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上「雕花」。
一套趁手的刀具很重要。
皮影雕刻,講究穩、準、細。
高臺教化,燈下說書。
王紹西和他心愛的皮影。
一個個牛皮小人兒在幕後起舞,演繹世間百態。皮影藝人王紹西從11歲起就接觸並學習製作皮影,如今55歲的他,到現在都還會感慨,這一個個小人兒是真真厲害,用他固原老家的話說——太牛皮。
固原話中的「牛皮」,意思就是厲害、了不起。王紹西說,這些皮影小人兒之所以「牛皮」,還真就因為它們是用牛皮做的,而且要經過24道工序的錘鍊。
「做皮影最好的牛皮,是四年的公牛皮,經過選皮、淨皮、熟皮、畫稿、鏤刻、敷彩、發汗、綴結等24道工序之後,才能完成。」在王紹西的工作檯上,一個精緻的木盒上寫著個「刀」字,打開後,是整齊排列的12把刻刀,王紹西說,除了這些,還有彎曲的鏟刀、平刀、三角刀、花口刀等等,算下來,各種鏤刻刀具足足有20多種。
「櫻花平刀扎,萬字平刀推,袖頭襖邊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線有虛實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這些口訣,王紹西從小就開始背,如今依然隨口就來。鏤刻時,手中的刀一定要「穩、準、細」,些許走神,都可能毀了一張上好的牛皮。
王紹西工作檯的一角,貼著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的老人鬍鬚雪白。王紹西說,這是他的父親,當初家境困難的時候,是父親支持他去學皮影戲。父親說,無論做什麼手藝,一定要厚道;父親給他講過的戲文、歷史,也早已融進他手中的皮影;那些傳統文化中的忠心、勇敢、堅強等品質,更在他的十指之間,演繹給幕前的人們。
皮影戲常說「高臺教化、燈下說書」,意思是說在高臺之下,皮影戲演出來要給人以教育和感化,王紹西說,這是父親常給他念叨的話。
如今的他,也常常會走進中小學校園,給孩子們演出。「二胡拉響時,那些孩子一下子就安靜下來了,雙手託著下巴,比看啥都認真。」王紹西說,每當看到這情形,他都笑得合不攏嘴,心裡那是太滿足。
【來源:塞上清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