專業發展之路上平平淡淡,甚至個別的釀成悲劇。 比如本世紀初的計算機專業大火,一位北大學子遵從父母的意見,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結果兩年下來多科不及格,無奈退學,父親後悔莫及!
「店小二」伽利略是怎麼成為大科學家的?是「任性」。在店鋪忙碌的他, 心裡卻始終裝著他喜歡的數學、物理等科學,利用一切閒暇時間進行艱苦的自學。雖時常遭受父親的責罵甚至焚書,但是其初心不改,歷盡磨難和坎坷,25歲的伽利略終於躋身於大學工作,開啟了科研之路。
少年達爾文是被當醫生的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的。但是,一上解剖課時,暈血的達爾文就害怕的要命。於是轉入喜歡的農學院,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甚至樂而忘返而曠課!父親知道後大怒,把達爾文轉 到劍橋大學學神學。
達爾文如果完全遵從父親的安排,只不過世界上又多了一位優雅的神父而已。幸虧達爾文也是任性的,並且是有策略的任性:「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神學課要上,學點能應付考試就行,餘下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用來學習鑽研自然科學——身在神學,心在科學!
「自助者,天助之」。最終,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獲得了長達5年的公費環球考察機會!
你的任性裡藏著你的興趣秘密,埋著你的發展動力,任性的人生更易出彩。中國的孩子們不妨任性一下,中國的家長們不妨對孩子放任一點,相信孩子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甚至堅持到底!
這一點,我想到了當代著名的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獲得數學競賽第一名的高中生施一公同學,因為清華招生老師的:「生物化學是21世紀的科學」一句話,把數學類的專業改報了清華的生命科學系。結果事與願違,大學期間的施一公同學總學不好生物專業課,很是苦惱。
但是,這畢竟是自己的選擇,怨不得的別人!於是任性的施一公堅決不改專業,堅持的學了下去,終於把生物的興趣培養出來——這時候已經是其博士畢業半年之後了——任性的人才能堅持不懈!
施一公在一次演講中告誡年輕人:「興趣一定是可以培養的,這需要你任性一點;你覺得興趣不足、沒有堅定信心,或者家裡出了麻煩事、需要克服心理陰影,甚至面對痛苦往前走的時候,不要給自己藉口!你應該全力以赴,往前走,……。」
年輕的朋友們,你任性了嗎?要記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家長朋友們,請對孩子放放手,也許孩子的任性裡含有他的最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