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是不能溺愛孩子。愛子如殺子是幾千年古人經驗傳下來的,不是一句空頭話,要正確的愛,孩子才會有自己的天地和觀點。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強加給孩子,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滿足。
父母應該做的是對孩子既嚴格,又要給他們寬鬆的一片天地,正確引導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堅強的面對生活。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大體有這樣幾種:特殊待遇、讓孩子充滿優越感、不會關心別人...
過分注意,由於父母的過分注意,孩子經常無所適從,不但他的主動性會受到影響,而且將會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包辦代替,家裡大小事都包辦代替,即便孩子可以做的事情,父母也都要全權代替;小病大驚,孩子有點點小病小痛,父母就會失去鎮靜,大驚小怪。
王媽媽的女兒長得特別漂亮,所以從小對女兒就百般呵護。有一次媽媽在上班時突然想起孩子早上打了幾個噴嚏,她不禁問自己:她會不會發熱,或者是生別的毛病?
她越想越擔心,於是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請假後急急忙忙趕到幼兒園裡。結果,她看到孩子正在那裡活蹦亂跳地玩呢!
長大後,只要孩子一出門,爸爸媽媽便會十分小心,假如能陪伴肯定不會讓她單獨出門,就擔心她會遇到危險、被人欺負,或是被其他孩子給帶壞了。
但爸爸媽媽的付出,孩子並不領情。
而溺愛會讓父母經常保持脆弱的神經,而這樣的「脆弱」會連累孩子。
父母經常性的擔憂會感染孩子,讓孩子也變得膽小怕事。
而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面面俱到,特別是對母親過分依賴,並慢慢形成懦弱、膽怯和憂鬱的性格。
不但使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差,而且難以很好地與周圍人相處。
甚至孩子就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孩子往往比較軟弱,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甚至,有的孩子提出的要求在得不到父母的響應時就會採取極端的方法,而父母以前從來沒有拒絕過,孩子潛意識裡根本就沒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這樣的想法。
小貼士
01
對孩子不宜過分保護
實際上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膽小,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過分的保護,結果導致孩子膽子越來越小。
父母少一些擔憂,多一些鼓勵,在孩子摔倒之後也不要大驚小怪,這樣,孩子也不會變得懦弱膽怯了。
02
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許多家庭裡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家裡的事物安排幾乎都是圍繞孩子。
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會覺得自己才是家裡的中心,會更加肆無忌憚。
03
對孩子不要搞特殊對待
在家裡,每位成員都是平等的。
假如什麼時候都給孩子特殊待遇,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特殊地位,習慣於高高在上,缺乏同情心,不關心他人。
04
儘量把孩子接到身邊來
隔代的撫養,往往會造成許多溺愛成分,而通常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比那些從小由父母帶大的孩子更加嬌生慣養。
所以,在孩子記事以前,儘可能地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
05
對孩子不能全權包辦
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於是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會代替孩子去做。
結果導致孩子到了三四歲還需要餵飯、穿衣,五六歲了還不會做簡單的家務。
這樣孩子不但不會變得勤勞,同時也缺少同情心和上進心。
06
別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更不用有求必應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需要認真考慮,不能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
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這樣做必然會養成孩子不珍惜物品、喜歡物質、浪費金錢等不良性格。
07
別總是偏護自己的孩子
父母總是偏向、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做得對。
而在許多家庭裡,一旦孩子受到父母的懲罰,爺爺奶奶總是出來替孩子說話。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將家裡對自己管教較鬆散的人當做「保護神」。
這樣的結果不但會讓孩子性格扭曲,甚至會影響到家庭的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