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加速開放,「上海機遇」何在?八位國內外資管專家獻策|...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國際金融報

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

當前,上海已經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各類中外資券商、基金、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資產管理機構加快集聚。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不斷擴大,中外資金融機構將面臨哪些新的機遇?上海該如何發揮綜合優勢,加速資本聚集,提升對全球金融資源的配置能力?

6月19日,在陸家嘴論壇上,8位國內外的資管專家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

潘晟攝

聚焦三大「可為」

站在中國金融市場擴大開放的當下,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認為,有三點可為:

第一,主動搶抓新一輪金融改革開放機遇。一方面,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建設銀行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參與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助力把國資國企、民營經濟、商事制度、社會信用、人才發展、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舉措落實到位,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成果,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另一方面,全面擴大金融開放。建設銀行願同國內外同行一道,以開放包容的積極心態抓住金融對外開放政策機遇,共同做大做優做強中國資產管理市場。

第二,準確把握資管行業發展趨勢。一是資產管理方式數位化。資管機構積極布局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持續深化在客戶營銷、量化投資、估值定價、智能風控等領域的探索與應用。二是資產管理生態多元化。「大而全」的綜合性資管機構與「小而美」的資管機構同生共存,共同構成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專業化運作的多元資管行業新生態。三是資產配置全球化。一方面,我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第四大資產管理市場,外資資管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如何構建競爭合作新生態,需要深度謀篇布局,敢於在世界舞臺上交鋒比拼,提升本領;另一方面,國內大量高淨值客戶為了對衝投資風險、把握境外投資機會,海外資產配置需求與日俱增。

第三,高質量服務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一是做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橋梁。建設銀行擁有種類齊全的金融牌照,具備多元化現代金融業態;二是做境內外客戶配置全球資產的紐帶;三是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生力軍。

把握戰略機遇

資產管理業務在國內的發展非常迅速。據報導,在主動管理型的全球新興市場基金的配置當中,2019年4月對於中國的配置大概為25%,一年後該數據達到了35%。這充分體現了國際金融機構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關注,以及對中國金融開放的信心。

就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的發展,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總裁傅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上海是國內資產管理機構雲集之地,也是國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最為密集的城市。面臨新的金融開放態勢,與國際先進同業相比,國內現金管理資產機構在風險控制以及系統支持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從基本面來看,國內經濟持續、長期穩定增長,居民收入不斷增加、財富持續積累,使得國內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空間廣闊。

「我們要把握新一輪的金融對外開放和上海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的戰略機遇,用好國家層面和上海層面的政策紅利。」傅帆表示,希望抓住這些機遇與外資機構形成良性的競合關係,優勢互補,以價值投資為導向,共同培育大資管生態圈。

風投重要性凸顯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證券化或者金融資產就是實體資產的證券化產品。實體資產會發生什麼變化?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提到了兩點:

一是服務業的可貿易性上升,製造業的可貿易性或下降。疫情以來,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電商等無接觸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促進。這背後帶來的啟示,就是服務業的可貿易性上升。而過去服務業被認為是「不可貿易」的,因為要求人和人密切接觸。

彭文生認為,這對於未來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過去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重要模式,就是中國的模式、東亞的模式——主攻製造業和國際貿易。而以後製造業的可貿易性反而可能會下降,因為機器會替代人。

二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分化會越來越突出。傳統經濟製造業是有形資產,廠房、機器、設備、房產,有形資產的價值評估相對比較透明,所以更容易和銀行信貸間接融資抵押品聯繫在一起。而數字經濟時代更多的是無形資產,它是一種商業模式,是一種應用軟體和科技的創新,很難在它成功之前評估價值。所以無形資產更依賴風險投資,而不是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阿里、騰訊、京東等中國的「獨角獸」,都通過風險投資來完成融資,且基本上都是通過美國的風險投資基金開啟的。這對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啟示:「我們要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適應無形資產重要性日益凸顯,要發展中國自己的風險投資的文化和機制,以及為風險資產定價的資本市場。科創板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提供多元化選擇

談及對中國市場的期待,先鋒領航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Mortimer Buckley表示,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會有更多國外的專業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的投資者將從中受益,因為競爭之下,資管機構必須降低管理費。

橡樹資本聯席董事長Howard Marks認為,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以後,能給中國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專業化選擇。也會帶來經濟和戰略上的多元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專業化產品,投資者教育也會進一步完善,會更青睞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博弈。

在彭文生看來,金融市場全面開放意味著需求端和供給端、投資者和融資者的更多元化。更多元化就是更好的匹配,更好的匹配意味著資源更有效的配置,這有益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也對金融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競爭會帶來更多的創新。」路博邁集團營運長Andrew Komaroff表示,過去五年間,該公司超過25%的營收來自與中國的合作。未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該公司會設計更多迎合中國市場最新需求的產品。

穆迪公司首席信用官Richard Cantor表示,特別期待未來以外資機構為主的金融產品在中國落地,相信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帶來更多競爭的同時,也會提高相應的產品效率。中外資管機構也將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激發中國市場的活力,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機會。

國際金融論壇聯席秘書長朱寧認為,中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會帶來三方面深層次的變化:

首先是風險的改變,這其中既有對投資者風險的衝擊,也有對金融機構風險承受能力的調整,需要有更多的手段去應對這些風險。

其次是效率和競爭的變化,通過更多競爭一定會提升效率,包括金融市場定價的效率和整個金融服務的效率,會把更多、更好的實惠帶給投資者。

最後是監管的變化。當更多國際金融機構和創新服務產品引入到中國資本市場,一方面給投資者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會帶來更多信息的不對稱。這一過程中,如何去更好地監管,規範信息披露和合規要求非常重要。

上海機遇何在

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上海的機遇在哪裡?

傅帆認為,上海要把握住長三角一體化的紅利,因為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全方位改革開放大局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從老齡化角度,上海60歲以上的老人佔比接近30%,如何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大有空間。無論是吸引海外養老的資本的介入,還是對我們的養老產品的投資進一步提供人才、科技和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實現資產的合理配置,這都是上海未來的機遇。

在Mortimer Buckley看來,上海想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有兩大前提條件:一是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監管環境,二是必須匯集全球最好的金融人才。如何像倫敦一樣,吸引和打造金融人才中心是值得思考的。

如何吸引人才?Howard Marks認為,首先在稅收方面要有競爭力,然後在財政方面要有一些刺激政策和支持政策,「上海是一個非常進步開放的城市,我相信它會站上世界的前沿」。

除了監管、人才和稅收政策,Andrew Komaroff認為,上海還需要加強金融技術的環境建設。培養更多的金融科技企業,讓他們和資管機構並肩作戰,是上海實現彎道超車的途徑之一。

記者 蔣金麗

—— /

相關焦點

  • 中國太保總裁傅帆:把握新一輪金融開放機遇 與外資機構共同培育大...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黃蕾)在6月19日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2020)上作主題演講時,中國太保總裁傅帆表達了「將把握新一輪金融開放和上海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的戰略機遇,與外資機構共同培育大資管生態」的觀點。
  • 金融全方位開放再加碼 外資加速布局中國市場多個領域
    金融業準入負面清單全面清零 券商、銀行、支付多領域外資機構密集落地金融全方位開放再加碼 外資加速布局中國市場我國金融全方位開放持續向縱深推進。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同時,專家建議,需要建立與開放水平相匹配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國內外監管聯動。全方位開放將再加碼金融監管部門近來頻頻發聲,針對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作出新的部署,債市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開放措施將持續推進。
  • 外資機構搶灘登陸上海全球資管中心建設迎來最好時期
    對志在打造全球資管中心的上海而言,如何發揮金融市場優勢,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肩負著人民幣國際化重任的上海,如何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在金融科技深刻改變金融生態的今天,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該如何發力?對標國外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又應創造怎樣的金融司法環境?面對這些事關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熱點話題,來自全球的金融界人士暢所欲言,為上海建言獻策。
  • 金融再開放「戰火」已起 外資既是市場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來源:第一財經金融再開放「戰火」已起 外資緊盯這些在華機遇作者: 杜川[ 近年來,中國加快金融開放的步伐,集中宣布了50餘條開放措施,包括大幅度擴大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等。可以說,外資金融機構既是市場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 《海外資管機構赴上海投資指南》中英文雙版在滬正式發布
    該《指南》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和上海市基金同業公會共同編寫,是其面向海外資管機構推出指南性文件的首次嘗試,也是上海加快推進更高水平金融開放、吸引外資參與中國金融市場、衝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目標過程中,新近推出的又一項「築巢引鳳」的服務舉措。《指南》得到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和上海證監局的指導,這也將是中國基金行業「對外開放」主題系列指南的首篇。
  • 美國資管巨頭凱雷將聯手國內AMC成立基金 外資加速布局中國不良...
    外資的進入將為國內不良資產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加劇行業競爭,使行業開放程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外資加速布局中國不良資產市場又一萬億級海外資管巨頭進軍中國不良市場。近日,中國銀河金控營運長龐介民透露:目前,銀河資產正在與美國凱雷集團進行合作,積極推進「銀河—凱雷不良資產處置基金」的落地。
  • 《財經》專訪鉑諾計算簡毅:外資全面開放,AI金融能否緩解衝擊?
    此外,銀保監會也發布文件提到,2020年正式取消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從市場跡象而言,隨著政策開放,不少外資機構在業務、能力、牌照等各方面繼續提速,加緊中國金融市場的布局開拓。
  • 外資機構看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嗎?
    其中,有60%的受訪者認為挑戰與機遇一樣大,甚至有23%認為挑戰大於機遇。中美關係在各種挑戰中佔據何種位置?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對外資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解。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外資機構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上海金融市場的很多規模性指標確實巨大,但是國際金融中心更強調國際化程度,而不僅僅是市場體量。另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法律體系、金融市場環境等軟體方面與國際市場的對接程度還需要提升,資本金融帳戶的不完全自由可兌換也限制了上海金融中心目前的國際地位。上述評價中肯而富有建設性。不過我們也認為,資本金融帳戶的開放還需要放到更加全局性的框架中進行深入討論。
  • 渣打銀行謀在華券商牌照 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加速
    隨著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穩步推進,一流外資券商正在加速競逐國內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帶來券商競爭格局的變化。新抓手?從證監會證券公司設立審批進度查詢信息來看,老牌外資行渣打集團此次在內地申設證券公司是以其全資持有的子公司渣打香港來進行的。2003年就成立的渣打香港是渣打集團在華展業的重要平臺。
  • 瑞穗銀行: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 對外資金融機構是重大利好
    作為一家綜合性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旗下擁有包括瑞穗銀行在內的銀行、信託、證券、資管、智庫等子公司,通過集團各金融子公司的一體化運營,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金融服務。 經過多年的發展,瑞穗在日本和全球都擁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在日本國內,擁有個人客戶約2,400萬,可以說每五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是瑞穗的客戶。
  • 疫情之下廣發英雄帖,這些外資金融巨頭為何如此求賢若渴?
    加速入場布局的同時,外資金融機構對人才的渴求也愈發迫切。界面新聞注意到,儘管當前新冠疫情對經濟形勢造成了一定衝擊,但還是有不少機構廣發英雄帖,在國內大舉展開人員招聘。疫情不改招兵買馬熱情「在中國,人才,尤其是相適應的人才是稀缺的,優秀的人才也是高度流動的。
  • 大金融開放,中國市場更具吸引力
    儘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中國按既定節奏履行承諾,以真抓實幹的態度和決心,持續擴大金融開放,取得顯著成效。國內外經濟學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有序擴大金融業高水平開放,大力吸引國際資本,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為世界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措施見效,金融業對外開放跑出「加速度」又一個首單!
  • 2020中國資產管理年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資管「金貝」獎頒獎典禮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2020中國資產管理年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資管「金貝」獎頒獎典禮將於8月在上海舉行。年會將邀請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權威金融機構、學術機構的領導和專家共同探討資管子公司與外資、大類資產配置、養老理財、資管...
  • 外資加注中國金融市場 豐富投資者結構分散風險
    然而有趣的是,面對當前的國內金融市場表現,境外投資者的心態似乎比境內投資者更為樂觀,在市場不景氣的當下,卻持續加大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投資力度。相關數據顯示,股市方面,截至7月底,外資持有A股自由流通股市值佔比已升至6%,已經趨近險資持股比例(6.7%)。6月以來,雖然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但外資投資A股的勢頭並未減弱,6、7兩個月,淨流入A股市場的境外資金498億元。
  • 外資零售巨頭加速拓展上海市場
    日前,上海舉行重大內外資產業項目集中簽約,69個外資項目中,外資零售業加速拓展上海市場的態勢令人矚目。沃爾瑪擬新設山姆中國旗艦店,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增資擴大經營規模,阿迪達斯將大中華區、日本、韓國、東南亞/太平洋整合成統一的亞太市場,並擬申請亞太區總部,日本亞瑟士(中國)商貿有限公司擬申請地區總部,義大利珂茜芙商貿(上海)有限公司擬認定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  疫情之下,緣何仍有更多外資零售業巨頭星夜趕赴中國「考場」?
  • 國際知名資管加速布局中國 18家外資資管上支付寶開「辦事處」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支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國際知名資管加速布局中國 18家外資資管上支付寶開「辦事處」
  • 2020上海金融論壇隆重舉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新冠疫情來襲,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加速重構,傳統金融體系遭遇挑戰,創新與變革迫在眉睫;適逢中國迎來「十三五」收官之年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元年,2020上海金融論壇以「改革與開放:雙循環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主題,展開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的對話和思想碰撞。
  • 上海金融業擴大開放提速 國泰世華銀行成第21家在滬外資法人銀行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涵 繼7月中旬,上海制定「擴大開放100條」方案後,一系列金融業對外開放項目正加速落地上海。國泰世華(中國)銀行於今年6月正式獲銀保監會批覆,從大陸分支行轉制為子行,註冊資金30億元,原上海分行行長林尚民出任子行行長一職,並主要發力企業金融、金融交易、機構同業及投資銀行四大業務板塊。同時,將協同國泰金控、國泰人壽等機構,增強對個人零售業務的開拓。前身僅為大陸分支行的國泰世華銀行主營對公業務,佔比達到九成,居民業務只限100萬人民幣以上的個人存款。
  • 外資做大蛋糕 助力國內金融企業價值重估
    該意見中涉及金融領域的內容最引人矚目的是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限制,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對於此意見的發布,很多投資者擔心外資企業的全面進駐可能會大幅衝擊國內的金融企業,包括銀行、保險、券商等,最終對金融類公司的業績和股價造成衝擊。
  • 外資銀行:站上新起點 讓世界和中國更好「做生意」
    這說明,我國目前還存在一些制約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體制因素,需要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步伐。  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釋放出新一輪開放的明確信號。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確保已宣布的重大金融開放舉措儘快落地,努力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