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聽不懂,為什麼我們更愛粵語歌?

2020-12-13 意外藝術

意公子最喜歡的還是王菲唱粵語歌。很奇怪,同一首歌、同一個旋律,總覺得只要是用粵語唱的,就是比國語歌好聽。而且不僅是王菲,很多粵語歌手都有這種神奇的力量。

那麼,是因為香港歌手唱歌更走心?還是粵語歌本身有股神奇的力量?

作為一個常常沉醉於粵語歌的感性女紙,意公子決定秉著極其認真的態度、以及看懂TVB的粵語水平,為大家深入地扒一扒:

為什麼粵語歌比國語歌好聽?

其中有不完善的地方

還請各位粵語歌歌迷前來指點

首先,粵語歌詞的聲調變化與歌曲的旋律變化基本相一致,是保證粵語歌曲好聽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要如何讓它倆相一致呢?

在創作粵語歌詞時,就必須考慮:協音

協音就是歌詞的聲調變化。讓歌詞和歌曲旋律變化基本相一致,否則會很難聽。這和古代詞曲創作中考慮平仄[zè]很像,但比平仄的要求高。

黃偉文和林夕是香港樂壇兩大著名詞人

在當今粵語歌壇寫詩講求押韻這件事,與粵語發展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古漢語詞彙是分不開的。

這也就得從粵語的發展歷史說起:

漢唐時期,位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

因此,大量的唐詩宋詞現在只有用粵語來讀,才能符合詩詞基本的「韻律美」了。

漢武帝北伐圖

以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粵語裡「親、人」是同韻母的,符合詩詞的押韻要求。但普通話裡這兩個字就不同韻了。

從這首詩作,可以發現唐代的山東人說的是類似粵語的古漢語。

因為古漢族是男耕女織的農耕型封建社會,為了讓人與人之間可以更容易近距離、長時間地面對面交談,當時的「文言文」都是很簡短的。

而且為了讓人能夠在簡短的語言內,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需要多達九個音調(現在只有4個音調),這樣保證了大多數的字的讀音都有差異,而且不會有過多的「同音字歧義」。

南宋日常景象

南宋之後的中原漢語,因為音調大為減少。為了避免過多的同音字影響了日常交流,古人們增加3個聲母。

簡單來首,就是增加了幾個捲舌音。把「z、c、s」三個聲母髮捲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這三個聲母。在此之後,古漢語裡才出現了捲舌音。

這也是普通話中有捲舌音的由來。

除了歌詞和旋律能夠和諧,多樣化的音調也是粵語歌好聽的原因之一。

粵語一共有9個聲調,分別用數字表示:1陰平、2陰上、3陰去、4陽平、5陽上、6陽去、7陰入/上陰入、8中入/下陰入、9陽入。這樣多樣化的聲調,造成了說話時音調的抑揚頓挫。

粵語的歌詞,配上粵語這樣好的聲調,可以進行創作發揮的方向更多,也讓詞曲更加契合。

以陳奕迅的《富士山下》和《愛情呼叫轉移》為例,明明同樣的曲調,演唱者也是同一人,但是一個是粵語歌詞,一個是國語歌詞,唱出來卻有天差地別的區別。

接下來,意公子將以這兩首歌為例,進行說明。

入聲在普通話裡已經消失,但在粵語裡保留了3個入聲(除變調外),即發音中帶有-k -t -p這樣的結尾,只做口型不發音,顯得短促,造成了歌詞中「抑」的感覺。

例如:在《富士山下》副歌的第一句中,粵語是「誰都只得那雙手」,國語是「把一個人的溫暖」,粵語「得」的發音是以「t」結尾而短促的,但國語「的」卻是有長音在。

《富士山下》MV

普通話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聲在發音中是基本沒有變化的,只有第三聲的發音變化是先低後高的,普通話上聲(3聲)的符號就形象地表示出來了,但是粵語卻非如此。

同樣用《富士山下》這首歌作對比,在副歌:

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這段歌詞中,有9個先低後高的音,而國語歌詞中只有5個。

一個人的溫暖轉移到另一個的胸膛讓上次犯的錯反省出夢想

因此,歌詞中的上聲字需要有先低後高的變化,有點「揚」的感覺,就好像天然地在旋律中加上了連音效果。

粵語的56個韻母表

另外,粵語有53個韻母,比起普通話的24個,在口型變化方面非常豐富,在創作歌曲時有更多好聽的組合。非粵語人士覺得粵語歌好聽可能有這個原因。

但是也因為有太多獨特的韻母,讓粵語歌比較難唱~

一本正經地分析了這麼多,意公子覺得得粵語歌更好聽這件事兒,其實是這麼個理兒:

聽不懂聽旋律

聽得懂的聽情懷

對於那些從小聽粵語歌長大的歌迷來說,粵語對於他們來說,有種母語的認同感,因此在情感上會更喜歡粵語歌。

而對於廣大非粵語區的歌迷來說,因為聽不懂,反而會更加關注音樂的旋律本身,就如聽英文歌一樣,雖然聽不是很懂,但就是覺得好聽。

特別是意公子這種,雖然聽不懂粵語歌詞,但還是被情懷感動的一逼。

相關焦點

  • 咱們明明聽不懂粵語,為什麼粵語歌還這麼火?
    說起我們聽歌學會的第一門「外語」,很多人的答案都是「粵語」。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粵語歌既洋氣又好聽呢?有人說,那還不是因為,咱們聽不懂唄!但是很多人也覺得奇怪,方言歌曲那麼多,像閩南語啊、吳語啊、信天遊啊,明明都很好聽,也有自己的經典曲目,但是,為什麼只有粵語歌曲紅得這麼廣、這麼久呢?其實這裡面,還大有說頭!
  • 為什麼很多人明明不會說粵語,卻愛聽粵語歌?
    甚至當《上海灘》、《倩女幽魂》等歌曲推出國語版本後,人們仍然沉醉在粵語版——即使那都是聽不懂的生字。欣賞一種自己根本不熟悉的語言,並且甘之如飴,樂在其中,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文化現象。擁有這種感受的歌迷必定不少,他們或者早已經為人父母,或者遠居海外,有的尚處於青春的旋渦中。那麼,從許冠傑、羅文、黃霑到現在的樂壇新星,粵語歌是如何唱盡我們心中所想的?
  • 你最喜歡聽什麼粵語歌?為什麼?有故事嗎?
    今天松燃和你們聊聊歌~不說多的,說幾首一聽就鍾情的粵語歌:①女神周慧敏的《最愛》,真的是粵語歌裡的經典,百聽不厭系列。你現在還在聽歌嗎②好幾年前的歌了,李克勤的《紅日》聽說有男孩子唱這個表白哦命運就算顛沛流離/…別流淚心酸更不應捨棄
  • 為什麼粵語歌比普通話歌更好聽,你知道嗎?
    很多時候我們在聽粵語歌的時候,總覺得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但是卻說不出來,那麼粵語的歌曲魅力在哪裡呢?今天我們來探討下粵語、閩南語和普通話的區別。 、三種語言的聲調對比 我們從語言不同談起,先來對比三種語言聲調關係。
  • 90後可能是最後一批集體聽粵語歌的人了
    粵語歌是很多人少年乃至青年時期的記憶,但這份記憶可能到90後就截止了。香港的粵語流行音樂曾經見證過輝煌,但如今影響力大不如前。這是為什麼?如果你偶爾有參加KTV唱歌這種中老年活動,你會很容易注意到,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會唱譚詠麟的《朋友》、陳慧嫻的《千千闕歌》,再年輕點的會唱Beyond的《海闊天空》,但這些粵語歌,都不在你的演唱範圍內。網易雲音樂 林子祥的《分分鐘需要你》底下,有人賭氣地評論:「90後聽這首歌的有多少」;而在張國榮的《倩女幽魂》底下,有人仿佛不服氣地回應:「有95後的和我一樣聽這歌嗎」。
  • 就算所有粵語歌你都聽不懂,但這首歌你卻一定會唱
    香港是個彈丸之地,港樂的魅力卻輻射了整個華語地區,對於我們這些初初聽不懂粵語歌的內地小夥伴來說,總會有些粵語歌曲是未必聽得懂歌詞內容,卻反覆哼唱不休的,比如哥哥這首《倩女幽魂》。我們無法忘記小倩和寧採臣在無盡黑夜中不離不棄的相伴,無法忘記在妖魔鬼怪世界中閃閃發光的愛情,無法忘記這第一個音起就讓人熱淚盈眶的旋律。
  • 為什麼陝西方言歌沒有像粵語歌、閩南語歌那樣走出本地文化圈?
    ……」不看字幕不背歌詞是完全聽不懂的,因為是香港電視,所以這些歌叫做香港歌,就是粵語歌。粵語和粵語歌1999年的8月,深圳,電視機前圍坐著四個西北過去的青年,認真的看著本港臺、翡翠臺學習粵語,三個月內聽不懂粵語的話,他們會被就職的港資企業辭退,我就是其中一員。好在行政秘書總給我們鼓勵,她說:「天后王菲18歲從北京去了香港,兩年後就發行了粵語大碟《王靖雯》,還獲得了金唱片獎,粵語不難學,你們要有信心!」
  • 酷我音樂《每天一首經典粵語歌》爆好聽的經典粵語歌都在這裡
    也許你不懂粵語,也不會說粵語,但是播放列表裡永遠留有那麼幾首粵語歌,也許是許冠傑的《滄海一聲笑》、也許是譚詠麟的《講不出再見》、或是李克勤的《紅日》、還是beyond的《海闊天空》、陳奕迅的《浮誇》……總有那麼一首粵語歌讓你百聽不厭,念念難忘。
  • 盤點那些好聽的粵語歌,曾經的單曲循環,現在聽卻滿是情懷
    粵語歌是華語樂壇重要的一部分,也陪伴了大家走過了很多個年頭,即使現在那些粵語歌還存在很多人的歌單裡。不知道大家有哪些喜歡的粵語歌呢今天小見就到大家來盤點一下那些好聽的經典粵語歌,曾經是大家的單曲循環,現在依舊是經典,聽完更是滿滿的情懷~謝安琪《鍾無豔》有一句話是:男不聽七友,女不聽鍾無豔,這兩首歌講的都是備胎的故事。
  • 好聽的國語歌千篇一律,有趣的粵語歌,你還在聽嗎?
    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女的說,你忘記我們曾有過很多快樂的時光,我們曾在冬日去富士山旅遊。男的說,那些快樂的時光就留在過去懷念不是很美好嗎?愛富士山不一定要將富士山擁有啊。
  • 為什麼我們聽不懂,為什麼又說不清
    為什麼我們聽不懂,為什麼又說不清 因為我們都有詞語過濾器,它是如何形成的 ?你說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表達的嗎 ?而你聽到的又是對方真的想表達了嗎 ?其實你選擇的表達的詞語是經過一系列過濾器的篩選 ,比如我的語言背景 、文化背景 、教育背景 、社會地位 。
  • 音樂伴隨的日子:值得聽10年的五首粵語歌,聽懂已是此去經年
    但凡好歌必是經歷了千錘百鍊的挑選,歌中情緣聽盡,必要好幾年。hi大家好,又到了每天「音樂伴隨的日子」與您相約的時間了。小編每天都會再次等您,為您整理最好聽最經典的粵語歌單,喜歡粵語歌的網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 能唱粵語歌,卻說不出粵語來,為什麼?
    粵語就是廣東話,也可以叫白話,全國只有廣東、廣西、港澳這幾個地方說粵語,如果你不是這幾個地方的人,第一次聽粵語,你是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類似於雞和鴨講話,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但有些粵語歌卻能唱幾句,甚至能整首唱完都不是問題,特別是香港那邊的經典歌曲,比如黃家駒的《喜歡你》《光輝歲月》等等這些經典歌曲,而且學起來也不是太難,雖然沒有廣東人唱得好,有點走音,但也是可以唱,但為什麼不會說廣東話呢?
  • 自認為發音很標準,為什麼韓國人還聽不懂我說的韓語?
    剛學韓語的小夥伴可能有過這種經歷,在和韓國人交流的時候對方很多時候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可是明明你自認為每個單詞、短語、語法都沒有用錯啊,那為什麼對方還聽不懂呢?如果你能確認你的單詞語法都沒有問題,那對方還聽不懂,這就是因為韓語中存在音變現象。雖然韓語是表音文字,可是有些收音在遇到後面的元音或輔音時是會產生音變的,也就不是發它本來的發音了。下面列舉幾個:
  • 明明啥也聽不懂,為什麼寶媽還要多跟小嬰兒說話?
    雖然孩子們聽不懂我們的具體語言,但是他們依然能聽到很多信息,而且還在默默的傾聽說話的聲音。然後再播放給一部分早產兒聽,而另一部分早產兒只接受常規的護理。經過一個月的臨床試驗之後發現,那些聽了媽媽聲音的早產兒,生理狀況更加穩定,同時大腦的聽覺皮層發育的也更好。這就證明,媽媽的聲音和心跳聲,對孩子的發育有著促進的作用,胎教音樂,對著肚子給孩子講故事,日常更孩子聊天交流真的很重要。
  • 10 年等來她一首粵語歌,開口就是絕色
    粵語歌,就像一個絕色的存在。歌詞除了押韻,還要如詩一般考究。所以好的粵語歌,自帶情懷,猶如一瓶好酒般彌香。上周,莫文蔚就毫無預告地發布了自己的粵語新歌。《呼吸有害》——莫文蔚初聽明明是雁過無痕,卻在心頭反覆回味。所謂耐聽,不需要某一處的華彩和驚豔,但需要歌曲整體質量的統一,每一處的組合,最終煥發出動人的音樂性。
  • 隨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沒落,粵語歌,你還能聽多久?
    曾幾何時,粵語歌陪伴著我們走過成個的青春年少時期,見證著我們的成長,助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時期。可是如今,相比於tvb劇集的不復如前,逐步沒落,粵語歌的市場,就顯得更為慘澹了。可是時代在發展,粵語歌的市場無可否認,真的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了。即使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聽粵語歌。可是問心自問一句,我們聽的粵語歌是不是來來去去都那幾首老歌,聽來聽去都是那幾個老歌手。
  • 方言那麼多,怎麼就粵語歌最流行?
    電影如此,流行歌更是如此,不少粵語歌即使出了國語版,歌迷們往往還是更推崇粵語的,因為——「有感覺啊」!於是問題來了:臺灣福建有閩南語歌,大包郵區有吳語歌,為什麼只有香港廣東地區的粵語歌贏得了人們的心?接下來你將看到:●閩南語歌也曾紅極一時●普通話的推廣讓方言歌曲只能變成民間小調●粵語歌是怎麼紅起來的?
  • 聽不懂又覺得好聽,我國最難懂的三種方言是什麼?
    山西的方言差距很大,每個縣之間都有很大區別,所以就會出現山西人聽不懂山西方言的情況。相對來說,北方的方言比較好懂,全國聞名的東北話是最有感染力的,甚至登上了春晚的舞臺。而南方的方言則比較難懂,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我國最難懂的3種方言,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 李紫婷、希林娜依·高,年輕愛豆唱粵語歌都那麼好的嗎?
    在最近熱播綜藝《我們的歌》當中,大家又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近日前火箭少女成員李紫婷再次歸來,為大家奉獻了精彩的演唱。說到李紫婷,大家很容易聯想到這個舞臺還有一名愛豆就是希林娜依·高,兩人一個是火箭少女,一個是硬糖少女,兩人在團隊當中都是vocal擔當,也算是一種傳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