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高福鑑定2種新冠抗體,直接動脈取栓救治腦卒中,中國...

2020-12-09 前瞻網

高福等學者鑑定2種可阻新冠入侵的抗體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等學者領銜的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最新研究顯示:B38和H4抗體可以阻止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之間的結合。小鼠模型試驗顯示,這2種抗體可降低小鼠感染後肺部的病毒載量。該研究還為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加拿大研究再次證明:氣溫和緯度或與新冠病毒的傳播無關

《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CMAJ)發表的一項針對多個國家的研究顯示,緯度和溫度與COVID-19的流行增長之間幾乎沒有聯繫,溼度與減少傳播之間的聯繫也很弱。研究結果讓作者們感到驚訝,因為更熱的天氣對大流行的發展沒有影響。關閉學校、保持社交距離和限制大型集會等公共衛生措施則是有效的。

世衛組織: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呼吸系統以外炎症

當地時間5月8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新冠病毒通過呼吸系統傳播,但部分患者出現其他的炎症,如心血管或身體其他部位,一些病例出現腦炎、腫脹等腦部炎症,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世衛組織官員:世界各地可能面臨生活方式「重大改變」

周五(8日)在一場簡報會上,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瑞安表示,「有一條出路,但我們必須保持警惕。我們可能不得不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做出重大改變,直到我們找到有效的疫苗或有效的治療方法。」瑞安表示,世衛組織的團隊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也感受到了「身體距離」的影響。「我們已經18周沒有與朋友握手或擁抱了。」

世衛組織「不排除」使用健康人進行新冠疫苗實驗

日前,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想法:讓健康志願者故意感染病毒,以便在疫苗實驗中觀察疫苗有效性。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一種略為委婉的方式對這一想法表達了一定程度的支持。WHO稱,有爭議的試驗可能會加速疫苗開發。

港大研究:眼睛可能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途徑

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發現,新冠病毒遠比「非典」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新冠病毒的感染程度與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觀察到的相似。綜上所述,這解釋了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較「非典」病毒高。陳志偉表示,這項研究亦顯示,眼睛可能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途徑。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

英研究發現:新冠死亡率或存在種族差異

曼徹斯特大學和斯旺西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顯示,在考慮了年齡、自我報告的健康和殘疾狀況以及其他社會人口學特徵後,黑人死於Covid-19相關疾病的可能性仍然幾乎是白人的2倍。這種差異或許不能完全歸結於社會因素。

鍾南山指導海外留學生做好自我防護和心理調試

日前,外交部和國家衛健委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與在美國、俄羅斯、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阿爾及利亞的中國留學生代表視頻連線,講授防疫抗疫知識。鍾南山建議:第一,戴好口罩,做好防護。第二,如果多人共同居住,要注意消毒和洗手。同時,不僅要做好身體上的防護,更要做好心理上的防護

哈爾濱商業大學一處長被指涉嫌抄襲他人論文

近日有網友反映稱,哈爾濱商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師邱澤國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其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基於有限狀態機的容錯平臺的應用研究》,涉嫌抄襲哈爾濱工業大學軟體工程專業2008屆碩士畢業生唐季華2008年10月發表的學位論文《基於插件模式的期貨交易容錯平臺設計與實現》、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08屆碩士畢業生王賽鋒2008年6月發表的學位論文《基於容錯軟體總線的報單處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直接動脈取栓有望更快救治腦卒中

5月7日,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建民牽頭組織的「中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動脈治療的療效評估」(DIRECT-MT)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正式發布。其結果表明,對於發病4.5小時以內的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單獨採用血管內取栓術的功能性結局不劣於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血管內取栓術。

阿爾茨海默病腦活動和腦網絡異常可準確刻畫

中國科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等國內外多家單位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利用多中心、大樣本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N=688),使用薈萃分析的方法找到了AD中穩定的、可重複的功能異常模式,並從標記的泛化性、個體化精準診斷可行性與生物機制解析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該研究成果近日在《Human Brain Mapping》在線發表。

研究證實哺乳傳播寨卡病毒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院重點實驗室利用I型幹擾素受體敲除的小鼠(A129)和野生型的C57Bl6小鼠建立感染模型,發現寨卡病毒(ZIKV)可以通過乳汁感染新生的乳鼠,導致乳鼠產生神經系統的病變和病症。該論文證實:在母乳被ZIKV感染後,自然哺乳可能存在感染嬰兒的風險。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超分子葫蘆脲首次在納濾膜中「嶄露頭角」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膜科學技術研究所教授孫世鵬團隊首次利用環狀超分子葫蘆脲精密構築了納濾膜的分離孔道和傳輸通道,提升了納濾膜的純水滲透率和抗汙染性能,實現了水體系中小分子醇類高效截留,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雜誌》《膜科學》和《納米快報》上。

湖南大學研發出高端絕緣「納米紙」

王建鋒教授以芳綸微米纖維和雲母為原材料,製備出雲母基納米紙。其斷裂應變能力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所有仿貝殼薄膜材料的4倍至240倍,其韌性是目前文獻報導的所有仿貝殼薄膜材料的6倍至220倍,高電擊穿強度每毫米達164KV,熱分解溫度達565℃。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納米材料領域權威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上。

短時程單眼剝奪效應適用於自然場景刺激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鮑敏研究組的科研人員,設計了一種基於自然場景刺激的穩態視覺誘發電位技術,揭示了短時程單眼剝奪效應可以在觀看自然場景刺激時表現出來,為單眼剝奪中的穩態補償機制理論拓展到一般性的自然場景刺激提供了證據。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Neuroscience。

視網膜向大腦發送抑制信號

美國西北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視網膜神經元的一個子集能向大腦發送抑制信號。以前,研究人員認為眼睛只發出興奮信號。通常,興奮性信號使神經元更加興奮,抑制性信號使神經元活動減弱。相關成果5月1日發表於《科學》。

科學家提出精確估計光度函數方法

近期,國際天體物理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袁尊理、研究員王建成與英國牛津大學教授Matt Jarvis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基於現代統計學中的核密度估計原理,提出了一種精確估計光度函數的普適方法,它對於統計研究星系、活動星系核、伽馬暴等河外天體的演化性質有重要價值。

科學家確定小菜蛾起源南美洲

5月8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532個基因組的變異揭示了一種植食性昆蟲在全球的起源和進化歷史》,確定了小菜蛾起源地為南美洲。小菜蛾在我國長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地區危害嚴重,給我國蔬菜生產和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影響。該研究成果由福建農林大學閩臺作物有害生物生態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尤民生主持。

黃芪屬一瀕危新種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員李志勇領銜的草種質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發現了豆科黃芪屬一瀕危新種,植株具有多達25片小葉,花冠白色,莢果圓弧形彎曲,種子黃色,無斑點,該新種被命名為沙爾沁黃芪,其描述發表在《Annales Botanici Fennici》上。

青藏高原東南緣湖泊硅藻多樣性發生變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榮及其團隊整合了橫斷山區116個湖泊空間資料庫和6個典型湖泊時間序列資料庫,研究發現直接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湖泊多樣性下降,而受間接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的湖泊硅藻多樣性上升。研究結果在Anthropocene雜誌上發表。

上海九院完成個性化3D列印骨盆重建手術

5月8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獲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該院骨科專家郝永強教授為一名來自浙江台州的53歲男子成功精準切除了右側巨大骨盆腫瘤,並利用3D列印技術「量身定製」個性化手術方案,為患者植入假體。目前,患者恢復良好。

中國「天眼」首次發現新快速射電暴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朱煒瑋、李菂等與合作者利用自主研發的搜尋技術,結合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對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海量巡天數據進行快速搜索,近日首次發現一個新的快速射電暴(FRB),其距離地球約85億光年。快速射電暴是一種持續僅數毫秒的神秘射電暴發現象,是天文領域最為熱門的前沿領域之一。

厄爾尼諾事件形成!今年夏天澇重於旱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新一代混合現實MR手術導航系統問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教授李青峰團隊與觸角科技團隊,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王殊軼團隊合作研製成功了新一代混合現實MR手術導航系統,並在這一系統引導下完成國際首例以混合現實、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技術結合的多例肩背部及腿部游離皮瓣切取術等醫療病例,為整形外科領域研究打開新的思路。

衛健委: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 加大支持力度

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統籌推進國家級醫學中心設置建設工作,加大對國家醫學中心支持力度。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對各國家醫學中心予以支持,加大在基礎建設、設備配備等方面的投入,推進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在人員編制、招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方面給予更大自主權。

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徵集活動啟動投票

5月8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徵集發布系列活動啟動公眾投票。該活動旨在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抓住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和布局前沿科技領域與方向,引導科學家、科研機構、企業合作開展科技攻堅,為全人類的繁榮進步、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上海市科協「在線支援團」首推雲服務應用場景

遠程視頻診斷、連麥語音諮詢、AR機器識別……運用最新的網際網路技術手段,實現雲端「零距離」科技服務,這是5月8日上海市科協「在線支援團」在靜安區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首次推出的雲服務應用場景,以遠程科技服務為主題「智能設備雲服務實驗室」同時籤約共建,「在線支援團」專家現場舉行了產業鏈雲義診活動。

第八屆「共享杯」大學生科創大賽啟動

5月8日,第七屆「共享杯」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創新大賽總結會暨第八屆大賽啟動會在京舉行。大賽旨在以「共享杯」大賽為抓手,積極推動國家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努力提高科技平臺運行和服務效能,助推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主辦,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

河北大學與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共建「菁英班」

近日,河北大學和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就共建化學本科「菁英班」和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籤訂協議,相關工作將於今年正式啟動。共建雙方將成立導師團隊,共同培養本科生和碩士生,開展前沿科學研究。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還將設立「菁英」獎學金,鼓勵品學兼優、立志科學研究、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優秀本科生。

上海交通大學攜手愛丁堡大學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

5月8日北京時間16點(英國時間9點),上海交通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籤署了合作框架協議,以網絡雲端牽手的形式宣告成立「全健康研究中心」。同時,上海交通大學、愛丁堡大學、全健康研究中心與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管理局籤署了合作備忘錄,並發出《同享一世界共築全健康》倡議。

山大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個產學研項目投產

近日,由山東大學(青島)和即墨市城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推進的產學研項目「新型固氮殺蟲殺菌的微生物菌劑的生產工藝」取得重大進展,共同轉化的新一代多功能農用微生物菌劑——兼具高效殺蟲、抑菌和生物固氮功能的螢光假單胞菌,在雙方的合作企業青島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試生產中獲得成功,標誌著本項目的產業化邁出了關鍵一步。

國內重點院校「組團」增生「應急管理」專業

面對新冠疫情對於公共衛生領域的壓力,眾多高校紛紛籌備開設與公共衛生相關的專業。近日,國內13所重點院校擬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為支撐,增設目錄外二級學科「應急管理」,目前論證方案已經於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公示。

讓創意的點子從「思考」變成「現實」

近日,2019年全國雙創示範基地第三方評估結果發布,清華大學雙創示範基地在本次評估中總分第一,位列120家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之首。清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總協調人、教務處副處長劉培在日前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們開展雙創工作始終遵循大學『教書育人』是第一責任的理念,從學生的創意階段介入,讓創意從『思考』變成『現實』。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NEJM重磅發布:直接機械取栓,卒中治療新的裡程碑!
    以MR CLEAN為代表的五項RCT研究證實,對於前循環大動脈閉塞的患者,在靜脈溶栓的基礎上進行動脈取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降低致殘率。歐美各國以及我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療指南也紛紛更新,以最高等級推薦該療法,對於發病4.5小時內的大血管閉塞導致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如果符合指南條件,要先進行靜脈溶栓後再轉入導管室行動脈取栓治療。
  • 陝西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打造「區域黃金一小時卒中救治圈」
    ,打造「區域黃金一小時卒中救治圈」。   據介紹,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等特點,在發病4.5小時內實施靜脈溶栓,24小時內評估後動脈取栓是腦卒中急性期救治的主要手段。在最佳治療時間窗內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 成都發布腦卒中急救地圖 覆蓋7家國家「高級卒中中心」、7家「卒中...
    市衛健委副主任何曉表示,成都卒中急救地圖的發布,將有助於打造「區域黃金時間救治圈」,形成覆蓋全市的快速、精準、高效的腦血管疾病救治網絡,將卒中病人在最短時間內送達有救治能力的醫院進行規範化救治。同時,將進一步推動卒中中心綠色通道建設和區域網絡分級診療體系建設,真正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區域一體化卒中救治網絡。
  • 【述評】重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院前識別和轉運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治療在過去的20餘年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帶來了顯著的臨床獲益。1995年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院溶栓試驗(NINDS)證實了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3 h內的療效。2008年歐洲協作急性卒中研究(ECASS Ⅲ)將靜脈溶栓的治療時間窗延長到4.5 h。
  • 五年第一個創新藥,1類新藥先必新探索缺血性腦卒中「中國方案」
    作為全球腦卒中治療領域近5年來唯一獲批上市銷售的創新藥,該藥歷時12年研發,可顯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引發的腦神經損傷,並將現有治療時間窗從24小時延長至48小時。因此如能廣泛應用於臨床,被醫學界認為將有望探索佔據第一位疾病死因的腦卒中治療的「中國方案」。
  • 康健園|完善腦梗治療離不開快速救治和及早康復
    治療基礎疾病不可馬虎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腦梗死的臨床常見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腦梗死佔全部腦中風的80%。牢記中風識別口訣高危人群和家屬應了解並牢記中風識別口訣:「中風120」,一分鐘就可大致判斷:「1」看一張臉,左右不對稱、口角歪斜;「2」查兩隻胳膊平行舉起,單側無力;「0」(聆)聽語言,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 新增6家救治醫院!青島市腦卒中急救地圖再升級 3.0版正式發布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鑫鑫 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目前已成為中國人口死亡和致殘的第一位原因。為提高腦卒中的救治水平,12月19日下午,「青島市腦卒中急救地圖3.0版」在青島市卒中質控年會上公布,這是我省首次發布腦卒中急救地圖3.0版。
  • 這種「燒腦」疾病要注意
    &nbsp&nbsp&nbsp&nbsp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林先生被確認為腦梗死,該院採用目前世界先進的 ADAPT抽吸取栓技術,順利"打通"了林先生左側大腦動脈,為他解除了最大的危險,醫生們終於鬆了一口氣。從發現病情到取栓,用時僅2個多小時。
  • 每一場腦中風救治 都是生死時速
    20點50分,登記頭部CT檢查,示「考慮左側小腦半球、右側胼胝體膝部軟化灶,右側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徵」,考慮急性腦梗死(俗稱「腦中風」)。廖國民、胡列計兵分兩路,一人與患者家屬溝通病情,一人啟動腦卒中綠色通道,爭取快速復通大腦血管。21點35分,醫生開始為吳阿姨進行靜脈溶栓,並橋接介入血管內治療(中國及國際指南1級推薦治療方案)。
  • 陝西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 緱永強 李晨皎 記者 阮班慧)為進一步加強和規範腦卒中診療相關工作,提高我省卒中綜合防控能力,助力實現中國「百萬減殘」目標,2020年1月3日,由國家衛健委腦防委、中國卒中專科聯盟、陝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承辦的陝西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儀式暨陝西省卒中專科聯盟成立大會在西安舉辦。
  • 早一分鐘治療還卒中患者健康
    該院神經功能科主任宋彬彬表示,卒中在我國導致死亡人數較多,許多患者依然處於危險之中。    及時進行動脈取栓    66歲的王大爺平時身體不錯。不久前的一天早上,晨起的他在散步時突然摔倒。被送到洛陽市中心醫院時,王大爺右側肢體已經癱軟,無法與人言語溝通。    經卒中綠色通道進行相關檢查後,王大爺被確診為急性腦梗死。
  • 2017 年「卒中時間」成都站順利舉行
    徐蔚海教授: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和治療北京協和醫院徐蔚海教授主要從流行病學到臨床症候,再到影像診斷和治療詳細地介紹了《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和治療》。徐蔚海教授強調:(1)中國人群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早發現象明顯,應重視中國青年人群的高危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變。(2)情緒應激和空氣汙染有可能是新的有害環境因素。
  • 加強卒中急性期救治,普及溶取栓技術,推動健康中國2030
    加強卒中急性期救治,普及溶取栓技術,推動健康中國2030 近日,2020中國腦卒中大會暨腦卒中防治工程總結會在合肥召開。會上,與會專家介紹了我國卒中建設的最新進展。
  • 2018 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更新
    近期,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並發布了 2018 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以下簡稱 18 版指南)。這是自 15 年發布了 2014 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以下簡稱 14 版指南)後的再一次更新。
  • 陝西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86家醫院納入體系
    本報訊(記者 張黎娜)1月3日,陝西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儀式暨陝西省卒中專科聯盟成立大會在西安舉行,全省共有86家醫院納入卒中急救地圖醫院體系中,為急性腦卒中患者救治精準導航,打造「區域黃金一小時卒中救治圈」,造福全省民眾健康。
  • 中國卒中急救地圖「百城百圖建設行動」在鄭州啟動 打造黃金1小時...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通訊員 尹沅沅9月27日,中國卒中急救地圖「百城百圖建設行動」區域推進會(鄭州站)啟動。為改變我國部分區域急性卒中救治低覆蓋、低救治的現狀,國家衛健委腦防委啟動中國卒中急救地圖「百城百圖建設行動」,旨在建立區域卒中救治工作網絡,打造「腦卒中黃金1小時救治時空圈」;在實現區域內居民卒中防治宣教全覆蓋的同時,提高區域內急性期卒中救治水平和效率,做到區域內所有急性腦卒中患者呼救後1小時內,至少可以到達1所地圖醫院;打造區域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靜脈溶栓4.5小時,動脈取栓6小時」黃金時間窗內聯合救治網絡
  • 溫州市卒中聯盟成立,靜脈溶栓2年提速10分鐘 患者入院到接受溶栓最...
    溫州市中心醫院作為我市唯一通過複評的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近年來開展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急性腦梗死動脈、靜脈溶栓,腦血管內取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腦動脈瘤血管栓堵術及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等高難度的腦卒中救治技術,有效降低了我市腦卒中的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復發率。
  • CSA & TISC 2020|葉瑞東教授:從BEST看卒中真實世界研究
    近年來,血管內介入為AIS急性期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尤其可能給大血管閉塞導致的卒中患者帶來獲益。很多研究已對前循環(頸內動脈系統)腦缺血進行了廣泛而深人的探討,其診斷和治療策略相對完善。然而,仍有部分腦缺血事件發生在後循環(椎基底動脈),不少證據表明,前循環與後循環閉塞之間存在不少重要差異。
  • 遠東心腦血管醫院卒中中心「滿月」一鍵式啟動腦梗救治百餘人受益
    李愛先院長說,導致卒中的危險因素可分為三類:第一是疾病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等;第二是行為因素,包括飲食、吸菸、喝酒、運動等;第三是環境因素,即空氣汙染。但無論在哪個國家或城市,高血壓都是促發卒中的「元兇」和首要危險因素。一部分病人在腦卒中發作前常有血壓升高、波動,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先兆,發現後要儘早採取措施加以控制。
  •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 請記牢「1-2-0」口訣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 請記牢「1-2-0」口訣發布時間:2018-03-06 17:31:50 Tue  來源:杭州網    杭州網訊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威脅我國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藥物溶栓同時馬上行取栓治療,60分鐘內完成手術,術後患者肢體功能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