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前身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於1956年10月。1958年曾併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又稱復旦大學歷史研究所。1959年9月,劃歸上海社會科學院建制。「文革」期間,被隨院撤銷,1978年重建。現任所領導為:
名譽所長:方詩銘
副所長:李華興(主持工作)
陳崇武(兼)
黨委書記:劉鴻英
我所設有中國古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研究室、中國現代史研究室、上海史研究室、工運史研究室、世界史研究室、民國史研究室(籌)以及學術秘書室、圖書資料室、行政辦公室三個職能部門。
我所現有工作人員89人,其中科研、科輔人員72人,行政人員17人。我所研究人員中,有研究員7人,副研究員13人,助理研究員31人,研究實習員4人;翻譯3人;圖書館館員2人,助理館員1人。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科研成果有:專著36部、論文313篇、大型工具書和資料書38部、譯著26部(篇)、古籍整理7部、通俗讀物、傳記16本(篇)。
我所圖書資料室現有一個專業書庫和一個閱覽室,共有藏書20餘萬冊。其中精裝、平裝書計13多萬冊(包括港、臺書籍560冊);線裝古籍11000餘函(包括善本、稿本450種);外文書籍7800冊以及各類期刊4800冊。
我所的研究目標是根據上海地區的特點,開展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主,以上海地方史為重點的各項研究,總結歷史經驗,探索發展規律,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目前本所承擔的重點科研項目有:國家級項目四個:「明清時期蘇松杭嘉湖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與香港比較研究」、「社會主義初階段理論研究」;市級項目四個:「現代上海史大事記(1919—1949)」、「上海工人運動史研究」、「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近代上海史研究」;院級項目三個:「民國史研究」、「現代國際關係格局和理論研究」、「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若干問題研究」。
目前我所各研究室的主要任務為:
中國古代史研究室著重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特點和基本規律。已出版的有《古本竹書紀年輯證》、《錢大昕》、《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等書,並發表論文多篇。目前正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項目為「明清時期蘇松杭嘉湖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由該室與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杭州大學歷史系共同負擔。該室負責上海地區部分(基本上為明清松江府)的研究。其他研究課題還有:「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兩漢政治史」、「秦漢思想文化史」、「東漢三國政治史」、「唐代政治史」、「青藏文化史」以及「現代史學史」等。
中國近代史研究室主要從事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已出版的有《戊戌變法史》、《章太炎年譜長篇》等書,並發表論文多篇。市「六五」重點項目《近代上海史大事記》(1840—1919),年內亦可望出版。在近代中國社會研究方面,目前進行中的為人物研究和專題論著,以及資料整理等,主要有:「戊戌變法研究」、「帝國主義與近代中國研究」、「晚清官督商辦研究」、「晚清思想文化與社會變革研究」;人物研究主要為孫中山、章太炎、李烈鈞、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研究;資料整理工作正在進行中的有:「戊戌變法時期的教育史」、「辛亥革命資料(補編)」等,《中國經濟史研究》亦正在進行中。
中國現代史研究室主要對中國現代史(1919—1949)若干專題進行研究。已出版的有《五卅運動史料》(一、二卷)、《陳獨秀著作選》第一卷、《五卅運動簡史》等書,並發表論文多篇。此外,《陳獨秀著作選》第二、三卷即將出版。該室目前正承擔市「七五」重點項目《現代上海大事記》(1919—1949)的研究。其他專題研究正在進行中。
上海史研究室於1978年新建,以上海地方史研究為重點。已出版的有《蔡元培傳》、《赫德傳》、《上海史研究》(論文集兩集)、《上海史志研究通訊》十一輯等書刊。市「六五」重點項目《上海簡史》已完成交稿,將由有關出版社出版。該室目前正承擔國家「七五」重點項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政治篇、文化篇)、《上海與香港比較研究》(歷史部分)的研究;以及市重點項目《上海近代史研究》。最近該室正在開拓新的研究課題:「上海與她的國際姐妹城市」、「上海與中國近代化」等。
工人運動史研究室的研究方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工人運動。已出版發表的有《工運史鳴辨錄》一書以及論文多篇。現該室已從主要研究上海工人運動史,擴展到對全國工人運動史的研究。承擔的市「六五」、「七五」重點項目為《上海工人運動史》和《中國工人運動史》。此外,該室正進行的專題研究有:「中國工人運動史的研究對象」、「中西方工運史比較研究」、「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研究」、「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研究」、「中國黃色工會研究」、「中國工會與國際工會的關係」等。
民國史,目前以研究民國教育史為重點。
世界史研究室以世界近、現代史(包括戰後世界史)的研究為主,以現代化研究和國際關係研究為重點。已出版的有《重要國際問題探源》、《外國歷史一百名人傳》等書,並發表論文多篇。目前該室承擔了全國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院重點項目「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若干問題研究」和院重點項目「現代國際關係格局和理論研究」,最近又承接了中央下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研究」項目的子課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外部挑戰」。此外,該室還進行法國大革命史、猶太史、華僑史、印度史、國外史學理論、中東史、英美史、蘇聯東歐史等方面的研究。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七五」規劃,已確定在近期內改建為「世界史研究所」,現正在努力籌建中。
本所出版物為《史林》雜誌(季刊),由著名學者、本所名譽所長方詩銘任主編。
《史林》是歷史專業學術刊物,是貫徹「雙百」方針、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對史學領域諸問題認真探索、自由討論的學術園地。《史林》以推動歷史學術研究、提高歷史專業的學術水平為宗旨,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投稿。
《史林》自1986年創刊以來,每期載有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工運史、上海史、世界史論文多篇,推出所內外專家學者近期最新科研成果,獲得有關科研機構及專家學者的好評。
本所現設有碩士研究生(近擬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點六個,計十一個專業方向:中國古代史(先秦、兩漢、隋唐、明清);中國經學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維新運動史;中國地方史(上海史、滬港城市比較研究);世界近現代史(各國近代化道路比較、近現代國際政治格局研究)。指導教師有方詩銘、李華興、陳崇武、湯志鈞、唐振常等著名研究員、教授。輔助導師有吳乾兌、王守稼、劉修明、劉運承、熊月之、潘光、鄭祖安等研究員、副研究員、副教授、以及相當數量學有所長的助理研究員(講師)配合教學工作。
自我所恢復重建以來,先後有三屆碩士研究生畢業,目前尚有三屆在讀。
我所為使學術繁榮昌盛,願竭誠為社會服務,為世界各國學界服務。歡迎國內外有志於史學事業的專家學者來訪和從事進修研究工作,同時招收國內外研究生、留學生和自費代培生,並為之提供必要的便利。
各研究室情況簡介
一、中國古代史研究室
中國古代史研究室設置於1956年,現有科研人員10名,其中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5名,助理研究員3名,研究實習員1名。方詩銘研究員學識淵博,論著甚豐,現為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是國內著名的歷史學家。其他一些四、五十歲的研究人員,也都成為科研骨幹,有的在史學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本室的研究方向,著重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特點和基本規律。目前所承擔的重點課題為《明清時期蘇松杭嘉湖地區社會經濟史》一書。這是全國社科「七五」規劃的重點項目,由本室與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杭州大學歷史系共同承擔。本室分工負責上海地區部分,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地進行研究,可望明年先出一批中間研究成果。其他研究課題還有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兩周政治史、秦漢思想文化史、中唐政治史、西藏文化史以及現代史學史等。
(劉運承供稿)
二、中國近代史研究室
中國近代史研究室建置於1956年,現有科研人員10人,其中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6人。其中,湯志鈞研究員是國內外著名的歷史學家,著述豐碩,對於中國經學史和戊戌維新的研究尤為精深。吳乾兌研究員在帝國主義與近代中國方面的研究,徐元基研究員在晚清官督商辦方面的研究,都有相當的功力。
「六五」期間,本室完成了市重點項目《近代上海史大事記》(1840—1919),約百萬字,今年可望出版。
本室的研究,現主要分為兩攤,一經學史,一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其中關於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研究,原具體的規劃項目分為資料整理、人物研究和專題論著之類。鑑於目前學術性著作特別是資料書的出版十分困難等原因,本室目前正在調整有關項目。原則是:1、一些目前難以出版成果的資料整理項目,停止或取消;2、專題研究力求改變只有研究意向而無具體主題即主題朦朧的情況,繼續進行的要明確主題,確定「七五」期間的成果形式,制定年度工作打算;3、積極尋覓和落實新的合適的(即有價值有出路的)研究課題。
(吳桂龍供稿)
三、中國現代史研究室
中國現代史研究室建於1958年,成員幾經變動,現有科研人員7人,其中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4人,研究實習員1人。
該室自建立以來,先後組織了對中國現代史若干專題研究,從搜集資料入手,彙編成書,撰寫專著與論文,現已出版的有《五卅運動史科選輯》(一、二卷,第三卷待出)、《1919—1927年大事長編》(近300萬字,油印本),《五卅運動簡史》等。
該室現承擔市七五重點科研項目《現代上海大事記》(1919—1949)編篡,另有《陳獨秀著作選》(一卷已出,二、三卷即出)。為了開拓研究領域,該室計劃在近年補充青年力量,以改變人員逐年減少的現狀,逐步形成若干有特色的研究項目。
(張銓供稿)
四、工人運動史研究室
工人運動史研究室成立於1961年,著重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工人運動史。目前,該室承擔上海市「六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延續項目《上海工人運動史》和上海市「七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延續項目《中國工人運動史》兩個項目。現任室主任鄭慶聲,副主任陳衛民。
該室現有科研人員10名(內1名離休聘任),其中,有從事工人運動史研究長達36年,造詣較深的國內有數工運史專家沈以行,有論著較豐、學術水平較高的研究員姜滬南,此外,還有副研究員1名,助理研究員6名,翻譯1名。
該室多年來積累了數千萬字工運史資料,發表了一批有一定質量的著作和論文,與國內有關科研單位、高等學校、工會團體均有廣泛和密切的聯繫,與國外(美、法、日、荷)有關學術界人士亦有較多的學術交流,因此,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
為了完成《上海工人運動史》和《中國工人運動史》這兩個市重點科研項目,編寫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人運動史,該室正在和即將進行的專題研究有:中國工人運動史的研究對象問題、中西方工運史比較研究、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研究、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研究、中國黃色工會研究、中國工會和國際工會的關係研究等。
該室的奮鬥目標是:爭取在若干年內,形成中國工人運動史的獨立體系,成為國內工運史研究中心之一。
(鄭慶聲供稿)
五、上海史研究室
上海史研究室是歷史所1978年恢復以後新建立的研究室,現有科研人員9人。其中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2人,研究實習員3人。室主任熊月之,副室主任鄭祖安。
該室以上海史為研究對象。1978年後,各研究人員就上海地區的疆域沿革、青龍鎮的盛衰與上海的興起、上海的城市變遷、上海租界的發展等作了深入的研究,於1984年結集出版了《上海史研究》第一輯,在國內外獲得了很好的評價。鑑於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至今還沒有一本系統的上海通史,該室將「上海史」定為「六五」市社科重點項目,在四年中,全室研究人員為完成該項目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對上海史中以前沒有涉及的許多領域進行了探索,對一些重大問題作出了頗有新意的評價,目前該書70萬字已完稿送交出版社,將在1988年底、1989年初正式出版。
該室在「七五」中承擔了國家重點項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的《政治篇》、《文化篇》,另承擔國家重點項目《上海香港比較研究》的歷史部分。在上海市的七五社科規劃中,該室承擔了《近代上海研究》,在該總課題下分別將撰寫《近代上海市政史》、《近代上海文化史》、《近代上海科技史》三本專著。近幾年來,該室全體研究人員在實施上述項目中,又陸續撰寫了一批有特色、有新意的上海史論文,如《蘇報案中一公案》、《上海租界與晚清革命》、《上海近代工業中心的形成》、《簡論開埠後上海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等等。這些論文已結集為《上海史研究》第二輯,已於1988年6月出版。
為開拓上海史的研究領域,該室目前又積極地組織新的研究課題。現已初步確定要開展《上海與她的國際姐妹城市比較研究》、《上海與中國近代化研究》、《上海與沿海開放城市比較研究》等。
(鄭祖安供稿)
六、世界史研究室
世界史研究室是由原「戰後世界歷史長篇」編寫組的部分同志發展而來的,1979年建世界史組,1985年正式成立世界史研究室。現有科研人員13人,其中教授1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6人。現任室主任潘光,副室主任俞新天。
世界史室目前的科研以世界近現代史(包括戰後世界史)為主;以現代化研究和國際關係研究為重點。「六·五」期間,我室承擔並完成了全國社科重點項目「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研究」和「外國歷史大事集」的部分科研任務,還單獨承擔並完成了院重點項目「關於歐洲、中東若干重要國際問題歷史根源研究」。「七·五」期間,我室承擔了全國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之院重點項目「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若干問題研究」和院重點項目「現代國際關係格局和理論研究」;最近,又承接了中央下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研究」項目的子課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外部挑戰」。除以上重點項目外,室內同志還在進行法國大革命史,猶太史,華僑史,印度史,國外史學理論,中東史,英美史,蘇聯東歐史等方面的研究。
世界史室目前有世界近現代史專業的研究生三名,開設有「法國史」、「英國史」、「美國史」、「蘇聯史」、「國際關係史」、「國外現代化理論」等研究生課程。
在周谷城等專家學者的呼籲之下,我院「七·五」規劃已確定將世界史研究室擴大為世界史研究所。
(潘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