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妹妹自從上了幼兒園之後,開始變得有禮貌多了,對於momo也會開始稱呼為「姐姐」。看著姐妹倆其樂融融,老母親頗為得意啊!
偶爾有天,我隨口對正在過家家的姐妹倆說了句「你們再不去洗澡,我就不和你們睡覺啦!」我發現姐姐立刻丟下妹妹轉去洗澡,麵條妹妹卻走到我面前,大聲的和我說:「我不要去洗澡,我還想要再玩一會兒呢!」
同樣的話語,姐妹倆表現卻不同,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和同事聊得話題。
同事女兒東東中班,常常去好朋友貝貝家玩,分開一段時間又非常想去玩,回來一肚子氣,問她為什麼生氣,同事女兒說,貝貝總是喜歡說:「哼!不和你玩了!」、 「你不*****,我就不和你玩了!」、 「你不聽我的,就不是我好朋友了!」
聽到這種語言,東東就不知道要怎麼辦,明明喜歡艾莎的貼紙,因為貝貝說如果不和我換,我以後就不讓你來我家了。這樣的話之後就把艾莎的貼紙送給貝貝,自己選了安娜的貼紙……
同事很心煩,直接告訴東東:「不跟我們玩就算了,你以後也不要去她們家了。」 這當然沒有幫助東東解決問題,反而讓東東哭起來,甚至去貝貝家也是偷偷地去。
我們直接告訴孩子,不要去,沒關係,算不了什麼,不理她好了……深究下去,這屬於逃避問題,而不是解決。在孩子眼裡,自己還是被否定、被不喜歡的一個。
孩子在兩歲到五歲的這個期間,會進入到一個人際敏感期。這個時候,他們會特別的渴望和別人玩。如果這個時候,如果找不到玩伴,他們就會覺得特別的失落,內心也會變得很敏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比如:如果別人不和他玩的話,孩子心理會在思考,哎呀,這是不是我的問題呢?為什麼他們都可以玩的很好呢?
育兒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指出,孩子的人際交往敏感期,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孩子通過食物分享和小夥伴建立連接。孩子們希望藉助零食吸引同伴注意和認同,然後一起開心玩耍。
★第二階段:孩子發現食物是會消失的,沒有了食物,小夥伴可能就會走開,不和自己玩了。所以孩子會開始嘗試用不會消失的玩具來建立和維繫友誼。
★第三階段:孩子在互換玩具、分享玩具的友誼實踐中,在4、5歲時會最終領悟,玩具也是不能維繫友誼的。然後他們開始慢慢認識到,真正的友誼,是靠著共同的興趣愛好、靠著情感的共鳴和理解來建立的。
★第四階段:到了5、6歲時,孩子在與夥伴的相處中開始會逐漸明白交友的規則,開始懂得人與人的相處是有界限的。遵守一定的規則,彼此間的衝突才會更少,友誼才會更鞏固。
在人際交往敏感期,孩子會迷茫,會受挫,會不斷嘗試。同時,他們也會思考和領悟,什麼才是真正的友誼。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處理這種問題,開始找自己身上的問題,會對自己有一種懷疑,就很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
所以,當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是,我們可以這樣做:
1、網上普遍流行一句話,當有孩子對你的孩子說:「你要是xxxx,我就不和你玩了。」的時候,請孩子對她說:「你不要想控制我」。這句話一出口對方孩子應該會很懵,這個時候鼓勵自己的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
2、我閨蜜是這樣對孩子說的:「你可以告訴她,你不能這樣做,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讓好朋友為難的。」你看,我把你當朋友,你卻想著用朋友的友情來控制我,讓我為難。
3、我也聽過有個孩子直接說,「你確定不和我玩了嗎?那我也不會讓你玩了,我確實很喜歡這個,沒辦法給你,我現在去找xx他們玩了!」我以為到這就結束了,發現高情商的寶寶果然不一樣,她還加了句「等一下你還想要和我玩的時候可以來找我哦!」留下那個企圖控制別人的孩子在那目瞪口呆!
方法可能還有很多,孩子們遇到的場景也會有所不同,總體來說,我們都需要培養孩子自主,勇於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1、過多的大道理
對於孩子來說,過多的道理不僅沒有起到教育意義,反而會令他們感到厭煩,甚至會導致他們和家長&34;。在培養孩子時,父母應該點到為止,最重要的還是要孩子自己去感悟、體會。
2、不要過多幹涉孩子
說到底這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