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儒林外史,已有些時日。近來頗多感悟,與諸君分享一二。
首先不得不談封建的制度,如科舉制度,所謂'儒林'就是,讀書人之間,作者吳敬梓,作為讀書人,自然難逃科舉的漩渦。
吳敬梓早年也是科舉中人,幼年博覽經史,18歲便考中了秀才,但是因為父親病故,考場不如意與族人不合等原因,性情大變,使他的境遇一落千丈,舊社會的悲劇也就在此讀書,若沒有成就便一事無成,他在這種不幸中,歷經十年寫下這部《儒林外史》。
全書諷刺封建社會中讀書人為功名而奔波勞碌,孜孜不倦的現實,但是同為科舉中人,作者諷刺科舉之事,因自己逢考不過就寫下讀書人的各種醜態,在他的筆下充斥著對社會,對自身遭遇不滿的抱怨,世間萬物在他眼中都如同戲劇,也都只是筆下嘲諷的對象,用上帝的視角來評判,看到的卻始終只是冰山一角,經歷再多,苦難再多,也都不能參悟生命的全部含義,所謂諷刺,僅僅是他們的發洩罷了,書中作者認為正史是在粉飾太平,所以通過獨特的視角來審視這個科舉的世界。
其次,書中塑造多個醜態百出的人物,最出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嚴監生。這個到死還在惦記著燈油的守財奴,真是可恨又可笑,難道死後還能將一世的榮華富貴帶到墳墓中?生前無論多麼尊貴富有,此後都只剩一盆土,墓中藏有過多的金銀財寶,只會招來梁上君子的打擾。名利如浮雲,在座諸君,請捫心自問吧,你們為何在此學習,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又是什麼?人生在世,我們要努力去找尋生命的價值體為美好,讓世界因自己存在而更美。
在人生這條大路上,莫失善心、莫忘初心,即便抵達了終點,也能做到問心無愧,人生,莫過於此了吧。
第三,要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園。
範進僅童生就考了21次,到了54歲才中了秀才,家鄉親戚鄰裡無一看得起他,直到中了舉人,範進喜致瘋癲,周圍人也是變了臉色,都成了見風使舵的牆頭草。
這件事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胡屠戶了,範進中舉前,將女兒嫁給他,認為是自己「倒運」,範進則是丟人現眼的窮鬼,連考試的盤纏都不給他,話語中的鄙夷顯而易見;當範進中了舉之後,就說自己與女兒是有福氣,範進就是天上的「文曲星」,賀禮就帶了四五千錢,連稱號都變成「賢婿老爺」。胡屠戶這行為,是徹底體現了「前倨後恭」一詞,也可反映,那時候的人,多半都有見錢眼開、見風使舵的勢利眼啊。
範進喜極而瘋,樂極生悲,雖顯誇張,卻也表現了那些積極與功名富貴的讀書人內心的卑微。那些前倨後恭的勢力小人,文學作品中並不鮮見,面目可憎到面目和善,不過是霎那間的事,成功時便恭維不斷,失敗時就冷嘲熱諷,無非是為生存和名利罷了。漫漫人生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守住精神的家園,做個性情坦蕩的人,不積極於功名富貴,做個樂觀的人。不戚戚於貧賤。
世間有惡,也會有善,有美麗也就會有醜陋,用心去發現,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編織,更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