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大家對各種晚會並不感冒,反而是極其期待「舌尖上的中國3」的上映。如今,這部因為前兩部大火特火的美食紀錄片正在播放,不過這次卻遭遇口碑的滑鐵盧。網友們普遍吐槽「舌尖3」不關注美食,過多的談故事。
雖然批評非常多,但也證明了舌尖3的火爆。而這系列的紀錄片除了給大家介紹美食外,也帶動了一些特色產品的銷售,成為網購爆款產品。因為舌尖3收益的莫過於「章丘鐵鍋」,聽說第一集剛開播,章丘鐵鍋就賣斷貨了。
不過今天有媒體報導稱,有身在北京的章丘人,竟然從來沒聽過「章丘鐵鍋」這個說法。眼見因為舌尖3而火起來的鐵鍋,甚至懷疑老家的兩口鐵鍋,是不是該當寶貝收藏。
並且,這不只是一個人的說辭,因為他也求證了身邊的親戚以及從小到大的章丘同學,大家只聽過「章丘鐵匠」,但沒聽過「章丘鐵鍋」的概念。
這不禁讓人懷疑,章丘鐵鍋算不算一個新造的概念,或者說只是在舊的傳統產品上加以包裝,從而故意拔高了手工鐵鍋的價值。
從章丘本地人的理解可以看出,章丘這個地方過去確實從事打鐵的人比較多,因為鐵礦、煤炭等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冶鐵自然就多了。鐵匠門以打鐵養家餬口,而鐵鍋只是其中的一款產品而已。章丘的鐵匠們會打出農具、鐵釘、馬掌等產品,鐵鍋不是罪主要的產品。
並且過去用鍋都是手工打造的,畢竟大工業生產還不夠普及,找鐵匠打一口鍋來用是習以為常的事兒。或者說,不只章丘這個地方,在中國輕工業不發展不成規模的年代,大家用鍋當然是去鐵匠鋪打一個。
至於章丘鐵鍋是否如同舌尖3上說的那麼玄妙,在章丘人來看這確實很意外。一口普通的手工鐵鍋,固然是用了心思千錘百鍊,但除了重量較大以外,也是會生鏽、會糊鍋的。視頻中表現出的不糊鍋,即使是章丘鐵鍋網店上也不敢那麼宣傳,只是在特定的操作下才不糊鍋。也就是說,這不是章丘鐵鍋的特性賣點,不能被誤導了。
目前看,網上註冊的兩個章丘鐵鍋的品牌,分別是2013年和2014年底,從賦予章丘鐵鍋的品牌價值來說非常年輕,過去也沒有把鐵鍋品牌化,而不像我們熟悉的剪刀方面有「王麻子」、「張小泉」等,這是實實在在的品牌化老字號產品。
並且在章丘人看來,這種新興的鐵鍋品牌,也只是代表了部分手工鐵鍋從業者,不是說章丘所有做手工鐵鍋的都歸屬於這些品牌。而這些「章丘鐵鍋」的從業者,也代表不了所有章丘人的觀點。
其實章丘真正有名氣的反而是章丘大蔥,以及有著300餘年傳承的美食——黃家烤肉。
但不管怎麼說,現在章丘鐵鍋通過舌尖3還是大火特火,到底不會有那麼多網友去探究背後有什麼真實,從網店上的銷量就可以看出,賣斷貨的章丘鐵鍋還會繼續火下去。當然,如果就此帶動了手工制鍋產業,也是一件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