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記憶中,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大哭大鬧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場景,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那我們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樣,有的孩子哪怕是第1天上幼兒園也不會哭鬧,而一位幼兒園老師在根據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了,什麼樣的孩子上幼兒園之後不會大哭大鬧,這些孩子主要來自於4種家庭。
4種家庭的孩子上幼兒園之後不會哭
一、經常出去玩
孩子上幼兒園之,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脫離了原來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陌生的校園中內心會有極大的恐慌和不適,在兒童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分離焦慮」,在分離焦慮的作用下,孩子自然就會開始哭鬧。
這種分離焦慮本質上是無法避免的,只能想辦法減輕或者提前適應,而一個家庭如果能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不管是旅遊也好,還是去別人家串門,或者是公園等與家庭環境不同的場所,只要讓孩子熟悉了經常去自己不認識的地方,那麼孩子自然就不會因為去幼兒園換了環境而感到害怕恐慌了。
二、父母不吵架
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不止來自於環境的改變,同時也來自於爸爸媽媽可能要與自己分離的擔憂。這種擔憂其實是孩子在本身缺乏獨立能力的情況下的一種生理反應,一個孩子唯一的依靠就是父母,一旦離開了父母就會顯得弱小而毫無自我保護能力,十分害怕父母會不會就此離開自己。
但如果父母在家中能夠時常地對孩子表達愛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被愛的,那麼孩子的內心就不會對與家長分離感到恐懼,因為他們相信父母一定會在晚上的時候如他們所說的那樣來接自己,因此在入園時,自然就不會出現抱著媽媽的大腿說「媽媽我不要離開你了」。
三、興趣愛好廣泛
孩子發生哭鬧的場合也並不一定只是在幼兒園門口,進入幼兒園之後再發生哭鬧也是非常常見的事,尤其是在剛進入幼兒園的前幾天,簡直可以說是讓老師們頭大。其實這種原因往往是孩子們剛剛離開家庭,還沒有和小夥伴們建立好良好的友誼,有的時候會感到孤立,有的時候相處有矛盾所導致的。
而如果孩子能夠有良好的交際能力,那麼就不會因此而感到害怕了,如果一個家庭能夠讓孩子有較為廣泛的興趣愛好,那麼孩子就可以憑藉著這些興趣愛好與大多數的小朋友有共同話題,因此快速破冰,大家的關係好了,孩子自然就不會哭鬧了。
當然如果家長沒有時間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愛好,也可以有意識地教育孩子提高社會能力,讓孩子擁有更好地與人相接觸和交流的技巧,幫孩子更好地與小朋友們交流,不再因為交不到朋友或者是與人發生矛盾而哭鬧,在這裡我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我在這裡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
這套書全套共計6冊,分別對孩子需要培養的6種社會交往能力做了分門別類的介紹。其中《親社會行為》一冊中就著重向孩子們介紹了正常健康的社會關係是怎樣的,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到良好的人際關係該如何建立,又該如何與他人相處。
書的形式也十分值得稱道,以圖文相合的方式,讓家長既可以當育兒經看,知道教育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需要培養什麼;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讓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四、做好入園準備
而如果一個家庭能夠提前做好入園準備,也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在上學之後不哭不鬧。這種入園準備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應該是孩子心理上的準備,也應該是能力行為習慣上的準備,比如讓孩子學會如何進行基礎的自理,畢竟幼兒園的老師們一個人要面對所有的孩子,不可能每一個都照顧得過來。
同時一些比較注意孩子的安全的家庭,也會趁機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防止孩子在幼兒園中因為自身的行為冒失,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導致自身受到傷害等等。這套《幸運的米拉》系列安全教育繪本,這套繪本共分為5篇,內容以安全問題出現的類型場所作劃分,分別對應孩子可能出現的戶外、意外、居家、行為、心理安全問題,每篇10冊,將本類型下孩子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以小動物米拉的故事展現給孩子。
比如這套《戶外篇》,就以米拉的故事向孩子展示了在戶外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通過具體故事的形式讓孩子對於安全教育記憶深刻,從而養成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