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17日,2020 創業邦100未來商業峰會暨2020創業邦年會在北京舉行,參會嘉賓們共同探討了在2020年疫情影響下的創業新風向。
在活動現場,到家集團首席公共事務官、著名主持人郎永淳做了主題為《轉型創業需要破壞式創新》的演講,犀利觀點如下:
這幾年的統計顯示,天鵝到家現已解決了43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當我們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跟社會最根本的連接,就無法吸納更多的用戶,以及更多的勞動者。在不確定的過程中,我們要尋找到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可以確定的東西,反脆弱式穿越不確定。
郎永淳在2020 創業邦100未來商業峰會現場演講
以下為演講內容,由創業邦整理:
郎永淳:感謝創業邦的邀請,也感謝南總的邀請。
宇學峰宇總讓我想起了《大戰略》這本書裡所描述的人分兩種:狐狸多知而刺蝟有一知,從戰略上看創業者同樣分兩類:一類創業者是多變的,比如我像「狐狸」,另外一類則像宇總一樣,一直執著的往前走,就像「刺蝟」,特別讓我佩服。
我是危機感特別強的人,我本科學的是中醫,又在廣播學院讀了第二學位,趕上了電視行業的黃金年代。1995年參與《午間30分》的錄製,二十年,我的青春的歲月都留在了那裡。2011年上了新聞聯播以後,我並不敢有優越感,反而危機感愈發凸顯。
為什麼?因為我們害怕被替代。記得當我聽到手機導航裡面出現了林志玲和郭德綱版的語音導航之後,我就去研究語音的合成技術發展到什麼地步了,通過語音的分析、合成,人耳基本上無法辨識一段語音中,究竟是真人還是AI在說話。當時我就認為,作為新聞主播,配音工作乃至播音總有一天會被AI機器人替代。
那時候我研究未來人生的走向,一方面考慮要到企業創業,另外還希望做點小小的風險投資,這可以促進我學習研究,同時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因此,這幾年我在語音交互、視頻識別、人工智慧、醫療大健康、環保監測、5G技術等諸多領域都做了早期的投資。
疫情最嚴重時期,我加入到家集團,今年前四個月,經歷了從未有過的危機,整體交易額不到去年同期的30%,全體員工一度都非常的焦慮。不過在疫情來臨之際,也有像康希諾生物、騰訊會議、ZOOM等企業,受益於疫情因素,通過不確定因素帶來了正面的推動效果。我所投資的以機器人教練為主營業務的人工智慧企業,今年也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同時,到家集團旗下快狗打車平臺,雖然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在疫情期間為社會做了很多貢獻,良好的價值觀支撐著業務儘快地恢復。
南總給了一個課題,希望我分享一下做了20年新聞主播後,在不斷的自我迭代下,有什麼樣的感悟。尤其是經歷了新聞傳播、創業以及投資的不同角色,感受到主播與創業之間有什麼樣的共同點。
這其中,第一個共同點就是好奇心。通過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發現痛點,發現市場機遇,發現未來的成長空間。做記者也罷,做主播也罷,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一個記者無法提出問題時,說明了敏銳度和社會感知力的下降。而做創業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無法發現用戶的痛點,以及市場機會的時候,創業也無從談起。
分享一個小的故事,前些天全國各地來的阿姨來到公司進行培訓,就在公司門口前十米的地方,一些平臺上原來的老阿姨向新來的阿姨們遞送小卡片,就把這些人吸引走了。為什麼?因為他們幫助新來的阿姨解決了最關心的吃飯住宿問題,而且價格非常便宜。我們平臺就需要看到這個細節並加以解決。
當我們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跟社會最根本的連接,就無法吸納更多的用戶,以及更多的勞動者。
第二點,求勝心。實際上,做傳媒、主播都是因為虛榮心使然,虛榮心支持著人的表現欲。做企業也一樣,我們都希望要獲勝,要獲得點讚,只有這樣的求勝心才讓我們知道應該怎樣表現。
求勝心督促著我們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擴大流量,吸引關注,並且將其與客戶建立關聯。
第三點,同理心。做傳播要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創業也一樣。做家政服務時,我們要看到這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這其中有3千萬的勞動者,以及5千萬的家庭需求。我們服務的數量、質量都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要站在消費者的維度考慮問題,更重要的是站在供給側的角度,通過精細化運營,讓平臺勞動者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讓非標化服務通過數位化賦能,以及一系列線下培訓和服務,提升標準化水平。並通過換位思考,站在用戶的視角,提升交付質量,創造出更多的服務需求。
第四點,赤子心。創業邦的使命是幫助投資機構關注到創業者,這承擔了很好的社會責任。創業也是一樣,創業企業肩負著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使命。
疫情對大家來說是不確定的挑戰,對於天鵝到家來說負面影響也非常大。很多阿姨上不了戶,就意味著沒有收入。這幾年的統計顯示,天鵝到家現已解決了43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建檔立卡戶是什麼概念?其一年的收入僅為2700塊錢,而參與了天鵝到家的家政業務之後,其每個月的平均工資在4400塊錢。我們做的是服務型的工作,但其實也是社會型的企業,解決了相當數量的就業,也解決了一批勞動者他們脫貧的問題,擔當了社會責任。並且通過不斷提升勞動者服務能力,以及溝通能力,讓他們滿足客戶需求。這是我們企業的一顆初心,一顆赤子之心。
人在迭代,我們的產業、服務、創業也都在不斷的迭代。做傳媒是不能出錯的,現在到了網際網路企業參與創業,不一樣的地方是是容錯,不停糾錯、修正自己的BUG,就是迭代升級!
2020年最大的挑戰就是不確定因素。
回望接近一百年前1929年美國大蕭條的時候,當時美國股票市場和今天的股票市場是何其相似。當時,最火爆的是汽車產業、收音機產業。一百年來信息迭代經歷了從1.0到4.0,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到移動網際網路,汽車產業經過百年發展到了新能源時代,2020年最火的是網際網路企業,火的是新能源汽車。
美國當年為什麼大蕭條?是因為美聯儲開始收緊銀根,股市下跌之後,還在繼續收緊銀根。而今天國內國際的股市很好,資金情況很好,池子裡有充足的流動性,我們不會遇到像大蕭條那樣的挑戰。
未來就是一個產業網際網路的時代,因為信息網際網路建設已經完成了,消費網際網路的建設也已經完成了,而消費網際網路會倒逼每一個傳統產業進行迭代、升級。
前些年我們考慮的是自營好,還是撮合好,是做垂直好,還是做全產業鏈好,到2020年,大家想到更多的是,怎樣通過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賦能,進行進一步迭代,也就是在品類、品質、品牌上做更多的耕耘。對網際網路企業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將無形資產和信任度真正沉澱下來。
在不確定的過程中,我們要尋找到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可以確定的東西。
第一個確定的因素是經濟結構在不斷的優化、調整。2010年至2020年這十年間,中國經濟結構中的第一和第二產業所佔GDP比重下滑10個點,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提高54%。到2035年服務業比重會提升至65%以上,2050年服務業比重提高到80%,製造業會下降到18%左右,人們對於服務業的需求將會逐漸上升。
第二個確定的因素是人口結構。未來城市化的程度將達到80%,老齡化會尤為嚴重,2050年老齡化人口會達到5億,老齡人口對醫療養護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中國的服務業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
第三個確定的因素是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消費在升級,消費也在逐步下沉,並且我們的消費能力在逐步提升,這給消費領域提供了極大的想像力。即便遇到了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挑戰,我們也已經看到,新基建會給各個行業的帶來賦能和改變,應該把握不確定環境中的確定,既便有不確定性的壓力,也要抓住反脆弱這一概念,變壓力為動力,穿越不確定,做火,借風,藉助更大的風力讓企業的創新之火越燒越旺。
所有的創業者都是火,風就是我們的投資人和媒體,感謝創業邦,感謝各位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