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信 優 秀 如 你
已 經星標我 們
發現生活之美
喚醒古典詩心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與你共享美好詩意生活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擁有以血緣宗法為紐帶的氏族特徵,其最明顯的原始特徵就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衍生了「天人合一」的帝皇身份。「奉天承運皇帝」雖是世俗中的極權者,但仍然要遵循上天的旨意,稱自己為「天子」。
天上的神祗,大多是中國古代賢人所化。一重又一重的先祖在上,構成了中國精神世界的穩固天穹。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戎與祀。一系列為祭奠先祖而設的節日,是保證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儀式寄託,中元節就是其中思念最甚者。讀懂了中元節,就可以對中國宗族文化有所了解。
中元日贈張尊師
【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閒。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節,正是中華宗族文化顯於外的表徵之一。傳統中國人對於祖先的感情,樸素、哀傷又帶有節制。先祖無疑是傳統中國人心中的聖殿,是靈魂歸處。
「有臉去見地下的祖宗」——這是中國人畢其一生對自我的最高評價。因此,中元節時,興旺的家族四時祭奠、香火不絕;衰敗的家族,家業傾頹、香火斷絕。
祭祀,是保持自身與祖先溝通的儀式,更多則是對於自身能否堅持家族傳承的一種拷問。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
【唐】殷堯藩
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淨,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
中國人講究光耀門楣。一人一生最大的出息,莫過於將家族的傳承發揚光大。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文人最瑰麗的幻想。一朝登頂,莫過於再有紅袖添香,將家族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此時此刻,也不忘告慰先祖。
《中元作》
【唐】李商隱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國人同樣在乎葉落歸根,年輕宦遊四方,老邁時總要回歸故裡,向皇帝祈一把骸骨。垂垂老矣立在祖宗牌位前,回顧自己生平,家事國事天下事,是否生前身後皆算的清楚,無愧於家族之名。
想想那時,百年過往歸作一聲興嘆、一番快慰、一句無愧,又該有多少追思之念、塵世之想、家園情懷激蕩在胸懷啊!
家國之愛,絕非無源之水。不愛血緣之親,哪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他之心。沒有家族之小愛,哪有「家國情懷」的民族之大愛?
而每一次中元祭奠背後,都凝聚著世世代代中國人積澱千年的情感。這種情感天長日久,延展為中華民族精神領域的標誌性符號,書寫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
那麼,中元節究竟有什麼習俗與氣象?其代表的文化符號又是什麼?
西湖放燈
【宋】張雨
共泛蘭州燈火鬧,不知風露溼青冥。
如今池底休鋪錦,此夕槎頭直掛星。
爛若金蓮今夜炬,空於雲母隔秋屏。
卻憐牛諸清狂甚,若欲燃犀走百靈。
照冥荷花燈是一種底座為紙、木為蓮瓣的河燈,中元節放其在江河湖海中,任其飄流浮泛。放河燈的目的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孤魂野鬼。中元節放燈的習俗起於何時已無記載可循,觀此詩應是在宋代就已經形成了。
中元
【宋】徐集孫
今朝逢令節,依舊客殊鄉。
禪衲同分席,清齋若過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帶山香。
忽憶三秋菊,誰鋤小逕荒。
節日來臨,不能回鄉團圓。只能獨在異鄉為異客。從這首詩中透露出一點世情,原來宋人觀念中的中元節並沒有那麼恐怖,不僅僅是鬼節,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詩人在禪院中煮茶燒菜,倒也安閒,悠然想到秋天來臨,菊花怒放時節,誰人帶鋤行走小徑上呢?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範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裡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空星鬥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青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裡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
老夫聊發少年狂,世人都說中秋賞月,中秋月最圓,但七月十五不也是月圓嗎?沒錯!只要是圓月便可,照常賞月。梧桐無聲,銀光普照。老天似乎也學會像碧海一樣生產明珠了,吐出一顆來就讓群星黯淡無光。再往樓下一看,整個人世間都在月光的籠罩之中。天熱無處可避,既然今天晚上老天如此眷顧,這麼涼快,我們就盡情地歡樂吧,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
中元節有感
【清】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這首詩寫的是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情景:到處做道場以普渡、安頓那些孤獨的鬼魂,各家的門上貼紅箋大書「慶贊中元」,並為已經逝去的先人設下酒肉祭品。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清】龐塏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古都長安,農曆七月半,中元節。初秋方至,日間或許仍然些許炎熱,但夜間則會迎來久違的清涼。此時明月朗朗,清風徐徐,人們紛紛從室內走進月皎風清的清涼世界,兒童也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燃放河燈,觀賞美景。
編輯丨花童
點擊悅讀
美文丨詩歌丨音樂丨讀書會
好物丨沙龍丨話劇丨公益課
聽箏讀詩出品丨轉載請註明
部分圖文材料來自網絡公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