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點擊上方閱讀武漢,關注我們
圖、文/何海威
舊時的曇華林並不是一般的住區,無論是從現今地圖上鱗次櫛比的名人故居標註,還是老牆上掛滿的歷史建築保護牌子上就可知其一二。曇華林老街居民一致認同的是,這個區域,由於學校、教會、醫院等因素,向來建築院落考究、文化氛圍濃厚,街道環境幽雅。
在不知道確切的時間裡,這些大洋房旁邊生長出了關係緊密的小房子。它們亦年代久遠,在陽光下,大房與小舍,經歷了生長與融合。一個個不一樣的窗體,反映了今天瑞典教區洋房歐式廊道的不凡改造經歷,窗體上那些塗塗改改的施工痕跡與細枝末節,再次提醒我們真實歷史信息的價值,它們佐證了居住主人的更替、生活經歷的滄桑,彰顯著一種不一樣的「陳舊」美感。
今天的曇華林街充滿變化,各種琳琅滿目、花花綠綠、清新時尚的小店逐漸遮蓋了原來老舊房屋的外貌,男男女女們在這條街上追逐著懷舊的時尚。如果走進名為「三義村」的街區便逐漸顯現了老城區的氣息,牆皮斑駁,屋瓦陳舊,混合著各種自建的小屋,與現在曇華林光鮮的街景很不搭調。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是,這裡亦曾是一個時代居住水準最高的住宅區!
在那樣一個光榮的年代裡,「在大廠工作」讓一代人為之榮耀。住在三義村在積玉橋工作的國棉紗廠工人,自五六十年代這批房屋統一建設時乃至更長的時間內,都是附近山坡上自建房屋者羨慕的對象。不僅用料好、朝向好、房型正,而且在曇華林街只有一兩個公共廁所的年代,便擁有了共用廚衛。今天的三義村已經老舊了,但很多人還是一直住在那裡。
2014年的今天,距離當時已經過了半個世紀。即便在今天人們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條件下,其價值亦不能隨意被貶低。我們該如何觀瞻那些人居奇觀呢?午後,燦爛的陽光毫不吝嗇地照進筒子樓的每一個南向單間。頭頂上、視線遠處充斥著各種懸挑建築奇觀,它們反射著午後的光。它們是陽臺、臥室,是廚房、雜物間,也是洗漱間、小花園。建築標準簡單,材料現代,但遵循傳統、因地制宜,怎麼蓋都行。形式五花八門又高低不齊,經濟、實用、好玩,是沒有建築學家研究過的建築。它們其貌不揚,卻滿足了人性最基本的需要,住在這裡的三義村人,他們就像那個年代老廠房宿舍的許多人一樣,用工業化時代最常用的廉價材料搭建著滿足著自己的小生活,也構建了三義村豐富的街道生活。
今天,在武漢話叫「批刷」的這些小房子裡,住滿了退休老工人、下崗再就業的中年人以及部分外來做小生意的租住者,他們彼此熟知、長期和睦、相互幫扶,他們在街旁自在地聊天。每個小小懸挑屋就是一個故事,人們居住於此,對生活充滿熱情,繼續演繹著平實而生動的人居篇章。
三義村與曇華林,既臨近且又極為相似,它們歷經了興衰榮枯的更替,代表了各自時代的榮光。無論何時,當我們還能看到它們,我們必定不會忘記那一段段值得懷念的過去,我們也更加尊重那些老房子和房子裡可愛的人們。
荷風摘自武漢出版社《人與城市》
◆ ◆ ◆ ◆ ◆ ◆ ◆ ◆
武漢出版集團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