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一向在九點之前入睡的serena躺在床上久久睡不著,我起身把她抱在懷裡和她談心,感受到媽媽溫暖的她立刻哇哇大哭,「媽媽,我真的害怕幼兒園」。
「為什麼呢?跟媽媽說說可以嗎?」
沒想到孩子竟然因為一周前幼兒園老師的一句話一直銘記在心,後悔自己沒有拿出更多的經歷來感知孩子的心理。因此,特別抽出時間分享這篇文章給大家,希望家有剛步入幼兒園的孩子的家庭少走彎路,更好地讓孩子接受幼兒園,在這個新環境中可以每天過得充實開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初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在幼兒園經歷的事情真的需要我們每一個家長去悉心關注。對於小小的他們來說,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不管與老師的溝通還是與小朋友的交流與相處都是極大的挑戰。對於他們來說,好多的第一次需要他們大膽去面對。而這個「大膽」對小小的他們來說並不是說說這麼簡單。
首先跟大家分享serena因為什麼事情,竟然過去一周了還是銘記在心,一提起就哭呢?
Serena剛步入幼兒園的第三天,由於沒有及時小便,憋的太厲害,一去廁所還沒來得及脫褲子就尿了。看到孩子尿褲子了,老師給她換褲子時跟她交流了一下,交流的話不外乎「不能憋尿,想上廁所隨時告訴老師……」但是語氣一定不是溫柔的。
對於自尊心特別強的孩子來說,受到一個還不熟悉的老師的批評,甚至是呵斥,威脅……她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是無助。對於已經一年多都不會尿褲子的她來說,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犯錯了,知道自己不該尿褲子,但是他真的沒有想到尿褲子的後果會是如此的嚴重。
特別是聽到老師說「如果下次再尿褲子,你就……」
聽到這句話的她,會把小便這件事時刻放在心上,甚至坐立不安,一直無時無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在犯錯,否則後果真的很嚴重。可有時候,小小的他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也許越是小心越不小心犯錯。她明白自己承受不了這樣的後果,這就是為什麼好多孩子她寧願穿著溼褲子也不告訴老師尿褲子了的原因。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自己本身也從事教育行業,我真的能體會老師的不容易,那麼多的孩子需要照顧,需要安撫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們的分離焦慮等情緒,真的忙的不可開交。但是老師的一句話對於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事情。
剛剛建立規則意識的他們,做事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了老師而受到呵斥與威脅。尿褲子這件小事讓她開始害怕老師,他對老師有了一個新的認知,再也不是爸爸媽媽形容老師是那樣的溫柔,可以像爸爸媽媽那樣照顧自己。所以他產生了害怕的心理。
對於孩子產生的恐懼、害怕這樣的心理現象,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出現這種心理,不僅是本能反應,也受父母的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生活中我認為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孩子從幼兒園放學後,家長不要一直對幼兒園裡的事情問個不停。過度的關注會讓孩子過分的緊張,會增加她的心理負擔。
孩子放學後,看到家人來接,心裡頓時充滿了期盼與興奮。如果一見面你就一直問孩子這那,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可以回家後尋找一個機會,讓孩子主動與家長分享在幼兒園裡經歷的一切。不管是開心的或是不開心的事情,首先要迎合孩子的感受,然後再加以引導。
專家說:「幼童進入幼兒園後的性情改變,多源於新的環境和新的要求與他們原有的心理水平嚴重矛盾、衝突而造成。」
焦慮、害怕、恐懼是一種很容易傳染的情緒,家長的情緒反應有時候會直接影響孩子,如果家長不緊張,把一切看的輕鬆自然,孩子慢慢的會感受到原來沒有什麼大不了,是自己過於緊張了而已。
小時候的我們經常被大人嚇唬,比如:「再不聽話就把你賣了……」這樣的話總把我們嚇得不敢反抗。
而現在有的家長還會說:「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孩子比我們那時候認知廣了,有時候孩子不會相信,但是他心裡會很難過,會立刻反映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不愛我了之類的想法。」所以,一定不要嚇唬孩子。
在與家人朋友交談孩子的問題時,如果孩子在身邊,一定不要反覆強調或者重複這件事,否則就容易把孩子這一行為強化了。在這不知不覺的描述中,無意間就給孩子貼上了標籤。讓孩子原本害怕牴觸的事情更是不敢去戰勝它。
有時候大人在交談時,看似孩子在玩玩具或者看電視,實際上好多的事情他都聽到了耳朵裡,記到了心裡。特別是對於消極的事情,一定要有耐心的去引導孩子,只要家長與孩子統一戰線,給與他戰勝困難的力量,相信孩子才會在最短的時間去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幼兒園園長在家長會中說:「對於孩子初入幼兒園的性情改變,家長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切勿急躁煩惱,甚至採取過激行為制止,任何強烈的反應都是對孩子行為的強化,都不利於孩子早期行為的矯正。」
在幼兒園裡,老師也是會根據孩子們的情況,舉行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吸引孩子,轉移孩子「想家」,「想媽媽」等心理,慢慢的引導孩子對學校集體活動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孩子儘快融入其中,感受到幼兒園的溫暖與老師同學的關愛。
家長不應過度關注孩子的某些變化,更不宜在孩子面前向其他家長談論孩子的種種變化,這樣才能慢慢淡化、消退孩子的早期行為,更利於重塑孩子的性情。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保持情緒穩定,不要過分擔心緊張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幼兒專家研究發現,3~7歲的幼童由體格迅速發育轉入神經精神的迅速發育,理解和模仿能力比較強,語言會逐漸豐富,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強烈,遇事喜歡刨根問底。而這個階段,讓他們過集體生活,與各類型性格的小朋友相處,對孩子的智力、性格、獨立自主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等的培養將起到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
我是,你家孩子初入幼兒園時遇到了哪些問題呢?歡迎互動交流心得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