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發演奏川東竹琴
過去凡是到過川東(現為渝東)的人,都會在萬州、雲陽、奉節、開州、巫山等地的茶館、碼頭上見到眾多老人和橈夫子(川江船工),坐在竹靠椅上悠閒地品茶和聽唱竹琴(當地又叫它「吃乓乓」)。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只要竹琴藝人往哪個茶館一坐,這個茶館的人氣便馬上火了起來。
竹琴,是渝東地區一大特色的民間曲藝藝術,幾百年來,它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深得渝東地區廣大人民所喜歡。一根竹筒,一副簡板,一唱一和,抑揚頓挫,走街串巷,演繹著人生百態,耐人尋味。
起源於生活,也為人所津津樂道
今年76歲的吳永發老人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琴傳承人之一,而竹琴也是伴隨著他長大、老去的不變「音符」。在他兒時的記憶裡,父親總是在閒下來的時間去茶館打發。這大概是那個年代川東地區的普遍現象,所到茶館、碼頭,只要有竹琴藝人彈奏幾曲,人氣自然很旺。
吳永發總是跟著父親品茶聽曲,耳濡目染中,對竹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4年,吳永發退役回到地方工作,這個極具特色的曲藝藝術經久不衰,讓他燃起了學習竹琴的熱情,走上了拜師學藝的道路。
初學竹琴,師父教授給吳永發和師兄弟們的第一首曲目便是《盤貂》,這是三國中關公和貂蟬的故事,一直以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首曲目算是幫助其練就了竹琴的基本功,時長近半個小時,故事傳神,人物情緒複雜多變,吳永發用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一有閒暇時間便勤學苦練,最終將裡面的兩個角色都演繹得傳神到位。
竹琴的彈唱內容十分廣泛,既有正宗的竹琴戲文,又有現場見子打子的即興彈唱;既有深邃含蓄的高雅正戲,又有娛樂打趣的滑稽段子,包羅萬象,無奇不有,歷史故事便是其中的一種。「可以說,竹琴源起於生活的百態,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在吳永發看來,聽琴之人無論有無文化,各取所需,聽就懂,聽則入迷。在當時娛樂單調的大背景下,人們經過一天勞累疲倦過後,到茶館喝喝老陰茶,聽聽竹琴,疲憊自然一掃而光,人們對這種生活感到格外愜意。
簡單的碰撞,演繹形態各異的角色
竹琴彈奏的道具很是簡單,一根竹筒,一副簡板,不分場合大小寬窄,只要有一個凳子供藝人坐下,演奏便可以進行了。但正是如此簡單的道具,藝人憑藉著琴音、彈功、面部表情、語言表達等表現形式,靈活地傳唱著千變萬化的旋律,演繹出千姿百態的角色。
「嘆人生難滿百光陰似箭,春夏去秋冬來又是一年……嘆光陰似流水去而不返,年輕人又何必懶惰偷閒。」吳永發端坐在沙發上,左手持著簡板,手臂託著琴筒,右手則拍打漁鼓,配合著簡板一邊彈奏一邊演唱。吳永發告訴記者,竹琴講求「入口傳」,同一首詞,在不同的場景唱法不同,演繹出的情感也不同。按照竹琴唱腔「一字二流三板」的原則,唱法有慢、中速、快節奏的區分,為此,吳永發特地用「一字」和「二流」的唱法分別演繹了這首《嘆人生》,前者表達的是年老的悲傷,而後者是對年輕人的激勵。
此外,竹琴系一人多角演唱,演唱中不分男女腔,雖藝人口頭上稱男腔女腔,但唱腔上並無區別。通常,藝人以戲文的噪音來區分角色。尤其在角色對白、對唱的時候,男性藝人,要用真假聲音相結合的方法來表現旦角的念與唱。女性藝人在表現生角的吟與唱時,則須要降低噪音。同時,念唱內容與語氣也有助於聽眾辨明角色身份。
生、旦、淨、醜,在竹琴的一唱一和中細細品味,便覺每一個角色的傳神之處。雅有雅的風韻,俗有俗的趣味。
文化的積澱,留住傳統留住記憶
關於竹琴的起源,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發明的,有一天,他走在一座古老的橋上,忽然聽到橋下潺潺流水衝在大竹筒中,發出美妙的聲音,他便將竹簡拾起和著流水聲輕輕地敲,旋律從指尖流出。於是,張果老就用修長的竹子做成了琴筒,又用兩塊竹板製成簡板,隨著琴聲配合節奏同時拍打,使琴聲唱聲在簡板的配合下更有節奏感。
竹琴傳說歷經了上千年,而川東竹琴早期則是各地的民間藝人傳唱開來的。上個世紀,川東竹琴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隨著文化娛樂形式的增多以及娛樂節奏的變快,這種以慢節奏彈訴故事的表現形式不再適合大多現代人的口味,除了部分中老年人有時間去悠閒地品味外,絕大部分年輕人則是把它當作稀奇來觀賞,很少有人願意耐心聽下去,傳承更成了一個難題。
近年來,我國將四川竹琴作為了國家非遺項目進行搶救,這讓竹琴老藝人們十分欣慰。吳永發在萬州乃至整個重慶,算是川東竹琴傳承的老人了,和竹琴相伴近半個世紀,他見證了興衰,也一直在探尋著讓它繼續傳承下去的方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吳永發收下了四個關門弟子,希望將其畢生所學教授給學生,但他也一直有個擔憂。「我的學生大多在四五十歲,足以看出年輕人很少願意學習這門藝術。」於是,吳永發借著同門師兄弟在開辦學習班的機會,自己常去教學,也經常應邀到各地的中小學指導,甚至受邀到外地演出。
「作為這門藝術的傳人和愛好者,理應為這門藝術奔走。」吳永發和眾多竹琴老藝人一樣,深知這門藝術的傳承光靠幾個民間藝人和江湖琴友是不行的,他們必須得和政府的支持緊緊聯繫在一起,培養年輕一代的竹琴愛好者,將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記者 幸婉茵 文/圖
審核:陳林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