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人」如何轉換為「衝繩人」

2020-12-15 鳳凰網讀書

李永晶

《衝繩札記》

[日]大江健三郎著

陳言譯

三聯書店

2010年2月第一版

185頁,19.80元

今年4月25日,日本民眾在東京街頭遊行示威,要求解決衝繩美軍基地搬遷問題。

在中譯本《衝繩札記》的序言中,作者大江健三郎寫道:「我在書中試圖思考的問題是:所謂『日本』這個近代國家是如何成立的?它果真強大嗎?近代化的結果讓它在(世界)、特別是在近鄰諸國中居於怎樣的地位?日本人真正吸取了戰敗的悲慘教訓了嗎?」該序言撰寫於2009年,距該書原版的出版已近四十年。大江在序言中提出的這一系列問題旨在為中國讀者指出一個閱讀其作品的方式。大江頗有些用心良苦。這是因為,這本出版於近四十年前的書得到重新聚焦與閱讀,首先得益於日本國內對該書獨特的閱讀方式。事實上,《衝繩札記》對不同的讀者而言有不同讀法,而每種特定的讀法都揭示著特定的道德與政治意識,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第一種閱讀《衝繩札記》的方式體現在日本國內當下的讀法當中。在該書的「代譯後記」中,譯者陳言為我們清晰地勾勒了這種閱讀的原委與奧秘。在1990年代以後日本社會「新民族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大江在該書中揭發的二戰末期日本軍人強迫衝繩人「集體自殺」的事實被視為「自虐史觀」的產物,因而大江(以及原著的出版社)在當事者「名譽受到損毀」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被告上了法庭。自此,原告、被告及相關當事者圍繞「集體自殺」是不是事實展開了法庭內外的論戰。由於該問題與日本國內的「戰爭責任」問題、「歷史認識」問題直接關聯,人們的眼球也被吸引到這一討論得異常激烈的問題上。日本一般的讀者不得不關注:慘無人道的強迫性「集體自殺」果真是事實嗎?

然而,細讀《衝繩札記》的行文,上述閱讀方式不禁讓我們疑竇叢生:大江在《衝繩札記》中設定的主題難道不是被當下這一特定的問題嚴嚴實實地遮蔽了起來了嗎?其實,作者大江的本意絕非暴露或揭發某個特定的歷史事實;相反,作者在行文中反覆迫使自己思考——同時也是迫使讀者一起思考——的問題是:「日本人是什麼?能不能把自己變成不是那樣的日本人的日本人?」這是一種對本民族存在方式的徹底思考。如果說,最初看到這個問題的中國讀者會感覺曖昧,那麼當作者通過細緻的筆觸一幅一幅地展示「琉球人」如何轉換為「衝繩人」,在這個過程中當事者琉球人承擔了怎樣的痛苦和犧牲,以及在未來還要承擔怎樣的代價之時,大江的問題終於撬開了我們的心扉。由於大江幾乎以一人之力背負了日本「本土」對琉球人的所有「原罪」,以至於我們無法不為大江的正義感與勇氣而動情。大江似乎要通過個人的札記為他身列其中的日本人洗脫,至少是減輕部分罪責。就此而言,大江無疑部分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在2009年的序言中,大江將原書中的追問具體化為對日本人自身的追問與啟蒙:大江似乎在擔心他的同胞沒有讀懂他的本意。顯然,他的擔心並非多餘:通過一場關於事實敘述的審判,《衝繩札記》的主題被簡化為其內容的真假問題。然而大江沒有繼續追問的是,在日本右翼導演的這場法庭大戰當中,他關於衝繩的真正主題遭到了抹殺,這又意味著什麼?

第二種閱讀《衝繩札記》的方式與上述日本國內的讀法相互呼應、互為表裡;這種閱讀方式可能體現在中國讀者身上。由於中國讀者對近年日本右翼的修正主義歷史觀、美化軍國主義罪行的行徑早有所聞,與右翼勢力展開百折不撓的鬥爭的大江,自然會被視為日本「左翼」、「進步知識分子」的代表。因此,中國讀者可能將焦點轉向這位有良知的「公共知識分子」身上,從作者對現實的介入角度閱讀他在文本中體現出的正義與勇氣。考慮到當下中國言論空間的性格,這種閱讀方式並非僅僅是設想。不過,就大江在《衝繩札記》中原本設定的問題而言,這種閱讀同樣可能導致原作的主題遭到置換:基於道德立場的閱讀可能會遮住讀者洞察政治生活的目光。

第三種閱讀《衝繩札記》的方法是作者本人在文本中為讀者提供的,因而可以稱之為一種內在的讀法。事實上,《衝繩札記》撰寫於1969-1970年,當時的大江從一個更廣闊的道德與政治角度思考了同時代的「衝繩問題」——所謂的「衝繩本土回歸」問題。這一點體現在作者在文本中提及的一個獨特角度——「日本屬於衝繩」。在這樣一個看似違背世人常識的表述中,大江將「衝繩問題」先後引入近代政治獨有的三個層面加以思考,那就是衝繩的主權、治權與人權問題。不同於專家、學者或政客的話語,大江以其卓越的筆觸為讀者描述了他所接觸、交往或熟悉的琉球人物,而正是在這種雖則淡淡的、然而卻令人感到些許壓抑的敘述中,這些問題的歷史與現實得到了文字上細緻的還原。

上述問題當中,大江著墨甚濃的是衝繩人的人權問題:在二戰中以及二戰後它遭到了日本以及美國怎樣粗暴的踐踏。值得注意的是,大江並未將視角局限於人道主義的感傷,儘管這種感傷的情緒在作者無與倫比的筆觸下得到了令讀者心痛的表述;相反,作者冷靜地將視角再次投入了歷史,將琉球王國在近代東亞的主權與治權問題引入理性的思考當中。通過敘述琉球士人的反抗歷史與自我意識,大江試圖尋找解脫情感上的壓抑與痛苦的現實出口。在這個意義上,作者在對兩位琉球士人、亦即林世功(1841-1880)與謝花昇(1865-1908)的敘述中,或許找到了一絲慰藉。

大江筆下的這兩位琉球士人富有傳奇性的遭遇首先會撥動人們的心弦。面臨明治日本的第二次「琉球處分」,當時琉球的政治精英林世功因「宗社成墟」、「國王世子見執」,懷著「以死泣請天恩」的氣概,向宗主國中國(清朝)申訴,試圖謀求屬於琉球的正義。然而當得知中國未盡全責、救亡存國無望之時,他壯懷激烈,在北京揮劍自刎身亡。與在北京國子監接受過教育的林世功不同,另一位琉球士人謝花昇則在明治日本接受了農學的專業教育,以日治時代琉球的官員與實業家身份,將自己的抱負付諸政策實踐。在經歷了絕望的抵抗之後,謝花昇最終在日本的神戶車站、在周圍人冷漠的目光中萬念俱灰,選擇了自我毀滅:他突然發瘋致狂,理想與夢想就此黯然凋謝。在這兩位士人悲壯的人生敘述中,大江稱之為「處於特殊狀態的獨立國家琉球」被「納入日本」的契機得到了展示:兩人在異國他鄉的相似遭遇意味著琉球人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任何可能。事實上,在東亞冊封體系崩潰後出現的弱肉強食的秩序中,弱小的琉球絕無半點維護自己主權的力量。意味深長的是,當年的宗主國對屬國未盡保護責任,竟也成了此後的帝國繼續「處分」琉球的理由。

不過,琉球的命運並非就此終結;《衝繩札記》將讀者帶到了琉球命運的另一個關頭。隨著日本帝國崩潰的來臨,琉球命運出現轉機。1942年10月29日,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表明琉球應該從日本剝離,數日後進一步表明,戰後中國將收回「東北四省、臺灣及琉球的主權」。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發表的《開羅宣言》,以及其後美、英、蘇三國發表的《波茨坦宣言》,雖未明確提及琉球,但卻明確表明戰後日本主權被限制在本州等四島以及「吾等決定的諸小島」。不過,由於戰後東亞政治格局的迅速變化,除了1947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張群發表要求返還琉球諸島的聲明外,中國基本上被排斥在涉及琉球主權與治權的安排之外。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後,分治的中國不得不以各自的方式處理這一問題。1953年,當美國將琉球東北部的奄美大島的「施政權」返還給日本時,海峽另一側的政府以「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義發表了反對聲明,理由是琉球本來就是中國領土,美國無權將其中一部分的奄美大島轉讓給日本。

有趣的是,在當事者各自的打算中,琉球的主權問題一直被擱置了起來,琉球的命運似乎也脫離了日本。然而,1945年後的東亞並沒有實質性的力量阻止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而處置琉球。1952年美日籤署《舊金山和約》,最終在琉球群島確定了「以美國為施政者的聯合國信託統治」這一實際支配秩序。1972年,美國在獲得長期保留軍事基地的條件下,單方面將琉球的「施政權」返還給了日本。本來,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受託管地區的未來地位應選擇自治或獨立,或者根據二戰期間的一系列法律文書規定,由「吾等決定」相關事務;然而在冷戰下的強權政治當中,琉球的最終「主權」問題再也無人問津。在《衝繩札記》的文本中,大江以罕見的筆力與勇氣揭示了事關衝繩的這一根本性問題。

也正因為如此,大江提出的「日本屬於衝繩」的這個悖論性命題,昭示了戰後日本的真正權力中心的所在。事實上,就美國至今在衝繩保留的強大軍事基地而言,大江的這一個命題甚至可以進一步擴充而表述為:東亞屬於衝繩。換言之,大江的《衝繩札記》所激發的問題將在時間和空間上觸及近代以降整個東亞國際秩序的歷史與權力結構。今日東亞包括領土、領海紛爭在內的複雜的國際關係,在某個意義上都與「衝繩」這個權力中心有關。

這裡要說明的是,上面例示的三種閱讀——乃至「誤讀」——方式並非是讀者隨意為之的簡單結果;毋寧說,它們是讀者根據自身的處境與立場進行的有意識的選擇。《衝繩札記》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及其現實意義,想必會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那麼,中國讀者會選取哪一種閱讀方式呢?■

相關焦點

  • 琉球人為何總不認同日本?看二戰衝繩,日軍殺了多少琉球「同胞」
    電影的主題是美軍,自然不會涉及衝繩平民。如果回到歷史中,看衝繩平民的遭遇,甚至會讓人覺得,衝繩可能還是被美國人統治好些。 其中真正的日軍65908人,琉球籍的日軍、跟隨日軍的琉球人(戰地醫生、護士、擔架隊之類的保障人員)28238人,從事戰爭服務的琉球人(在後方服徭役的琉球人,挖個隧道、修個路之類的)55246人,一般琉球居民38754,而美軍則陣亡12520人。綜合比例來看,日本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二是琉球本土人,共122228人,這些人中的非戰鬥人員死亡高達94000。這近10萬的平民是怎麼死的?
  • 琉球人在福州的清明節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古琉球國人的後裔,臺灣稱之為琉球人,大陸稱他們為衝繩人。 這天,他們相約在清明節前夕,祭奠客死福州的琉球先祖。 琉球到底在哪?琉球墓園為何出現在福州?衝繩和琉球是何關係?
  • 琉球人當然愛琉球,日本人應該放下霸佔思維
    琉球人談琉球,媒體人談如何正確報導琉球新聞(三)作者:環保志願從那霸機場到那霸市中心的道路兩旁,右邊是自衛隊基地綿延不斷的鐵絲網,左邊則是美軍軍港的鐵絲網。《衝繩時報》數字編輯部記者針對日本本土反琉球人的聲浪較大的問題,當地琉球人的《衝繩時報》記者興那霸裡子是是這樣描述的,」琉球的希望必須由琉球當地人來抒寫,任何外來的記者都不能越俎代庖來代替琉球人的立場。
  • 不得不說的琉球人
    在「日本唯一的少數民族-阿依努人」的文章中提到了琉球。 對於琉球人, 無論從歷史還是內心, 以及生活在衝繩的琉球人自己, 也覺得自己是獨立民族。因為衝繩人會講2種語言,一種是普通日文,一種就是「琉球話」,一般日本人也很可能聽不懂琉球的方言。
  • 琉球人有自己的祖國,但祖國不在身邊
    琉球人談琉球,媒體人談如何正確報導琉球新聞(五)作者:環保志願摘要:1945年,日軍在戰敗前,因害怕琉球人給美軍充當嚮導或清算日本殖民統治,日軍部下達「玉碎令」要求日軍執行針對琉球漢族人的大屠殺。當今天再次揭開這段歷史時,外來的日本人還是帶著民族歧視的眼光看待琉球人。而衝在輿論最前線的琉球媒體應該如何報導琉球人琉球事呢?在琉球戰役中之所以會發生親人之間、居民之間相互「自殺」的悲慘,是因為島民們被日本軍國主義灌輸了一種恐懼心理,以為女人被俘就會遭受凌辱,而男人被俘會被殘酷殺害。
  • 有關琉球人來源的研究,學術界已經進展到這一步了
    琉球,應該是國內不少朋友關注的焦點,自晚清時期琉球被日本侵略正式被改名為衝繩縣後,已經有150多年了。而國內不少朋友會提到琉球人的主體是源自於明初的閩人三十六姓,但是在日本侵略後,大量琉球人被殺,現在琉球群島上琉球人越來越少。
  • 為什麼衝繩人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日本人也瞧不起衝繩人?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衝繩與日本本島其實有著複雜的歷史糾葛,導致現在還是很多衝繩本地人大多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日本人,而稱呼自己為衝繩人,甚至琉球人。 因此現在的衝繩也就是曾經琉球王國的一部分。可以說,衝繩人心理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是情有可原,因為歷史上本身他們就是獨立的國家,所以稱呼自己為琉球人。 我國寶島臺灣被稱為小琉球,而琉球群島稱為大琉球。 因為琉球群島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歷史上和中國、朝鮮和日本等國都有著經濟和文化上的密切往來。
  • 為什麼衝繩人會被日本其他地區的人歧視
    衝繩原名為琉球,是在明治政府成立後第四年,即1872年才被合併的,而7年後再改名為衝繩縣,正式成為日本帝國下的一個縣。衝繩只是琉球的一部分,並不代表整個琉球。除了衝繩縣,琉球王國的範圍還包括現在鹿兒島縣的奄美諸島,也就是北琉球地區。
  • 祝賀,琉球人走出了解除日本套在自己頭上枷鎖的第一步
    然而,琉球人不甘心於被美國和日本奴役,各地不斷進行抗美抗日的抗爭,琉球當局也不斷嘗試著如何走出被殖民統治的努力。1872年,乘大清帝國衰弱的時候,琉球島被幾百個日本兵給侵佔了。從此,琉球中山王尚泰一邊組織民眾奮起抗爭,一邊派林世功回到祖國,希望祖國出兵鎮壓日本。1873年,琉球中山王尚泰被抓。
  • "看到中國人要奪回衝繩 很害怕"
    鳳凰衛視採訪衝繩獨立領袖松島泰勝,問他是否需要中國援助,回答稱「不需要中國的全面援助。琉球獨立由琉球人自己來討論」。 在日本,衝繩獨立論近期再度浮出水面,上月宣布成立的琉球民族獨立學會主張琉球應當從日本獨立,創建琉球人自己的和平國家。
  • 日本邊緣人口:琉球人和阿伊努人被嚴重同化,和族部落民被歧視
    根據2019年8月1日的調查數據,日本國民總人口有1.248億人,目前日本人口正在經歷衰減的過程,該數字僅和上世紀90年代初的人口數字相當。目前除東京都市圈和衝繩外,日本各地的人口均在下降。此外在社會上還有一群居於少數的弱勢群體,被稱為部落民(部落民在血統上屬於大和民族,其中一些是同化較晚的本土歷史民族,大部分可歸類為古代的賤民階層:非人和穢多)。本文我們來了解下日本境內的本土「民族」或「人群」。
  • 琉球人為何宣稱自己不是日本人?其實歷史上它與中國聯繫更緊
    琉球群島從北到南,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統稱「薩南屬鹿兒島縣),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統稱「琉球諸島」,屬衝繩縣)。琉球在歷史上本是一個獨立王國,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它至今最早有記載它的文字,見於中國《隋書》。《隋書》中有一篇《琉求傳》。琉球與中國的交往始於公元607年。
  • 七成衝繩人不認同日本身份 稱舊日軍為「鬼畜」
    資料圖:要求琉球獨立的組織舉行示威據《日本新華僑報》5月23日報導,日本《PostSeven》消息稱,一位日本保守派教育家近日撰文猛烈批評了衝繩教委,稱其文章引用的2007年的一份日本政府的調查報告稱,認為自己是地道日本人的衝繩居民只佔不到三成。該教育家稱這要歸咎於衝繩教委的「反日教材」。 據報導,文章引用的2007年的日本政府的調查報告中說,四成衝繩縣民眾認為自己是「衝繩人」(指舊琉球人),另有三成認為自己是「衝繩人前提下的日本人」,而認為自己是地道日本人的只佔不到三成。這位教育家表示,這都要歸咎於衝繩教委。
  • 中日文化交織衝繩
    中國使節帶來的樂舞和戲曲如《姜詩》、《王祥》、《風箏記》、《昭君和番》等,琉球人則為迎接中國使節而準備大型樂舞《御冠船踴》。隨著琉球王國的消亡,其宮廷音樂就此失傳,亦無樂譜存留。但近年已經復興。在中國網際網路的視頻上,甚至可以看到現在一些琉球宮廷音樂的演奏視頻,因為飽具明風,引起許多人的興趣。除了音樂以外,琉球人也尚武術。歷史上,在首裡城的廣場上,經常有拳術操演。
  • 日本戰敗後,在衝繩修了一條街,自此成為日本人倍感屈辱的地方
    不正是那些日本人自己麼?若不是日本侵略他國,給他國帶來災難,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將美國惹火,衝繩又怎麼會變成美國的殖民地呢? 事實上,在日本人的認同感中,衝繩人並不屬於大和族,衝繩本來叫做琉球,跟日本並非同文同種,日本將其佔領並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同樣將琉球人視為二等公民,視琉球人比日本人低一等。
  • 日本有意燒毀衝繩名築?清廷冊封活動時有人高喊:醜陋的琉球王
    在那一天,衝繩(琉球)人最高的文化象徵崩塌,全人類一座重要的文化寶庫消失。 當地時間31日凌晨,日本衝繩縣首裡城發生火災,其中正殿和北顛全部被焚毀,僅剩中心部分的瓦礫。當地消防部門接警後,全力開展救援行動,共出動53臺消防車、171名消防人員。但無奈火勢過大無法完全撲滅,最終導致這一文化瑰寶化為廢墟。
  • 琉球文明是如何被日本吞噬的?
    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我們很難分辨出迎面而來的行人是日本人還是琉球人。很難想像,這個從十二世紀末就開始有傳位記錄的琉球王國,這個100多年前還說著自己的語言,擁有自己文化的琉球文明,已經在這片美麗的群島上逐漸消逝了。日本是如何侵佔琉球的,琉球文明真的已經被日本同化了嗎?
  • 衝繩人算是日本人嗎?
    衝繩的原名叫琉球,而琉球這個名字,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來的。關於琉球人早期的歷史,可以借用吳承恩在《西遊記》裡形容花果山群猴生活的一句話「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來描述。原先琉球群島沒有文字,沒有紀年,島上居民口耳相傳,說他們的共同祖先是「天帝子」,天帝子傳國二十五世,於某某年分裂為三個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因機緣巧合,接觸到中原文化,傾慕之下,向當時的中原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請封。朱元璋對這三個蕞爾小國很感興趣,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統封三國為琉球。
  • 聯合國會議中衝繩人代表,稱琉球曾是「獨立國家」,要求日本承認
    在2018年4月份,位於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召開了一次會議:第17屆原住民問題論壇會議,其中就有現如今衝繩人的代表參加,會議中,他們為恢復琉球固有文化而努力著在1879年被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強行佔據,並實行了殖民化,由於佔領時間長、力度大、日本人對琉球文化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現如今很多琉球人都已經不記得自己曾經的琉球身份了。    對此,代表們及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會呼籲,日本政府應當承認他們的琉球民族「原住民」的身份,以此保證琉球文化的延續。
  • 日本只有衝繩的管轄權,也就是施政權,那麼衝繩的主權屬於誰?
    問點很恰當,確實,日本目前對衝繩只有管轄權,也就是施政權,70年代美國作主把琉球託管給日本,並廢除了琉球政府,日本置衝繩縣,從那時起,衝繩徹底失去了主權,已經沒有了主權這個東西,也就不存在衝繩主權歸誰的問題了,除非衝繩人能建立自己的獨立政府,再造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