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們聽歌學會的第一門「外語」,很多人的答案都是「粵語」。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粵語歌既洋氣又好聽呢?有人說,那還不是因為,咱們聽不懂唄!但是很多人也覺得奇怪,方言歌曲那麼多,像閩南語啊、吳語啊、信天遊啊,明明都很好聽,也有自己的經典曲目,但是,為什麼只有粵語歌曲紅得這麼廣、這麼久呢?其實這裡面,還大有說頭!
這些經典粵語歌,你一定聽過
說起粵語歌,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香港搖滾樂隊Beyond於1993年發表的《海闊天空》,也早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信念。
1983年,張國榮發表成名曲《風繼續吹》,同時也是他主演的電影《縱橫四海》的主題曲。在他逝世15個年頭後再聽這首歌,更是惹人惆悵。
1989年,香港歌手陳慧嫻發表了《千千闕歌》,這首旋律並不激昂的歌曲,卻在如水的平靜中流淌著憂傷,令人無比動容。
除此之外,在香港樂壇風起雲湧的這些年,還誕生了無數才華橫溢的音樂人,從許冠傑、汪明荃、羅文,到陳百強、譚詠麟、梅豔芳,再到張學友、陳奕迅、楊千嬅等等,都是經典粵語歌曲的締造者。
粵語歌為什麼這麼流行?
聽了這麼多年的粵語歌,那你知道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紅起來的嗎?其實,它出現的時間並不算長。
按照已故香港著名音樂人黃霑博士的研究,1974年,「無線」電視劇主題曲《啼笑姻緣》的出現,是香港社會普遍接受粵語流行曲的開始。這首由仙杜拉主唱的粵語歌面世之後,宣告粵語歌曲不再是「上不了臺面」的「俗曲小調」,而是升級成為「大眾娛樂」,登堂入室。
隨後一連串粵語歌曲的湧現,讓香港人發現了自己的獨特聲音。粵語流行曲的歌詞名句,更是變成口頭禪,溶入了香港人的生活。(進半斤八兩音樂2)
等到祖國內地改革開放後,香港流行音樂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開始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而「百花齊放」的粵語歌一經傳入內地,就迅速風靡大江南北。那麼,粵語歌為什麼能在如此長的時間內都保持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這和粵語歌本身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方言歌曲,粵語歌最大的特點自然就在於「粵語」二字。
粵語歌,很有「節奏」
我們知道,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但標準的廣東話則有「九聲六調」。如此多變的韻律變化,讓粵語歌的歌詞更加準確和生動。而香港流行樂不乏精通填詞之道的大家,他們在行業內樹立了「歌詞是寫來唱、寫來聽的,必須力求顯淺,才能入耳明白」的填詞標準。按照這一標準創作的歌詞,才是佳作。
得益於錯落有致的聲調,粵語歌也因此有了更加波瀾起伏的情緒。與此同時,豐富多彩的聲調也讓粵語歌曲增添了那如同古詩一般的節律。
難怪大家都說,詩歌同源!
聽得我都開始打拍子了!
此外,粵語有59個韻母,超過普通話的39個韻母。而這樣一來,它押的韻就多了,也更容易傳唱。
香港演員吳鎮宇曾在《天天向上》中,用粵語朗讀名篇《將進酒》,大家聽完都直呼,耳朵懷孕啦!
粵語歌,很有「韻律」
因為粵語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都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特點,因此發音比較饒舌。所以在歌曲創作中,創作者就會在歌詞中穿插疊詞來緩解這種情況。比如,在譚詠麟的《朋友》中,接連出現三個疊詞。
還有這種,讓你以為」卡碟」了的歌詞。
還有「卡碟」2.0版。
我數清楚了,一共有五個「愛」!
而早在《詩經》中,人們就已經無比熟練地掌握疊詞的運用了。試想一下,倘若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疊詞去掉,那麼它所傳遞的韻律感自然也會大打折扣吧。
粵語歌,很有「文化」
熟悉粵語的朋友會知道,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漢語的文學美感。比如,他們把「吃」叫做「食」,「喝」叫做「飲」,穿衣服叫「著衫」。連日常說話都這麼「文縐縐」,放到歌詞中,就更是如此了。楊千嬅那首《再見二丁目》中的「歲月長,衣裳薄」是很多歌迷心中的經典。
還有旋律一起,就能讓人夢回故裡的《慕容雪》。
以及如詩如夢般的《似是故人來》,就算撇開旋律,單看歌詞,也美得令人心醉。
一首歌,是一種文化印記。一首首經典的粵語歌,蘊藏著深厚而獨特的香港文化。而這其中,不僅有最新潮的流行元素,更有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結晶。這樣兼容並蓄的香港音樂,她的魅力一定會長長久久,而且讓人不能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