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Danney剛上幼兒園的第三天開始,哭著不願意去幼兒園,問她原因,回答:害怕老師。晚上睡前還會突然大哭,嘴裡說著:我不想去幼兒園,我害怕老師。
看多了幼兒園老師虐童事件的我,瞬間產生了很多的聯想:
老師是不是衝Danney發脾氣,大吼了;
是不是Danney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老師沒問清楚原因,就批評Danney來著;
是不是上課亂跑,被老師「狠狠地」拉回座位去;
。。。。。。
記得那一晚,Danney大哭以後,很快就睡著了。可是,老母親卻失眠了。
第二天,一大早送去幼兒園後。和Danney同班同學的媽媽們聊了聊,她們家娃不想去去幼兒園的大多數原因都是害怕幼兒園的小朋友(可能是小朋友之間總是因為玩具等產生摩擦)。可是,為啥Danney會說怕老師呢?難道真的是老師對Danney「格外嚴厲」麼?
老母親坐不住了,開始了找朋友,找認識的老師,找有經驗的寶媽詢問:
我一直沒怎麼管Danney,比較尊重她,不太去限制她。會不會是因為家裡的空間很自由,到了幼兒園被「管束」不習慣,經常會被老師點名,會被老師「管教」呢?
得到的回覆大致的意思都是:這很正常!
總結一下「過來人」給的建議:
Danney並不怕小朋友,這是因為我經常帶她到很多地方玩,接觸的小朋友很多,說明Danney在同齡的孩子之間相處,問題不大;
Danney怕老師,可能是把老師這個大人,和媽媽這個大人進行類比。我平時在家不會怎麼限制她,要求她,老師應該也是和媽媽一樣。可是老師為了集體,以及班裡的所有小朋友都要一視同仁,所以,現實是,老師不可能像在家裡,我和她相處的模式那樣對待她。這種落差,對於一開始融入幼兒園生活的Danney來說,有些「理想和現實」衝突的失落感;
老師難免發脾氣,吼兩句,這些也是正常的。想想我們平時自己就帶一個娃,都會難免情緒崩潰。而老師一整天,要面對的是一屋子來自不同家庭不同習慣的娃。有時候,孩子不聽話,發脾氣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想讓Danney不再「怕」老師,那就要教會她換位思考,理解老師的處境,知道怎麼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和老師溝通並且相處。
看到背後的原因,試著理解老師
舉個例子,說說我在面對孩子說怕老師時的溝通思路:
有一次放學回家,Danney隨口說了一句:老師說,哭也沒有用。
我並沒有著急打斷她,而是給她時間,讓她繼續表達(原話):
中午睡覺的時候,老師哄著我,可是我很想媽媽,我就哭了,老師說哭是沒有用的。。。
我並沒有去想像當時的場景;也沒有去想像老師是以溫柔的語氣還是兇巴巴的語氣說的這句話;我更沒有繼續去追問女兒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因為我知道,我再問下去,她反而會不想說什麼。
我只是更加關注,女兒午睡的時候想媽媽了。然後,我心疼地抱緊她說:你想媽媽了是嗎?那你也抱緊媽媽吧。
我們互相抱了一會,感覺她沒什麼情緒的時候,我告訴她:
中午的時候,班裡有其他的小朋友在睡午覺,老師可能是擔心Danney的哭聲吵醒了他們。再加上老師要哄那麼多的小朋友睡午覺,她們很累很累。大人在很累的時候,聽見小孩子的哭聲,有時候控制不住,是會發脾氣的,媽媽有時候太累了,也會這樣。
下一次,Danney可以帶上媽媽送給你的小娃娃,午睡的時候抱著它,把它想像成媽媽,可能就不會那麼傷心了。或者,Danney也可以把老師當做「老師媽媽」,在幼兒午睡的時候,由「老師媽媽」陪在身邊,也很不錯哦!
這段對話中,我先肯定了女兒「想媽媽」的情緒,然後告訴她老師會那樣表現的原因,引導她換位思考。知道了老師行為背後的原因,或許就能理解和親近老師了。最後,再告訴她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時,解決方法是什麼。
今天早上起床,我原本想給Danney換上那件之前為了緩解她的入園焦慮,而讓我親上了很多「魔法親親」的裙子。她大聲地告訴我:媽媽,我在幼兒園很勇敢,不再需要你的魔法親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