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Podcast興起的原因、商業案例、發展機遇、產業升級點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上一篇文章,我們認識了Podcast市場的現況。接著,我們要來看看Podcast市場未來有什麼機遇。
Apple、Google、Amazon、Spotify等多家網路巨頭都已進入Podcast市場,為什麼他們會看好Podcast市場?
底層原因在於,眼睛的注意力已經被佔據,而耳朵的注意力還沒,搶佔Podcast市場意味著能從「耳朵經濟」中分一杯羹。
商業的進步,永遠是效率之爭,也就是效率高的取代效率低的。
對比新興的Podcast行業,廣播業正好是對照組。從廣播業的不足之處,我們更能看懂Podcast為什麼會興起。
這5個廣播業的不足之處,分別是使用受時間限制、用戶反饋資訊不足、內容創作者少、進入門檻高、人才高齡化。
從這5個層面分析,你會看懂Podcast興起的原因,本質上還是「效率」。
拿出對照組做比較,是每個做過實驗的人都應該聽過的方法。
分析Podcast,幸運的是它的對照組非常明確,也就是廣播行業——受到網路衝擊,廣播的聽眾日益減少。
廣播不會被取代,就像觀眾少了,電視依然還在,只是行業終將萎縮。
沒辦法,畢竟一個人一天就24小時,同樣的時間,看了YouTube就沒辦法看電視,看了Netflix就沒辦法看電影,聽了Podcast就沒辦法聽廣播。
觀眾的注意力,永遠是稀缺的。
廣播聽眾的哪些需求還沒被滿足,而Podcast又能夠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看懂這個問題,就能看透Podcast的機遇。
小學的時候,放學後要做的其中一件「大事」,就是要守在電視機前,等著新的一集卡通播放。
如果想看這集,就要「等」,不然就得隔天看前一時段的重播。
向來只有我等節目,沒有節目等我。
後來電視出現了「預錄節目」的功能,再接著網路串流平臺出現,想什麼時間看,就什麼時間看。
透過網路收看,效率變高,人們自然會選擇這樣的方式。
卡通還是卡通,電影還是電影,內容還是那樣的形式,只是用戶奪回時間的自主權。
電視業的衰退,不是網路發明者、創業家有意為之。
正如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中的那句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網路串流平臺取代電視,與電視無關。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我想聽一個節目,卻得等到固定時間,而且錯過了就不再有機會收聽?
能不能擺脫時間限制,讓我自由選擇我什麼時候想聽哪個節目,而且當我對過去的節目感興趣,也能隨時打開來聽?
Podcast說可以,商業的問題,用效率來解決。
如果你想找一間沒吃過新餐廳,你會怎麼做?——十有八九你會上網找。
為什麼上網找能解決你的問題?因為網路上有很多第三方資訊。
Google Map在這件事情上,又做得特別好。把用戶對於商家的評論資訊,聚攏在地圖上的一個地點裡。
Google Map提升用戶查找資訊的效率,自然很受歡迎,用戶喜歡用,Google得到的注意力資源就越多。
場景從找餐廳切換到找節目。
想聽個旅遊節目,在廣播頻道上尋找,找到之後還要聽個半小時一小時。
如果花了一小時才發現這不是你要的,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這也難怪在The Podcast Consumer 2019這份數據報告中,「網路搜尋」會是用戶最常找到Podcast的管道。
網路搜尋、社群媒體、熟人推薦是用戶找到Podcast的三大來源(圖片來源:The Infinite Dial)
就像Google Map聚攏用戶反饋的資訊,Podcast平臺把用戶收聽後https://www.flickr.com/photos/cfiesler/16058919015/的評論收合在節目底下,將提升資訊流通的效率。
能不能幫我節省找到節目的時間成本?
Podcast說可以,商業的問題,用效率來解決。
不少人在YouTube上看到很多YouTuber過的很滋潤、生活很豐富,就相繼投入視頻產業。
然而,對於新進者來說,YouTube還有機會嗎?
當一個新進YouTuber還在一個人想腳本、拍片、剪片、宣傳,百萬YouTuber們早就建立工作室,以高效專業的工作流,大量產出有品質的內容。
眾爭勿往,YouTube早就不留給新進者機會了。
那這些內容創作者,可以去哪裡發展?——Podcast。不做視頻,就做音頻吧!
做音頻為什麼不選擇進入廣播業?——廣播業也缺好的內容創作者。
不是不做廣播,是因為從進入體系,到跨過門檻可以製作自己的廣播節目,那得花多少時間?
比起廣播,還是Podcast更有機會,製作後立即發布,直接面向市場,立刻知道用戶的反映。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Freelancer在製作Podcast,而且非常受歡迎。
Podcast就像早期藍海時期的YouTube,平臺將承載一群內容創作者,將音頻內容產業發展起來。
Podcast除了競爭較不激烈,尚是一片藍海外,還有創作門檻低的優勢。
製作視頻需要的器材,最基礎的就包括相機、 穩定器、收音設備、視頻剪輯軟體、音頻剪輯軟體。
製作音頻則相對簡單,只需要收音設備和音頻剪輯軟體。
更低的入門門檻,讓Podcaster不用在內容本身以外的地方太多金錢、時間和精力,可以專心投入內容創作。
家長在客廳看電視,孩子在房間看YouTube,這樣的場景是不少家庭的寫照。
這也意味著,年輕一代更多的會出現在網路相關的產業中,而不是在傳統媒體。
由於時間永遠不斷向前,因此就讓以下這件事情成為必然:年輕人才在哪,未來就在哪裡。
只有熟悉年輕世代的人,能做出年輕用戶想聽的Podcast。而最熟悉年輕世代的人,不就是年輕世代自己嗎?
在廣播業想做個節目不容易,在YouTube想掙點名氣也不容易,對於年輕的內容創作者,選項是很清楚明白的。
2014年,美國有一檔很受歡迎的Podcast《Serial》橫空出世,這是一檔懸疑調查類型的Podcast。
懸疑調查類型的第一人稱新型態Podcast《Serial》(圖片取自:Casey Fiesler)
它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是一檔主持人Sarah Koenig,帶領聽眾調查辦案的Podcast。
主持人Sarah就是故事情節的推動者,擔任故事裡的調查記者。 Sarah一邊講述故事,一邊帶領聽眾發現越來越多的線索。
第一人稱視角,不只讓用戶一起感受辦案過程,也讓聽眾感受到Sarah的情緒起伏。
在這樣的沉浸式體驗中,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體驗「過程」。
這個模式非常受歡迎,一個月內《Serial》就有了百萬聽眾,超過一億次下載。
截止至2018年9月,《Serial》第一季和第二季共獲得3.4億次下載,創下Podcast的最高紀錄。
這樣的好成績,自然值得高額廣告贊助。
在2018年推出第三季的時候,《Serial》便獲得求職平臺ZipRecruiter的高額獨家贊助,這筆贊助是Podcast史上最大的廣告合約。
《Serial》創造一種受歡迎的新模式,因此獲得商業上巨大的成功。
Podcast市場還年輕,在這片藍海中,機會還多的是。
如果你不相信,回想一下10年前,你能想像有一種叫做YouTuber的職業嗎?
目前的視頻市場,也就是眼睛的注意力資源,約為1萬億美元。對比之下,目前的音頻市場約為1000億美元。
用戶使用音頻服務的時間,只要有視頻的一半,就有5倍的成長空間。
有前例,也有成長空間,Podcast市場可以說是極具商業潛力。
商業世界的變化很快,在今日尤其如此。
要把握Podcast市場的機會,可以試圖把握相對不變的東西,也就是人。
世界變化太快,因此要儘可能的把握不變的東西。
相較於迸發的平臺數,暴增的用戶數,Podcaster是相對不變的資源。
有好的Podcaster,才會有好的Podcast;有好的Podcast,才會吸引用戶上門。
要爭取哪一類型的Podcaster資源,可以從The Podcast Consumer 2019這份報告中判斷。
音樂、新聞、娛樂、歷史是用戶最愛的四大類型(圖片取自:The Infinite Dial 2019)
第一名的音樂類型,從廣播全盛時期就很受歡迎,這樣的收聽習慣也延續到Podcast上。
第二名是新聞,可見Podcast是用戶接收新資訊的管道之一。
第三名是娛樂類,Podcast上適合收聽輕鬆的內容,方便邊做事邊聽Podcast。
第四名是歷史題材,這點跟歷史情節總是吸引人有關。
早期的邏輯思維節目就是以較不為人知的角度,講述有意思的歷史故事,吸引了不少聽眾。
無論是哪種題材,關鍵都是「人」。
怎樣促進Podcast平臺成長?
可以學習YouTube的做法:YouTube創立YouTuber的社群,讓YouTuber不只分潤,也跟著其他創作者一起成長。
Podcast平臺也能創建Podcaster的社群,一起摸索新的Podcast形式,讓內容創作者共同成長。
也可以參考Netflix的作法,不一定要做大而全的平臺,也可以製作獨家內容,藉此告訴用戶:「想看獨家內容嗎?成為我的會員吧!」
Audible用獨家內容吸引用戶訂閱
Amazon的Audible正是這麼做的。想聽ONLY FROM Audible的內容嗎?成為Audible的會員吧!
未來的Podcast平臺,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從視頻平臺的現況,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未來的Podcast發展,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大數據分析的引入。
目前用戶找到一檔Podcast的方式很多元,換句話說,很破碎。
望向YouTube等視頻平臺,我們就會發現Podcast少了一個增加使用時長的工具:推薦演算法。
對於用戶來說,若有好的演算法可以幫助自己探索未知的Podcast類型,會大大增加用戶的使用時長和黏著度。
對於Podcaster,數據也能幫助他們得到用戶畫像。
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Podcaster認識以下問題:是哪些人聽了我的節目?中途聽到一半就離開的人是哪個職業的人?聽了我的節目的人又會聽哪一檔其他的節目?
有了數據,Podcast才知道自己的這一集成功的地方在哪,那一集失敗的點又是什麼。
數據能幫助用戶找到喜歡的內容,也能幫助Podcaster提供更好的內容。
這可不是空談,事實上音樂串流平臺Spotify已經這麼做了。 Spotify提供給Podcaster的數據包括:
如此一來,Spotify上的Podcast在用戶成長時,能夠清楚知道原因;在用戶減少時,也能知道是哪裡出問題。
平臺用數據為Podcaster賦能,是Podcast行業成長的關鍵動力。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篇文章之後你會得到哪些問題的答案。
1. 為什麼Podcast比廣播更有競爭力?
Podcast比起廣播更有效率,可以更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2. 如何把握Podcast的機遇?
把平臺造好,鞏固相對不變的Podcaster資源。
3. 未來的Podcast將會長什麼樣子?
平臺透過數據,為供給端和需求端賦能。
作者:Daniel,網際網路平臺產品經理,《見識之旅》主理人
本文由 @Daniel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