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5分鐘可達公共空間

2020-12-19 搜狐網

  《深圳經濟特區公共空間系統規劃》出臺聚焦街道和社區

  步行5分鐘可達公共空間

  昨日,市規劃局公布《深圳經濟特區公共空間系統規劃》。該規劃要求,今後新建小區必須有5%~10%的公共空間,70%左右的地區步行5分鐘可以到達公共空間。

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一規劃雖然以「深圳經濟特區」冠名,但由於我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特區內外已經統一,所以同樣適用於特區外。

  規劃目標

  人均公共空間不少於8.3平米

  據規劃專家介紹,根據用地權屬,公共空間可分為兩類:獨立佔地和非獨立佔地。獨立佔地公共空間指具有獨立土地權屬的公共空間。非獨立佔地公共空間指設在用地單位內部,通過建築退線等規劃控制而實現的公共空間。根據表現形式,公共空間可分為三類:綠化空間、廣場空間和運動空間。

  規劃指出,未來深圳公共空間發展目標是,有效實現「公平」與「活力」。規劃人士介紹,「公平」意味著充足合理、機會均等,平等地為所有人提供戶外公共活動的條件與機會。「活力」意味著聯繫方便、激發參與。而實現「公平」與「活力」需要一套務實的設計、實施和一體化的公共空間規劃管理體制。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實現「公平」。

  規劃提出,特區人均公共空間面積應達到8.3~16平方米。其中,獨立佔地公共空間的人均面積不應少於8.3平方米。60%~75%的地區步行5分鐘可到達公共空間。其中,80%~100%的居住、商業、政府社團、工業等用地步行5分鐘可到達公共空間。

  對於獨立佔地公共空間的配置標準,規劃建議,特區內的居住小區及以上級別的公共綠地均應作為公共空間免費向所有市民開放,特區內的廣場用地均應成為公共空間,按照規範配置的所有居住小區及以上級別的體育場地,均應提供相應比例的免費運動場地,向所有市民開放。

  規劃提出,通過增加非獨立佔地公共空間,是目前提高步行可達範圍覆蓋率的最佳手段,同時也能提高人均公共空間面積指標。

  在現時公共空間未覆蓋、法定圖則也沒有規劃公共空間的區域,應設置非獨立佔地公共空間。規劃建議,當建設用地面積大於一定規模時,將被要求為城市提供不小於地塊面積5%的用地作為非獨立佔地公共空間,其最小規模不應小於400平方米。在大量小型地塊密集的地區,可由多個地塊共同退讓形成一個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面積由各地塊分擔。

  為確保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規劃提出,公共空間應與城市道路相鄰。必須至少提供1個臨路開敞的邊界。若多個公共空間相鄰,相鄰空間的邊界應保持開敞。廣場空間的綠地率不應低於30%,綠化覆蓋率不應低於45%。綠化空間的綠地率不應低於70%,綠化覆蓋率不應低於85%。

  實現途徑

  今後出讓土地將留公共空間

  規劃認為,公共空間雖然本質上是一種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和實踐,同時也離不開廣大房地產開發商與業主的基於公共與個體雙贏原則的公益奉獻。

  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共空間的控制引導將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一、將定義和控制辦法納入到《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以指導未來的規劃設計。二、作為法定圖則的編制內容,保障公共空間用地規劃的法律效力和有效實施。法定圖則應按照人均面積指標要求,落實獨立佔地公共空間的用地,並以步行可達覆蓋率的指標校核布點。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配置非獨立佔地公共空間,以圖例(類似公共設施)的形式表達。三、針對非獨立佔地公共空間,在土地出讓過程中,將非獨立佔地公共空間的建設責任明確加入到《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中,作為地塊出讓的前置條件,並給予相應的獎勵。針對當前存在的最顯著問題,規划進一步提出了近期建設公共空間的三大行動計劃:空間增加行動—針對數量不足分布不均問題。空間改善行動—針對設計不合理、不適應當地氣候問題。空間活化行動—針對空間使用效率不高、缺乏地方特色問題。同時,作為規劃實施的引導,該規劃在完成全特區的配置標準和設計導則之外,還將為各個區政府提供一套《公共空間建設指引》。據了解,今後我市在土地出讓合同和設計要點中,將按照土地面積5%~10%的「公共空間百分比」來配置公共空間,把公共空間預留出來。對於近年來新建的一些已建成小區,規劃有關人士表示,由於涉及到產權問題,公共空間的問題需要進一步進行探討。而對一些老社區,將進行改造或改善,增加公共空間比例。

  名詞解釋

  公共空間

  根據規劃,所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中室外的、面向市民的、全天免費開放的、經過人工開發並提供活動設施的場所。公共空間這一觀念實際上是從國外傳來的,以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都有一個廣場,而現在居民對公共空間的要求更多更高,都希望在家門口,步行幾分鐘即能達到。專家認為,公共空間是市民進行公共活動與和諧交往的主要載體,和諧社會離不開豐富的公共活動,公共空間為所有市民公平地提供公共活動的場所。市規劃局城市設計處副處長黃偉文說:「以往的規劃大多是一些宏大的規劃,其實與人們生活最密切關聯的是一個人在城市的休憩、行走、停留等活動,空間系統規劃聚焦微型的街道和社區,提供尺度合適的開放空間供人們交往,這對於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和改善身邊的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這一規劃相對於以往我市的城市規劃來說,是一次突破和變革。」

  公共空間總量不足

  街道社區級小型公共空間無法滿足需求

  2004年,規劃部門開始就我市空間系統規划進行大規模的調研和編制工作,《深圳經濟特區公共空間系統規劃》今年由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

  據了解,項目組曾通過網絡和學校就市民對公共空間的滿意度展開調查,共回收1442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涉及不同區和街道不同背景的居民。結果表明,47%的居民對目前我市公共空間不滿意,不滿意的意見中51%的居民希望公共空間能出現在「小區周邊」。最需要的公共空間是運動場地和綠地公園。調查結果顯示,步行的便捷和優秀的環境設計尤其是適合炎熱氣候的設計是市民最看重的。

  專家介紹,目前我市公共空間總量不足。現狀是,特區內人均公共空間面積為4.7平方米,僅有23%的建設用地步行5分鐘可到達公共空間。市區級大型公共空間容量充足、環境優秀,而街道社區級小型公共空間無法滿足需求。運動空間明顯不足。居住區內的半私密空間較多,工作地和城中村則十分缺少公共空間。同時,交通屏障阻隔嚴重,步行可達性有待提高。空間設計對炎熱氣候的適應性不強。

  深圳商報記者董超文

  通訊員鄭廣翔王海江實習生劉娜

相關焦點

  • 主城範圍5分鐘步行可達!杭州這些「路」,在你家附近嗎?
    截至11月底,杭州2020年綠道建設任務提前完成,合計新建提升501.73公裡,其中新建350.23公裡,改造提升151.5公裡。杭州綠道的骨架網逐步成型,基本實現主城範圍5分鐘步行可達綠道網。
  • 主城範圍5分鐘步行可達!杭州這些「路」超有特色,你家...
    來源:杭州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截至11月底,杭州2020年綠道建設任務提前完成,合計新建提升501.73公裡,其中新建350.23公裡,改造提升151.5公裡。杭州綠道的骨架網逐步成型,基本實現主城範圍5分鐘步行可達綠道網。
  • 營造•動與靜: 新加坡濱海灣,地鐵站結合城市大型公共空間
    該規劃對主要公共步行空間的周邊建築臨街空間,進行用途控制。在規劃中,被劃定為「活動空間」的建築物一層、二層或地下空間,其用途一般被限制為商店、餐館、健身中心等,以促進臨街空間的活力。在濱海灣地區,絕大部分建築臨街空間,被強制控制為活動空間。同時,連同濱海灣周邊的地鐵站在內的地下空間,也被規劃為活動空間。
  • 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南屯城改打造「十五分鐘生活圈」
    其中「五分鐘生活圈」為步行距離300米,約五分鐘可達,服務0.5~1.2萬居民;「十分鐘生活圈」為步行距離500米,約十分鐘可達,服務1.5~2.5萬居民;「十五分鐘生活圈」為步行距離800~1000米,約15分鐘可達。「五分鐘生活圈」,聚焦於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
  • 打造「垂直城市」 騰出公共空間
    上海面臨建設用地「緊約束」,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則與日俱增,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住宅如何把集約式開發與遊憩空間塑造並舉,被不少開發主體視作地產主業轉型的機遇。「天空之城」的開發單位上海萬科,正探索通過空間重塑,讓住宅小區向集約緊湊、功能複合、職住平衡轉變,激發區域活力。
  • 六分鐘步行試驗指南
    委員會建議該指南應該被考察5年,同時鼓勵對有爭議的地方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六分鐘步行試驗的背景:對於功能代償能力的客觀評價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有些對於操作過程中涉及的所有系統都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評價標準(技術含量高),而其他的則僅提供了基本的信息,技術含量低但容易操作。具體形式的選擇基於臨床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可以獲得的資源。
  • 上海車展明開展:首次啟動空中連廊疏散客流步行5分鐘到P5
    高峰日預計出現在4月22日-23日,可達20萬人次。展會保障成為重中之重,主辦方建議儘量不帶兒童觀展,避免人多擁擠。市交通委提醒,由於車展高峰進出場期間國家會展中心周邊道路交通擁堵,停車資源緊張,建議優先選擇公共運輸出行。為避免現場停車難,建議至虹橋樞紐停車,然後通過連接國家會展中心的二層步廊至展館觀展。
  • 倫敦黃金一區,一站直達國王十字,毗鄰科技城,5分鐘至倫敦橋!獨一無...
    250 City Road項目位於倫敦一區中心地段,Old Street和Angel站步行可達。 250 CityRoad位於倫敦中心一區,步行至倫敦地鐵Northern線(黑線)上的Old Street站只需9分鐘,步行10分鐘可至地鐵Angle站,交通十分便利。 建築設計,城市風光 Valencia大樓拔地而起,高過四周建築,在公寓裡俯瞰,動人心魄的都城美景盡在眼前。
  • 步行5分鐘,400停車位!北京南站立體停車樓明天啟用
    從停車樓步行至北京南站只需要5分鐘左右,進出站十分方便。這座停車樓的場地,原來是南站附近一處平面停車場,停車位不足100個,由於客流量大,停車位嚴重不足,導致南站周圍經常出現擁堵,春暑運期間尤為突出。據介紹,停車的壓力不僅來自於北京南站,南站附近的開陽裡小區建成於2004年,居民多達7800餘戶,車位配建數量較少,停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 澎湃問卷: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市民滿意度調查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提出,在2035年將上海建設成為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明確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目標,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99%左右。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旨在增加居民日常「衣、食、住、行」的便利性,優化社區生活與出行環境,構建高品質公共空間網絡。
  • 深圳綠道|騎行5分鐘可達綠道是什麼體驗?深圳人告訴你
    深圳新聞網2019年3月27日訊(記者 鍾鴻冰)自2010年啟動綠道建設以來,深圳已經建成全長約2448公裡的綠道網絡和382個綠道「公共目的地市民騎行5分鐘可達社區綠道,15分鐘可達城市綠道,30-45分鐘可達省立綠道。綠道網絡串起城市的山、林、城、海、河,給市民生活提供綠色福利,也為城市構築綠色休閒體系提供重要基礎。 大沙河生態廊道就是深圳綠道中的範例。3月27日,深圳新聞網無人機隊來到大沙河生態廊道進行航拍。
  • 濟南110個街區打造「15分鐘生活圈」!太方便!在這試點...
    重大消息濟南將劃定110個街區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以後在這些街區不論是出門取錢,買菜還是健身,看病步行時間不會超過15分鐘是不是感覺很棒並且110個街區如何規劃目前王舍人、制錦市街區選為改造典範「15 分鐘社區生活圈」,是指在15分鐘步行可達的範圍內,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
  • 什麼是15分鐘生活圈?
    當下,新的社區生活圈概念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為打造集約用地、環境友好、設施充沛活力多元的居住空間2016年上海曾發布《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出以家為中心的15分鐘步行可達範圍內有完善的教育、商業交通、文體、養老等公共設施什麼是15分鐘生活圈?
  • 麗澤城市航站樓開工 20分鐘可達大興機場
    麗澤城市航站樓開工 20分鐘可達大興機場  將成為由五條軌道線網交匯的綜合交通樞紐;新機場線北延一體化工程進入開工建設階段昨日,豐臺區麗澤城市航站樓開工,建成後20分鐘可達大興機場。  麗澤城市航站樓建成後,旅客在麗澤金融商務區內即可完成值機、行李託運等環節,僅需20分鐘即可輕裝到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面向中心城區提供延伸服務  麗澤城市航站樓及新機場線北延一體化工程,位於麗澤金融商務區北區核心區。
  • 為了健康的街道和健康的人民,倫敦提出「步行行動計劃」
    健康街道方法適用於整個交通系統,致力於創造出:1)健康的街道和健康的人民:倫敦市80%的公共空間都是由街道所構成,讓這些街道成為健康街道,會提升倫敦每一位居民的生活品質。2)良好的公共運輸體驗:對於出行距離較長,步行或者自行車無法勝任的情況下,公共運輸成為最有效的出行方式。
  • 大城小圈,上海如何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2035年總體規劃提出: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作為上海社區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實現以家為中心的15分鐘步行可達範圍內,配備較為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
  • 【雲發布】「15分鐘」「10分鐘」和「5分鐘」生活圈如何實現?官方...
    雲南網訊(記者 李熙臨)在4月30日舉行的《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意見》解讀新聞發布會上,雲南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廖曉祥就「15分鐘」「10分鐘」和「5分鐘」生活圈如何實現作出了回應。
  • 單程步行5分鐘,實名羨慕!你的通勤時間是多久?
    全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時耗36分鐘,單程平均通勤時耗,是城市空間、交通效率、宜居水平的綜合體現。36分鐘,是全國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單程平均時耗。其中,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時耗41分鐘,特大城市37分鐘,Ⅰ、Ⅱ型大城市分別為34、33分鐘。北京、上海、重慶、成都通勤距離超過9公裡,通勤時耗達到40分鐘,是中國城市中通勤距離最遠、時耗最長的4個城市。其中,北京通勤時耗47分鐘,是全國唯一單程平均通勤時耗超過45分鐘的城市。
  • 步行城市Walkable City——城市宜居性的思考與行動
    常年雄踞「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的墨爾本,其政府便在打造宜居性優勢的過程中開展了多項思考與行動,並出臺了前瞻性的《墨爾本規劃》,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決定就是打造「20分鐘生活圈」(20-minute neighborhood)的全新城市生活概念:墨爾本當地居民可通過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運輸,在20分鐘內解決日常一切需求。
  • 英國案例: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
    城市濱水公共空間,意義及價值再認識城市濱水公共空間是指城市中水域與陸地共同構成的向公眾開放的城市空間環境與公共區域,它是與水體密切相關的自然要素、社會要素和空間要素的總和。首先,城市濱水公共空間作為一種稀缺的公共物品,是珍貴的城市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