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個性都不一樣,有自己的特點,但有些小孩真是「別人家的孩子」,特別善於處理矛盾和衝突。
上周末在廣場裡看到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姑娘,她想玩另外一個小孩手裡的玩具,一開始問對方:「能不能讓我玩一會兒?」
對方不同意。小姑娘繼續問:「咱兩交換玩一下吧,我有個一個吸鐵石。」對面小孩還是不同意。
我以為她倆的對話就到此結束了。沒想到小姑娘在旁邊站了一會兒,繼續問:「你為什麼不想交換呢,我的吸鐵石很好玩的。」
對面的小孩說:「你的玩具我沒玩過,不會玩。」
「我會的,我可以教你。現在我教你怎麼玩,然後你把你的玩具給我玩一會兒吧。」這下兩個孩子都高興了。
我全程旁觀了她倆交換玩具的過程,紅衣服小姑娘真得很讓人佩服,她的言行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也很好地照顧到了同伴的需求。
我原先以為這樣會交流的孩子應該是天生的(當然有些確實是),直到看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才明白「解決問題」是一項技能,孩子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它!
如果孩子們能獨立解決問題,那真是太棒了,無論是現在的生活、學習,還有未來走上社會,不光孩子自己受益,家長也會省心很多。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全書介紹了「我能解決問題」(I Can Problem Solve,簡稱ICPS)這種對話方法,通過教孩子如何思考,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認識到行為有因有果,認識到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認識到解決問題其實不止有一種辦法。
「我能解決問題」對話法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下面我簡要概括一下,分享給大家。
書裡首先介紹了六對字詞:「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父母通過不斷和孩子玩字詞遊戲,並且遊戲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孩子逐漸熟悉這些字詞的運用,進而學會使用它們。
一開始我不太理解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些字詞太簡單了,和孩子玩這些有什麼意義呢?後來我忽然明白,這些看似簡單的字詞其實並不簡單,因為利用這些字詞,孩子們能夠清晰地界定問題所在。但要做好這一步並不容易,知易行難,父母的引導很重要。
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這種障礙會一直延續到他們成年以後的生活,所以「我能解決問題」對話法的第二步,是幫助孩子學習理解自己的感受,並在解決日常問題時養成考慮他人感受的習慣。
作者建議可以在對話時加入感覺字詞,常涉及到的感覺字詞有:開心、傷心、生氣、驕傲和沮喪;運用提問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思考其他孩子的感受。
「我能解決問題」對話法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解決一個問題不止有一種辦法。對每天遇到的人際問題儘可能多地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能夠幫助孩子形成新的認知:「不止有一種辦法;我不一定非得要用我想到的第一種辦法,或者這麼快就放棄。」
善於思考的孩子不僅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決定自己該做什麼,還能評估一個主意好不好——因為孩子學會了考慮後果,這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特別有價值——孩子能用合理的、負責任的方式來處理日常衝突,就像開頭的那位紅衣服小姑娘。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提出的「我能解決問題」對話法是積極養育運動的繼續,相較於其他育兒書,它在關注父母養育技巧的同時,更關注孩子處理衝突,獨立解決問題的技巧。知易行難,父母要做好引導,真的也挺有挑戰的,那就一起努力吧。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歡閱讀與寫作,歡迎關注。
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