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儒林外史》,品世間百態

2020-12-17 騰訊網

讀完儒林外史,已有些時日。近來頗多感悟,與諸君分享一二。

首先不得不談封建的制度,如科舉制度,所謂'儒林'就是,讀書人之間,作者吳敬梓,作為讀書人,自然難逃科舉的漩渦。

吳敬梓早年也是科舉中人,幼年博覽經史,18歲便考中了秀才,但是因為父親病故,考場不如意與族人不合等原因,性情大變,使他的境遇一落千丈,舊社會的悲劇也就在此讀書,若沒有成就便一事無成,他在這種不幸中,歷經十年寫下這部《儒林外史》。

全書諷刺封建社會中讀書人為功名而奔波勞碌,孜孜不倦的現實,但是同為科舉中人,作者諷刺科舉之事,因自己逢考不過就寫下讀書人的各種醜態,在他的筆下充斥著對社會,對自身遭遇不滿的抱怨,世間萬物在他眼中都如同戲劇,也都只是筆下嘲諷的對象,用上帝的視角來評判,看到的卻始終只是冰山一角,經歷再多,苦難再多,也都不能參悟生命的全部含義,所謂諷刺,僅僅是他們的發洩罷了,書中作者認為正史是在粉飾太平,所以通過獨特的視角來審視這個科舉的世界。

其次,書中塑造多個醜態百出的人物,最出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嚴監生。這個到死還在惦記著燈油的守財奴,真是可恨又可笑,難道死後還能將一世的榮華富貴帶到墳墓中?生前無論多麼尊貴富有,此後都只剩一盆土,墓中藏有過多的金銀財寶,只會招來梁上君子的打擾。名利如浮雲,在座諸君,請捫心自問吧,你們為何在此學習,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又是什麼?人生在世,我們要努力去找尋生命的價值體為美好,讓世界因自己存在而更美。

在人生這條大路上,莫失善心、莫忘初心,即便抵達了終點,也能做到問心無愧,人生,莫過於此了吧。

第三,要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園。

範進僅童生就考了21次,到了54歲才中了秀才,家鄉親戚鄰裡無一看得起他,直到中了舉人,範進喜致瘋癲,周圍人也是變了臉色,都成了見風使舵的牆頭草。

這件事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胡屠戶了,範進中舉前,將女兒嫁給他,認為是自己「倒運」,範進則是丟人現眼的窮鬼,連考試的盤纏都不給他,話語中的鄙夷顯而易見;當範進中了舉之後,就說自己與女兒是有福氣,範進就是天上的「文曲星」,賀禮就帶了四五千錢,連稱號都變成「賢婿老爺」。胡屠戶這行為,是徹底體現了「前倨後恭」一詞,也可反映,那時候的人,多半都有見錢眼開、見風使舵的勢利眼啊。

範進喜極而瘋,樂極生悲,雖顯誇張,卻也表現了那些積極與功名富貴的讀書人內心的卑微。那些前倨後恭的勢力小人,文學作品中並不鮮見,面目可憎到面目和善,不過是霎那間的事,成功時便恭維不斷,失敗時就冷嘲熱諷,無非是為生存和名利罷了。漫漫人生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守住精神的家園,做個性情坦蕩的人,不積極於功名富貴,做個樂觀的人。不戚戚於貧賤。

世間有惡,也會有善,有美麗也就會有醜陋,用心去發現,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編織,更美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一起品讀經典 儒林外史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 (清)吳敬梓 長篇小說 今日
  •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世間萬事皆成文章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說起《儒林外史》,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而說起《範進中舉》,很多人都會印象深刻,一個將自己20歲到54歲的青春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最後終於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
  • 《儒林外史》知識點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目錄章回名稱章回名稱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針砭時弊,諷喻世人。
  • 《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開拓
    因為早在20世紀80年代,陳美林教授就率先在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等相關領域中進行學術史的總結與反思,先後發表《略評胡適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魯迅與吳敬梓》、《試論對〈儒林外史〉思想主題的不同評價》、《清末知識人的〈儒林外史〉評論》等系列論文,並對《儒林外史》的臥評、黃評、齊評、張評做了詳盡的評價,由此拉開了《儒林外史》研究總結與反思的序幕。
  • 讀《儒林外史》有感
    讀罷倒是心生歡喜。他在外邊賺錢給芸娘治病,卻把錢花了與青樓女子歡度春宵就讓人氣憤。杜少卿不一樣,有人勸他找個年輕貌美的妾,總比三十多歲的妻子陪著遊玩好。他卻說「娶妾的事最傷天理」「一個人佔了幾個婦人,天下必有幾個無妻之客」。
  • 批判「八股取士」,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內容從元朝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了明代文人。一個清朝人不寫本朝故事,是為了避免牽扯到「文字獄」。清朝的皇帝來自於關外,他在穩固統治的同時內心極其敏感多疑。體現文化方面,因言治罪,因文治罪屢見不鮮。故此吳敬梓在創作中,把時代背景放到從元末到明朝這段時期。雖然歷史背景變了,但書中的內容同樣可以放在清朝的背景之下。
  • 人文齊魯|陳美林:用半生解讀《儒林外史》的偉大
    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儒林外史》的讀者不算多,以至於魯迅要為它鳴不平,憤然說「偉大也要人懂」。在理解《儒林外史》偉大性的學術徵途上,陳美林無疑是近四十年來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據《文藝研究》雜誌2006年的統計,從1976年至2005年,《儒林外史》相關研究論文和專著,陳美林所撰分別佔據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如今的陳美林,早已是《儒林外史》研究的名家,然而,時光倒流六十年,卻很難看出他將與《儒林外史》結緣一生。
  • 《儒林外史》為什麼從山東汶上寫起?
    這固然不是讀小說的正途,但是,讀中國古代的小說,特別是讀《儒林外史》這部手法獨特的著作,上述「索隱」的心態卻是不可多,也不可少的。  這讓人想到書中人與事所涉及的地域,除江蘇、浙江、安徽、江西諸省的南京、蘇州、杭州、揚州、天長(實即作者的老家安徽全椒)、南昌等地之外,經常提到或寫到的還有四川、廣東、山東等省的一些地方。
  •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2019年02月18日 07: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義宏 字號 內容摘要:《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姍姍來遲」
  • 吳敬梓《儒林外史》的春秋筆法:擅「史才」,少「詩筆」
    吳敬梓主要通過人物對話來敘事,這也是《儒林外史》的藝術特點之一。這些地方正是他對說話人敘事法的一個突破,一種創新。《儒林外史》之所以成為精英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有別於書會才人、市井藝人、書坊商人編寫的通俗小說,恐怕就在於吳敬梓更多地借鑑了古體小說。 《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是運用《春秋》的筆法,寓褒貶於敘事,即所謂的「皮裡陽秋」。
  • 《儒林外史》,一部寫透中國古代官場的百科全書式小說,值得一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每個時代都會有這麼一段「外史」,而吳敬梓用一支妙筆寫下了自己的時代,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雖然是兩百多年前的古白話文小說,但是此書對現代讀者幾乎沒有閱讀障礙。 這部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 《儒林外史》: 一副「封建末世士林的浮世繪」
    這疊書稿是他歷經滄桑人生之後,以敏銳的觀察,在痛苦的沉思中,書寫下的長篇「獨白」——《儒林外史》。這位男子就是「諷刺大師」吳敬梓。 《課間十分鐘》主持人 熊熊在課堂之外,王新剛老師喜歡與學生一起研讀中國古典文學,其中就包括有《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裡的溫州話
    《儒林外史》裡的溫州話 2019/09/22 08:20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楊凡 瀏覽:3936
  • 《儒林外史》:回望長三角的市井風俗
    《儒林外史》《紅樓夢》《浮生六記》……從本期開始,「文脈」版將帶你跟著名著暢遊長三角,在字裡行間感受這片土地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誕生於清朝的小說《儒林外史》,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不論是「範進中舉」的故事,還是「吝嗇鬼」的典型代表嚴監生,都在文學長廊上留下了生動的人物肖像。
  • 同是清代名家之作,《儒林外史》到底比《紅樓夢》差在哪?
    清朝時期還有另外一部薈萃之作,名叫《儒林外史》,談到這個名字很多人並不熟悉,但若提到《範進中舉》大多數人就耳熟能詳了。《儒林外史》同樣是一部章回體紀實類作品,和《紅樓夢》相比《儒林外史》顯得短小精悍,記載了元朝末年到明萬曆44年的真實人間故事,而《紅樓夢》則更專注於一事一記。
  • 關於舉辦「全椒人解讀《儒林外史》」徵文活動的啟事
    《儒林外史》的藝術手法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仍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2021年是吳敬梓誕辰320周年,為全面、廣泛、深入推動《儒林外史》閱讀和研究,由縣政協牽頭,縣教體局、縣文聯、縣歷史文化研究會、縣吳敬梓研究會、縣作家協會等相關單位組成活動組委會,並決定舉辦「全椒人解讀《儒林外史》」徵文活動。
  • 《儒林外史》枕箱案:拒絕名士公子誘惑的丫頭,她想怎樣過一生?
    讀紅樓的時候,一度很疑惑。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等人都是驚才絕豔的才女,讀書作詩就是她們生活的內容。然而每天陪在她們身邊的丫環,卻似乎沒有受到一點耳濡目染。通讀全書,我們沒看出來紫鵑、鶯兒或者翠縷有什麼文化,別說作詩,連讀書都沒見讀過。
  • 寒假預習丨《儒林外史》《簡·愛》名著導讀+題目訓練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卻與眾不同,刻畫的是「儒林」的另一些為正史官書所不載的面相。吳敬梓出生於安徽全椒一個名門望族,世代書香。全椒吳氏在清初曾經顯赫一時,「五十年中,家門鼎盛」,到了吳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時期則已今非昔比,逐漸敗落。
  • 關於《儒林外史》的一些碎碎念
    終於看完了《儒林外史》,是的「終於」!讀前半部分還覺得挺有意思的,後二十回真是雲裡霧裡,出場人物太多,來來回回總是誰去拜訪誰,誰和誰一起宴飲,誰幫了誰什麼忙。但是讀到最後一回,吳老的內心寫照時,又頗為觸動,幾十年的光陰,出場的百來個人物的故事就這樣落下了帷幕。1.王冕。歷史上確有其人,算是書中為數不多的真名士。2.天長杜少卿。大家覺得他仗義疏財?我看不盡然吧。明知道很多人都是來誆騙他的錢財,他依然樂此不疲,直到散盡家財。
  • 《朝花夕拾》的深意,《儒林外史》的諷刺筆法,初中生怎樣讀懂?
    但是,對學校指定的《儒林外史》《駱駝祥子》這些近代名著,就讀不進去。覺得不夠好玩、鮮活,又隔著年代不理解,怎樣拓展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更深刻系統的閱讀能力?近年來伴隨著新教改和新課標的實施,很多初中孩子都要看學校指定的閱讀書目,中高考也增加了對課外名著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