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圳論評論員 姚龍華
有媒體調查發現,當前一些地方的初中體育課完全圍繞中考項目開設,以至於學生在體測結束後,再也不想運動;到了高中,體育課流於「放羊」,學業水平測試走過場,學生體質下滑嚴重。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中小學體育課「變形」導致的惡果正在顯現。
體育和教育,背後都一個「育」字。加強學校體育教育,深化學校體教融合,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才能幫助青少年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真正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體育教育不受學校重視,體育沒有納入升學考試項目,體育課作為「副科」可以隨時被「主科」課程擠佔。日常體育鍛鍊不足,導致學生體質持續下降。前不久有政協委員指出,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主要指標連續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隱患,小眼鏡、小胖墩、小糖人等情況突出,建議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增加體育成績在考試和升學測試中的佔比。
其實,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重視學生體質和體育教育,甚至直接運用「升學考試指揮棒」,以考試的方法來倒逼學校重視體育教育,從而提高學生體質。此舉雖有一定作用,但弊端同樣明顯。體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淪為「應試體育」,大部分學校體育課圍繞中考體育項目進行。課程內容太「死」了,似乎除了考試科目外,其他的都不是體育運動,或者說是不值得投入時間、精力的體育運動;考試評價「唯分數」,關於學生自身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一概不管,增強體質與追求分數之間本末倒置。
如此功利、異化的體育課,學生們怎麼可能愛的起來?更嚴重的是,這對學生體質提升也「只能管用一陣子,不能管用一輩子」,甚至可能會「貽害終生」。上海體育學院發布的「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指數評估報告(2017)」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整體呈現向好趨勢,但存在健身效果隨年級提高明顯「逆減」等問題。多項研究數據表明,中考體育開始實行後,初三學生的體質是初中各個年級中最好的,高一學生的體質也是高中各個年級中最好的,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只有讓學生喜歡上體育課,讓他們對體育運動產生真正的興趣愛好,激發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動力意願,養成體育鍛鍊的習慣,才會讓學生受益終身。眼下,許多大學生即使有條件、有時間,寧可上網打遊戲、追劇,也不選擇體育鍛鍊,或多或少就是因為在變形的中小學體育課的誤導下,對體育鍛鍊沒有形成正確觀念,沒有養成自覺習慣。
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體育課?每一個學生不論其體能、運動技能基礎如何,都能在體育教師藉助運動場地和體育設施創設的合適情境中,體驗到運動的魅力、樂趣以及挑戰自我的成功,就是大家需要和期待的體育課。說到底,還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自主選擇。如何實現?有研究者提出,可以建立走班制體育教學模式——在中小學推進可選擇性的專項化體育教學,將同一年級的體育課排在同一時間,上課時按學生事先自選的運動項目重新組班進行上課的形式。如此一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項目進行學習,並有較長時間進行專項化練習,從而在自發興趣的驅動下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並習慣成自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此種模式可能是最可行的一套方案,但對專業師資和硬體設施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推進實施,考驗各地的改革決心和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