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小朋友不想去幼兒園,是因為害怕老師。在我們很多大人眼裡,孩子天生就害怕老師。
我是不贊同這種說法的。我家孩子是不害怕老師的。
到底孩子該不該怕老師?為什麼孩子會害怕老師,和我們大人的養育方式有什麼關係?怎樣做,能緩解甚至改變孩子怕老師的問題?如果對這些問題感興趣,繼續往下看。
為什麼孩子會害怕老師?多半和家長有關係。
1、在孩子還沒有進入幼兒園之前,有不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會以不恰當的方式提前提及老師這個身份。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會告訴孩子:上了幼兒園不好好吃飯,老師會說你的,會罵你的……
諸如此類的方式方法。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致使很多小朋友在還沒有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就對「老師」這個身份產生了厭惡、怕的情緒情感體驗。
2、過於溺愛的養育方式。
很多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需求被無限滿足,同時規則感很差。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因為孩子吃飯、洗手、自理能力相關等方面,得到老師較多提醒。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就算老師態度很好,但比別人差很多,總歸小朋友內心的害羞等情緒會讓孩子自卑,同時也害怕被老師「說」。
再比如,幼兒園中,老師通常是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孩子。當孩子之間發生了矛盾摩擦等,老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會刻意偏袒,也會讓被溺愛的孩子產生無安全以及恐懼感。
同時,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一方面削弱了孩子的社會能力,離開父母后很難快速適應集體生活,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很難同其他人,比如老師、同學,建立親密的信任依賴關係。也是孩子會怕老師的一方面原因。
3、專制型的父母或者養育方式。
專制型養育方式的孩子,通常在家中或者任何其他地方,都很難得到完全的放鬆。他們的需求、想法等,常常被養育人糾正、壓制,總有一個人會澆滅他們內心的熱情和自我發展的動力。他們會認為,世界上的大人,就是用來管教孩子的。
而如果孩子本身有想法、操控欲望也強烈,那麼,她不會輕易被大人的這種壓迫而變得溫順、平靜。當他們離開養育者後,內心還是會渴望自由,同時也害怕稍不注意,就會得到老師的批評,哪怕只是指導。
4、孩子在學校因為某個方面做得不夠好,老師會多次提醒。
比如,有的孩子吃飯習慣不好,老師也會提醒小朋友。也有可能提醒得有些嚴肅,或者有時候老師也會因為自己的情緒,無心地帶入一些情緒。
家長怎麼做,可以讓孩子不再害怕老師,開心入園?
1、入園前,正確和孩子講述老師這個身份的職責。
我是這麼和我的孩子說的:
在幼兒園,老師負責照顧你們(比如吃飯、睡覺、洗手等),組織小朋友一起活動,比如陪你們一起唱歌跳舞,帶你們在操場上玩遊樂項目等。如果你有需要老師協助的時候,可以請老師幫忙。遇到不舒服的時候,也可以向老師表達。通常,老師會告訴你怎麼做。
但老師也很忙,照顧很多孩子,如果每一個孩子遇到事情都去找老師,老師不一定會立馬就能幫助你,所以,在家裡,你如果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好。萬一老師沒能及時幫忙,你可以自己做,同時也要理解一下老師。也可以多次和老師表達。這是老師應該做的。
當然,老師也是普通的人,她也會有生氣的時候。如果老師很嚴肅地和你說話,請你好好配合。如果老師的態度讓你感覺不舒服,回來一定和爸爸媽媽說,我們會根據情況,和老師溝通。
老師如果發脾氣了,也不要害怕,媽媽也會有發脾氣的時候。如果你能在需要配合的時候配合老師,老師是不會對你怎樣的。
——在和孩子聊幼兒園生活的時候,慢慢將這些信息輸入給孩子,以孩子可以聽懂的、接受的方式。
2、強化孩子的規則概念。
在平時玩耍中,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有本書叫《規則的背後是自由》。
當孩子懂得了玩耍規則、社會基本的規則後,進入幼兒園,基本就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不會去爭搶其他孩子的玩具、或者擾亂課堂紀律,避免被老師點名或者個別教育。
3、不要和孩子說:要聽老師的話。
通常,不說這句話,孩子會跟隨自己的想法,也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模仿,知道怎樣去進行幼兒園生活。往往大人一說「要聽……話」,孩子的內心就已經感受到了壓迫,也會產生害怕老師的情緒。
我用的是「配合老師」。在集體活動或者遊戲的時候,我們需要配合老師一起去完成一個事情。如果每個小朋友都不配合,老師的工作就無法進行。
4、父母足夠的愛和高質量的陪伴,多鼓勵孩子。
父母足夠的愛和高質量的陪伴,可以培養出一個安全感較好的孩子。孩子的安全感較好,能更快更好適應其他任何環境。
即便一開始可能會有哭鬧,但這類孩子往往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狀態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還是可以自己玩耍和應對一些情況。
也會在內心上,嘗試去了解和觀察自己的老師,然後選擇信任依賴老師。
同時,當知道孩子在學校做得不好的時候,多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只要我們努力,老師看到我們的成長會肯定和表揚我們的。緩和孩子的緊張和恐懼。
5、父母有方式有技巧的主動關懷,建立孩子和老師互動的機會。
當發現孩子害怕老師後,大人要主動疏通,並且創造孩子和老師互動的機會。
比如,知道孩子今天可能因為吃飯問題得到了批評,或者是被老師說,應該在了解情況後,理解自己的孩子,並安慰和鼓勵。
同時,可以向老師了解情況,創建老師和孩子互動的機會。比如接送孩子的時候,或者晚上合適的時間,給老師發個語音,讓老師說一些安慰鼓勵孩子的話,或者讓孩子先和老師說「老師,我以後會學著……/會好好……」。
通常,幼兒園的老師非常懂得如何緩解孩子的這種心理,不會打壓孩子,會告訴孩子沒關係,只要我們認真學,努力去嘗試,會慢慢成長的。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
小孩子通常知道了大人/老師的態度後,內心也就釋放了。
就好比,當孩子犯錯後,如果我們大人不主動說沒關係,孩子首先會表現出害怕和恐懼,一旦大人表達自己的態度後,孩子瞬間就開朗了。
同時,節假日,請孩子發一些語音給老師。小孩子在聽到老師的語音回復後,通常都會很驕傲。
同時,引導孩子禮貌地和老師早上問好,下午放學說再見。
即想辦法通過一些小互動,拉近孩子和老師的距離。
6、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引導孩子主動表達和溝通。
人與人交往初期,表達很重要。如果在幼兒園中,孩子能夠適度和老師主動溝通,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在無形中拉近和老師的距離。
在家裡,可以和孩子做一些遊戲,甚至是幼兒園生活的扮演,引導孩子對日常生活的主動表達。
7、遇到問題後,不要隨意評價老師的行為。
如果感受到孩子很委屈後,應該先和老師了解一下情況。知道具體的狀況後,安慰疏通孩子,然後和孩子說明,老師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本意不是為了批評孩子,而是希望孩子怎樣做。
請勿在孩子面前說老師兇,老師的態度不行這一類的言語。這會加劇孩子的恐懼心理,也會讓孩子討厭自己的老師。
任何時候,我們應該就事論事。讓孩子學會處理事情,而不是過度在意人的行為。
8、在家也要持續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
教孩子生活習慣,培養自主能力,家園需共育,不能只依靠學校的力量。如果大人在家裡也以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引導孩子,孩子的習慣不可能不好。也會避免因為習慣等問題受到老師的提醒或點名。
我的孩子是7月份生,小月齡的孩子。從入園第一天,就沒有害怕過老師,或者說因為害怕老師而不去幼兒園。也能經受住老師必要的點評和指導。同時,在家,她也不會說害怕某個人,甚至是爸爸媽媽。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害怕的想法是好的。但也需要幫助孩子客觀和樂觀地去看待事物,包括人,然後除去不必要的、影響孩子發展的恐懼心理。讓孩子快樂地、沒有負擔地去探索、去成長!
(封面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個人微信號:summershangjp。歡迎育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