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致力於藍藻研究 已取得突破

2020-12-23 金臺資訊

藍藻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釋放氧氣。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著名期刊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自然-植物》2020年5月25日在線發表了上述最新研究成果。

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中決定碳同化速率的關鍵酶,同時也是植物光呼吸的關鍵酶,其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利用太陽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起來,既可降低溫室效應,還可充分利用無機碳源,形成碳水化合物,以維持植物體的生命。

有研究發現,向植物中添加這種酶,可以有效促進植物生長。然而這種酶的催化效率極低,一個RuBisCO全酶每秒鐘只能催化3~10個二氧化碳分子的轉化。藍藻通過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可以有效提高RuBisCO的催化效率。將藍藻的二氧化碳濃縮系統引入植物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和產量的方法,然而迄今為止對於RuBisCO組裝和成熟的精細過程仍然不清楚,極大制約了RuBisCO的活性優化和產業應用。

在本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的方法和生化手段,揭開了催化酶RuBisCO發揮功效的神秘面紗,解析了其組裝和調控的多步動態構象和分子機制,為進一步利用RuBisCO酶服務人類奠定了分子基礎。

據了解,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是中國科大周叢照教授多年來的主要研究領域。「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藍藻,然後加以利用,而不是也不可能簡單地將它徹底消滅。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其生命力非常旺盛。由於前些年淡水湖泊水體受到汙染,藍藻過度繁殖而導致水華,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但另一方面,藍藻也可以消耗大量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還可能用於生產下一代新型綠色能源。因此,藍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周叢照說。(汪瑞華楊凡)

相關焦點

  • 【人民網】中國科大致力於藍藻研究 已取得突破
    藍藻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釋放氧氣。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中國科大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中獲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進程中起重要作用。藍藻光合作用中,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長期未被認識。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中國科大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科大微分幾何研究及《微分幾何與拓撲學》叢書
    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他們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據了解,他們的研究耗時5年,論文篇幅長達120多頁。王兵說,就像在寫一篇小說,「不同之處在於,靠的是邏輯推導而不是故事情節推動。」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求解施溫格方程
    11月19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信公號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Trento)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
  • 中國科大在合肥辦學50年 「墨子」「悟空」到「九章」創新矚目
    中新網合肥12月19日電 (吳蘭 桂運安)12月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公布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的重大突破,確立中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今年11月,中國科大教授陳秀雄、王兵「十年磨一劍」,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建校於北京
  • 中科大研究出一種巢湖藍藻「天敵」
    該研究闡明了噬藻體的組裝機制,為後續噬藻體的改造和人工合成,並應用於藍藻水華的幹預提供了理論指導。成果近日發表在著名期刊《結構》上。    藍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進而參與調控生物圈的碳氮循環。然而,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藍藻的過度繁殖導致水華,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為題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王奉超教授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中國科大「可佳」獲機器人世界盃冠軍—資訊—科學網
  • 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日前,有媒體報導:因氣溫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
  • 母乳研究取得新突破,口味清淡助力寶寶健康成長
    攻克母乳脂肪難題,瑞哺恩母乳研究取得新突破母乳是寶寶理想的口糧,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因此,母乳一直是嬰幼兒配方奶粉開發的黃金標準。實際上,脂肪是母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寶寶生長發育,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至關重要。
  • Nature:藍藻細菌與藍藻的親緣關係
    藍藻細菌是在環境中無所不在的細菌,它在地球化學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大氣早期的氧化,這是由於它具有生氧光合作用的能力。由於藍藻細菌很早就從其他菌株中分支出來,並且沒有其他有關的分類群被人們所發現,因此對它們的進化一直知之甚少。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量子指紋識別理論於2001年提出,但受限於各種技術條件,國際上以往的實驗都未能突破經典極限。量子通信除了可以提供無條件安全的信息傳輸手段外,也可以通過量子通信複雜度(Quantum Communication Complexity)研究為提高信道容量提供有效解決途徑。量子通信複雜度研究利用量子力學的疊加原理,可以用量子信道提供更高的信道容量,其中一個重要的應用就是量子指紋識別。
  • 母乳研究取得新突破 口味清淡助力寶寶健康成長
    攻克母乳脂肪難題,瑞哺恩母乳研究取得新突破 母乳是寶寶理想的口糧,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因此,母乳一直是嬰幼兒配方奶粉開發的黃金標準。 實際上,脂肪是母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寶寶生長發育,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至關重要。
  • 水生所在藍藻多樣性特徵影響生態系統功能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利用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生物結皮(biocrusts)中以陸生藍藻為主的光合自養功能群為研究對象,揭示了乾旱土壤生態系統中藍藻多維度多樣性特徵與生態系統多功能水平的潛在關聯。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