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中元詩詞小考

2020-12-23 騰訊網

相 信 優 秀 如 你

已 經星標我 們

發現生活之美

喚醒古典詩心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與你共享美好詩意生活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擁有以血緣宗法為紐帶的氏族特徵,其最明顯的原始特徵就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衍生了「天人合一」的帝皇身份。「奉天承運皇帝」雖是世俗中的極權者,但仍然要遵循上天的旨意,稱自己為「天子」。

天上的神祗,大多是中國古代賢人所化。一重又一重的先祖在上,構成了中國精神世界的穩固天穹。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戎與祀。一系列為祭奠先祖而設的節日,是保證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儀式寄託,中元節就是其中思念最甚者。讀懂了中元節,就可以對中國宗族文化有所了解。

中元日贈張尊師

【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閒。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節,正是中華宗族文化顯於外的表徵之一。傳統中國人對於祖先的感情,樸素、哀傷又帶有節制。先祖無疑是傳統中國人心中的聖殿,是靈魂歸處。

「有臉去見地下的祖宗」——這是中國人畢其一生對自我的最高評價。因此,中元節時,興旺的家族四時祭奠、香火不絕;衰敗的家族,家業傾頹、香火斷絕。

祭祀,是保持自身與祖先溝通的儀式,更多則是對於自身能否堅持家族傳承的一種拷問。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

【唐】殷堯藩

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淨,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

中國人講究光耀門楣。一人一生最大的出息,莫過於將家族的傳承發揚光大。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文人最瑰麗的幻想。一朝登頂,莫過於再有紅袖添香,將家族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此時此刻,也不忘告慰先祖。

《中元作》

【唐】李商隱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國人同樣在乎葉落歸根,年輕宦遊四方,老邁時總要回歸故裡,向皇帝祈一把骸骨。垂垂老矣立在祖宗牌位前,回顧自己生平,家事國事天下事,是否生前身後皆算的清楚,無愧於家族之名。

想想那時,百年過往歸作一聲興嘆、一番快慰、一句無愧,又該有多少追思之念、塵世之想、家園情懷激蕩在胸懷啊!

家國之愛,絕非無源之水。不愛血緣之親,哪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他之心。沒有家族之小愛,哪有「家國情懷」的民族之大愛?

而每一次中元祭奠背後,都凝聚著世世代代中國人積澱千年的情感。這種情感天長日久,延展為中華民族精神領域的標誌性符號,書寫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

那麼,中元節究竟有什麼習俗與氣象?其代表的文化符號又是什麼?

西湖放燈

【宋】張雨

共泛蘭州燈火鬧,不知風露溼青冥。

如今池底休鋪錦,此夕槎頭直掛星。

爛若金蓮今夜炬,空於雲母隔秋屏。

卻憐牛諸清狂甚,若欲燃犀走百靈。

照冥荷花燈是一種底座為紙、木為蓮瓣的河燈,中元節放其在江河湖海中,任其飄流浮泛。放河燈的目的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孤魂野鬼。中元節放燈的習俗起於何時已無記載可循,觀此詩應是在宋代就已經形成了。

中元

【宋】徐集孫

今朝逢令節,依舊客殊鄉。

禪衲同分席,清齋若過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帶山香。

忽憶三秋菊,誰鋤小逕荒。

節日來臨,不能回鄉團圓。只能獨在異鄉為異客。從這首詩中透露出一點世情,原來宋人觀念中的中元節並沒有那麼恐怖,不僅僅是鬼節,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詩人在禪院中煮茶燒菜,倒也安閒,悠然想到秋天來臨,菊花怒放時節,誰人帶鋤行走小徑上呢?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範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裡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空星鬥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青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裡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

老夫聊發少年狂,世人都說中秋賞月,中秋月最圓,但七月十五不也是月圓嗎?沒錯!只要是圓月便可,照常賞月。梧桐無聲,銀光普照。老天似乎也學會像碧海一樣生產明珠了,吐出一顆來就讓群星黯淡無光。再往樓下一看,整個人世間都在月光的籠罩之中。天熱無處可避,既然今天晚上老天如此眷顧,這麼涼快,我們就盡情地歡樂吧,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

中元節有感

【清】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這首詩寫的是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情景:到處做道場以普渡、安頓那些孤獨的鬼魂,各家的門上貼紅箋大書「慶贊中元」,並為已經逝去的先人設下酒肉祭品。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清】龐塏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古都長安,農曆七月半,中元節。初秋方至,日間或許仍然些許炎熱,但夜間則會迎來久違的清涼。此時明月朗朗,清風徐徐,人們紛紛從室內走進月皎風清的清涼世界,兒童也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燃放河燈,觀賞美景。

編輯丨花童

點擊悅讀

美文丨詩歌丨音樂丨讀書會

好物丨沙龍丨話劇丨公益課

聽箏讀詩出品丨轉載請註明

部分圖文材料來自網絡公開資料

相關焦點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中元節的由來「中元」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中元」二字在唐朝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一直相沿迄今。
  • 30首中元節詩詞:中元不眠夜,詩詞寄哀思
    幾千年來,文人們寫作了大量描寫中元節的經典詩詞,使得這一天充滿了文化意味。在中元詩詞中,祭祀、朝拜是主要的內容。許多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 【詩詞鑑賞】紙錢灰起祭中元—走進古詩詞裡的中元節!
    幾千年來,文人們寫作了大量描寫中元節的經典詩詞,使得這一天充滿了文化意味。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鬟光動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輕衣雜綺羅。
  • 「詩詞鑑賞」紙錢灰起祭中元—走進古詩詞裡的中元節!
    幾千年來,文人們寫作了大量描寫中元節的經典詩詞,使得這一天充滿了文化意味。中元夜唐-李郢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輕衣雜綺羅。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中元日午宋-楊萬裡雨餘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陰不肯移。
  • 「詩詞鑑賞」10首中元節詩詞,中元不眠夜,詩詞寄哀思!
    枕上有魂招不得,秋風腸斷語兒亭。盂蘭會清-鄭用錫中元肆赦事荒唐,點鬼如何歲歲忙。此際魂銷灞岸,歸期早、尚隔霜天。傷心處,一聲梧葉,和露墜窗前。水調歌頭-中元夜偕子彰踏清-楊葆光明月客中好,雲氣洗長天。金縷曲-中元聞梵清-熊璉梵閣流離敞,繞經筵、萬盞紅燈,蓮花夜放。指點浮生都是幻,幾處靈幡飄蕩。羅蔬果、馨香供養。
  • 中元普渡的意義及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的由來源自於道教,道教有所謂的「三元三官」、三元節。也就是說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中元二品清虛大帝會來到人世間,考核眾生的功過,道士會準備素饌祭祖,並且日夜誦經,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所有孤魂野鬼。
  • 歲至中元祭祖先,皓輪寄淚化冥錢:祖先是神還是鬼?
    祖先既可以被尊為神,也可以被稱為鬼,神與鬼之間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祖先與子孫之間具有永恆不變的血緣關係和利害攸關的依存關係。正是為了表達子孫的感恩與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歲至中元祭祖先,皓輪寄淚化冥錢。」
  • 詩詞丨中元至:思念寄明月,願惜眼前人
    作者:破曉夢然來源: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回復『 早安 』,迎來一天好心情—◆◆ ◆一曲相思半陽 - 一曲相思中秋是人間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中元屬於黃泉,另一度空間。——餘秋雨《中元夜》今夕中元至,正是哀思故人時。
  • 大連育文中學傳統文化教育系列——最經典的中元詩詞,寫盡思念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抒寫中元的詩詞,今日分享其中八篇,謹以詩詞緬懷逝去的人。用最經典的中元詩詞,寫盡思念!《眼兒媚·中元夜有感》清代:納蘭性德 手寫香臺金字經,惟願結來生。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鑑微誠。
  • 中元佳節,邂逅最美的中元詩詞
    《中元》宋代:仇遠初秋當望夜,平楚帶斜曛。暑氣能昏月,砧聲不隔雲。華燈浮白水,老衲誦冥文。漫說中元節,儒書惜未聞。《中元燕百丈小樓詩》宋代:王逵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樓高閣與雲齊。中山酒熟中元節,歸去從他醉似泥。中元節前後,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