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記者來到還在布展中的紅河州電影放映歷史陳列館
沿著時間的脈絡
感受紅河州電影放映的歷史
「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布展,分為解放初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上世紀末、新世紀初到現在3個部分,有實物、海報、音視頻資料,儘可能地囊括了紅河州電影的歷史。」紅河州農村電影發行管理站站長馬剛說。
電影於1895年在法國誕生,戰火轟鳴的1907年,伴隨法國商人的米軌的隆隆聲,無聲電影也來到了蒙自,《家丁報仇》隨即在蒙自上映,這是紅河州有記錄以來放映的第一部電影,這些資料在陳列館的第一部分展出。當然,這裡也少不了電影放映機的陳列,這些電影機中,有產自南京、甘肅等地的國產貨,看著這些放映機,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代,搬個小板凳在村中看著拉起的白幕布,等著電影機發出有節律的響聲,幕布上逐漸出現電影的畫面。
1962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到個舊視察時,電影隊在十號樓賓館為期放映了《錫城的故事》。「保密程度相當高,放映員是中午4時用車接到放映廳後,再不給走出外面。」這是當時為朱德放映電影的放映員蔣友亮先生親手書寫的手稿,後人從他當時親筆下的回憶手稿中,了解那段歷史。有關電影《錫城的故事》的資料也是陳列館中的重要展品。
上世紀80年代,電影放映事業空前繁榮,各地採取國辦、集體辦、個人辦等多種形式,大力促進電影隊、電影院的發展。根據1988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州電影院放映單位發展到833個、城市電影院23座、農村集鎮電影院49座、農村各種體制的放映隊伍591個。
這部分除了展出了紅河州第一代放映員參加培訓的證書、當年的電影書籍外,更多的是當時《大決戰三部曲》《白求恩》《高山下的花環》《上甘嶺》《黨的兒女》等一大批頗具時代特色的電影原版海報,「這裡有一張非常珍貴的海報,純手工繪製的電影海報。」順著馬剛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電影《女理髮師》的海報。「這張手繪海報,一筆一划蘊含著畫師對電影的理解,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也更具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影從膠片逐漸轉變為數位訊號,大小不一的鐵質膠片盒逐漸成為歷史,放映機也從大變小,城裡的電影院越來越多,越來越豪華,鄉村的老百姓看電影也越來越方便。
與此同時,《山間鈴響馬幫來》《諾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芳華》……紅河州的美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導演,在紅河州取景或者拍攝反映紅河州風土人情的電影。
「現在,紅河州逐步形成了覆蓋全州城鄉、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電影放映網。黨的十八大以來,紅河電影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擔負起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的使命,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村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馬剛說。
一本本不同規格的電影膠片,一張張不同時期的老電影海報,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光影傳奇。從黑白到彩色、由無聲到有聲、從膠片到數字電影……電影放映歷史陳列館通過對電影放映機及電影發展歷史的回顧和展望,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科技發展,探尋電影與紅河的淵源。
紅報君悄悄告訴你
紅河州電影放映歷史陳列館
將於近期開館
我們會及時發布信息
敬請關注!
記者:吳富水 實習記者:王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