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如何確保太湖「安全度夏」?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日前,有媒體報導:因氣溫快速升高,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特別是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6月13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無錫市濱湖區馬山環湖大堤上看到,這裡靠岸堤的一側確實已集聚著大量藍藻,呈現線條形狀分布,並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特殊氣味。

那麼,歷經12年治理,太湖藍藻為何仍會年年局部發生?目前,在太湖藍藻防控防治上, 用上了哪些治水新方法新技術?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發力科學系統推進太湖治理,確保沿湖城市飲用水安全?

今年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大型淺水湖泊。太湖整個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裡,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裡,湖岸線全長393.2公裡。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

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相關部門了解到,太湖藍藻每年在無錫段都有局部發生。這是因為藍藻層會在風力作用下,向下風處聚集。而無錫正地處太湖北部,夏季太湖盛行東南風(S),無錫處於下風向,整個太湖生長的藍藻均被吹到了太湖無錫水域,加之無錫湖岸線綿延曲折,湖灣又眾多。這些湖灣多變的地形地貌,使藍藻易進難出,也致使其快速聚集。

「想要有效控制藍藻暴發風險就必須對藍藻生長機制及其影響因素有清晰認識。經過多年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國內學術界對此已有較清晰的認識。」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勇教授說。

藍藻水華是指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藍藻、綠藻、硅藻等藻類成為水體中的優勢種群,大量繁殖後並在短時間內從水中上浮到水表面,或是由於風的作用在局部地區大量聚集,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的一種現象。

江蘇理工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高永教授告訴記者,太湖藍藻暴發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自然生態環境,包括氣象、水文以及地理條件。日均氣溫高於20℃,光照充足,在順風向的湖灣和凹岸水域就具備了藍藻暴發的自然條件;

二是藍藻快速生長所必需的氮、磷、有機質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水體達到富營養化程度就為藍藻暴發提供了環境基礎;

三是還必須有基數較高的藍藻種源,並成為優勢種群。

「很多藻類具有自身固氮作用。究竟氮磷對水體富營養化二者的貢獻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馬放教授說,從目前研究來看,當磷濃度達到一定程度,即使氮濃度很低,它也可以在湖裡面進行繁殖。因此,只有研究摸清楚藍藻生長變化的規律,才能更好地進行控制。

相關專家介紹,5月11日衛星遙感解譯太湖藍藻水華面積822.6平方公裡。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監測結果顯示,太湖藍藻平均密度處於較高水平。

蘇州太湖。圖片來源:新華日報

在蘇州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錢飛躍副教授看來,太湖地處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給臨近湖體帶來了動態汙染輸入,也形成了累積性內源汙染。今年的太湖氣象、水文條件都利於藍藻生長,導致今年藍藻暴發時間早、範圍廣 ,給太湖安全度夏帶來挑戰。

記者了解到,為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和流域水源地供水安全,太湖流域管理局應地方之請求,於5月21日及時啟動引江濟太水資源調度。同時,部署加密、加強太湖藍藻監測預警,全力做好太湖藍藻水利防控工作。

目前,已經建立了太湖湖體、飲用水水源地和出入湖河道水資源動態監測系統,涵蓋水位、流量、水質、藍藻密度等水文氣象和水生態要素的「空天地一體」監測網絡,對藍藻發生、變化情況進行全面感知,對太湖藍藻水華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智能預判,並加強與流域各省市溝通協調,強化會商分析、預測預報、工程調度及巡查督查,全力做好太湖藍藻水利防控各項工作,保障流域供水和水生態安全。

太湖治理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科學系統工程

「自無錫發生『供水危機』以來,從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視太湖治理。為了控制太湖藍藻,國家和地方均從汙染源源頭減排、入湖河道氮磷攔截、水體生態修復、引入清潔水源等多個方面實施了大量工程技術措施,並有針對性性地開展科學研究等工作 ,在太湖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有的已得到應用,為太湖水環境治理和太湖安全度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李勇說。

目前,太湖是無錫、蘇州最重要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其中,2019年,蘇州從太湖水源地取水量達到8.3億立方米,佔到全市取水總量的54.9%。儘管太湖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常年穩定在100%,但太湖湖體(蘇州轄區)總體水質處於IV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5.8,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用蘇州市政府相關領導話來說,「太湖飲用水源地風險防控仍不容忽視。要未雨綢繆、充分準備,確保太湖安全度夏,全力推動太湖水環境持續改善。」

高永介紹,現有的藍藻治理技術主要包括機械除藻、魚蝦除藻、生態修復等。但這項技術通常只能在湖泊局部實施,只是暫時消減水中藍藻的數量,並不能徹底去除藍藻的根本養源。

目前,太湖流域尚未有效控制的根本養源的汙染源主要有流域範圍農田化肥的過量使用、部分生活汙水及工業廢水未完全截留、初期雨水沒有完全收納等。其中,藍藻處置是太湖治理面臨的現實難題,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整合力量加強科技攻關,探索推進藍藻資源化利用,合力突破太湖治理的瓶頸制約,確保太湖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好轉。

「近年來,儘管周邊各地採取了卓有成效的生產、生活等汙染源減排與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措施,目前外源基本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但由於太湖具有面積大、位於長江流域下遊、入湖汙染源複雜、底泥不可能全面實施清淤、湖水中氮磷汙染物的本底濃度較高、湖體內生物死亡後消解釋放有機物和氮磷元素等原因,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藻類仍然可以得以生長,甚至在局部地區還可能發生藍藻暴發。」錢飛躍說。

太湖梅梁灣拖山島。圖片來源:中國環境報

專家們認為,應該說, 連續12年太湖水環境治理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太湖藍藻暴發的範圍和程度均呈現下降趨勢。多年治理經驗表明,太湖治理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科學系統工程。下一步,要從根子上解決藍藻暴發問題,應確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堅持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要加強科學研判,提升精準治理的效率,嚴控汙染物入湖,設立生態緩衝區,聯合開展清淤和底泥原位修復,削減內源汙染,優化生態系統組成,增強水體自淨能力;要提高汙水處理廠氮磷排放標準,減少尾水氮磷排放,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田化肥、農藥的用量,加快湖水更新頻率,提高湖水的稀釋擴散能力。同時,要加強湖區的生態建設,避免藍藻成為優勢種群。

宜興市相關領導提出,要優化處置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全力抓好督查組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持續優化藍藻打撈處置運行管理機制,不斷增強藍藻打撈處置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隱患排查 ,強化應急處置,加強風險防範,動態掌握藻情狀況,進一步完善藍藻應急打撈處置預案,及時備足人力、裝備、物資,並加強區域協作,全面落實各項責任制 ,凝聚起治太工作的強大合力,確保太湖安全度夏、安全度汛。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太湖部分水域出現藍藻聚集 水利部啟動引江濟太調水保障太湖安全度夏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太湖部分水域近日出現藍藻較大面積聚集,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受高溫少雨等因素影響,藍藻集中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為保障太湖安全度夏和流域水源地供水安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簡稱「太湖局」)應地方請求,於5月21日及時啟動引江濟太水資源調度。據太湖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5月11日衛星遙感解譯太湖藍藻水華面積822.6平方公裡,為今年截至當前的最大水華面積。
  • 提早啟動應急、強化監測預警 太湖無錫水域連續13年安全度夏
    今年在嚴峻藻情及特殊形勢的雙重考驗下,無錫提早啟動應急、強化監測預警、優化指揮機制,通過加強科技力量的投入,連續13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目標。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士介紹,今年是太湖應急防控極不平凡的一年。太湖無錫水域藻情呈現「兩頭緊、中間相對較緩」的總體態勢,「來勢兇猛、中段趨緩、後期翹尾!」
  • 一到夏季就暴發 藍藻竟成太湖「標配」?
    太湖治理的難度到底在哪裡,目前治理上採用了哪些技術,是否可以全面推廣?無錫又將採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確保「安全度夏」?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太湖水體長年處於富營養化狀態記者從無錫市水利局了解到,媒體在網上報導的藍藻泛濫現象,的確存在。
  • 無錫太湖重點水域272平方公裡 基本每天體檢
    記者跟隨他們冒雨進入太湖巡查。4月1日起,只要湖面風力不大於4級、不下大雨,他們就對272平方公裡無錫太湖飲用水源區、重要旅遊風景區、交通幹道沿線、湖泛易發區等水域進行巡查和監測,以便第一時間發現藍藻、水質異常情況,為有關部門第一時間處理、科研機構研究太湖藍藻生長規律等提供基礎資料。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明年太湖藍藻打撈處置提檔 藻水分離站提升改造 近岸常態化清淤
    針對明年太湖藍藻發生態勢,無錫市藍藻打撈處置「提檔」:至少6座藻水分離站提升改造,太湖近岸實施常態化清淤,全力確保第14年安全度夏。這是昨日全市太湖安全度夏暨藍藻打撈處置工作總結部署會上獲悉的。今年受氣象、水文等因素影響,太湖藍藻發生時間早、發生量大。
  • 太湖藍藻爆發臭味瀰漫 村民打井取水(組圖)
    記者 王穎 攝雖然經過多日雨水的稀釋,但前日陽光下,湖州南太湖邊的水面上,一層綠膜仍泛著油光。「這些就是藍藻。」一位漁民告訴記者。湖州白雀鄉小梅口,是太湖邊的一個漁民聚集區。記者順著剛鋪好的沙子路走向湖邊,遠遠就望見一片綠色。走近後發現,在肉眼所及的範圍內,湖面上儘是綠油油的藍藻,囂張地漂浮在水面上,隨波蕩漾。
  • 「特寫」太湖治理28年:藍藻像癌症,無錫猛吃藥|四十年再出發·環保②
    2008年底,無錫市委、市政府成立太湖水汙染防治辦公室,統一履行全市太湖水汙染防治工作綜合監管職能。顧崗走馬上任。十年來,他每天關注著風向、水質,通過衛星雲圖了解太湖藍藻的分別情況。在一個名為「省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群」的微信群裡,每天都有人往群裡發送太湖各個點位的藍藻情況。「打撈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太湖,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400平方公裡,流域面積36895平方公裡,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最重要的水源。打開地圖會發現,如果把太湖流域視為人體的話,太湖就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臟」。縱橫交錯的河網,就是維繫該地區生存和發展的各類「血管」。    既然如此,治理太湖不是一省一市的事情,環湖城市必須攜起手來!
  • 太湖藍藻爆發臭味瀰漫 蘸水寫字仿佛綠漆(組圖)
    記者 王穎 攝雖然經過多日雨水的稀釋,但前日陽光下,湖州南太湖邊的水面上,一層綠膜仍泛著油光。「這些就是藍藻。」一位漁民告訴記者。湖州白雀鄉小梅口,是太湖邊的一個漁民聚集區。記者順著剛鋪好的沙子路走向湖邊,遠遠就望見一片綠色。走近後發現,在肉眼所及的範圍內,湖面上儘是綠油油的藍藻,囂張地漂浮在水面上,隨波蕩漾。
  • 太湖藍藻再暴發?怎麼辦?
    太湖藍藻危機剛剛落定,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衛星監測又發現,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現大範圍藍藻,巢湖西北部也出現明顯的藍藻信息。經估算,前者範圍約800平方公裡,後者範圍約280平方公裡。(6月16日中新網)兩湖藍藻的再度大面積暴發,是否預示著我們為環境汙染付出慘重代價的時候到了?
  • 無錫太湖黃色藍藻泛濫 一堤之隔兩種水色
    無錫太湖黃色藍藻泛濫3) "← →"翻頁 2018年5月30日上午,這幾天悶熱的天氣,讓太湖的大量死亡的淡黃色藍藻泛出水面
  • 袖珍型藍藻處理市場,德林海難看到成長價值
    在討論德林海環保之前先聊聊藍藻。藍藻是原核生物,是目前地球上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光合自養生物,細胞大多呈藍綠色,藍藻廣泛分布在世界陸地和水中。、生長速度很快,並且藍藻適應生長的溫度高於其他藻類,導致大部分藍藻在夏天比其他藻類更具生長優勢3.藍藻的天敵少,藍藻含有藻毒素,可潛在抑制其他競爭者和捕食者,即使被鯽魚、鱅魚等魚類作為餌料攝食,得不到完全消化、魚類排洩物中仍存在大量藍藻活細胞4.大部分藍藻具有浮力調節機制,根據水體生境,隨水移動或隨風飄逸,或上浮下沉,以最大限度適應周圍環境
  • 福州市動物園內湖藍藻大暴發 換水300噸仍無效
    園裡的天鵝湖和涉禽湖,近期藍藻大暴發,形成綠潮,園方奮力除藻,為此甚至換了300多噸水,但頑固的藍藻時不時「復發」。於是,鳥兒們看著自己的家,昨天是茫茫然的綠色,今天有了水色,明兒可能又變綠了。 動物園的負責人張國霖說,眼看傳統除藻方式有些不給力,他們準備試試國外的益生菌技術。
  • 福州動物園內湖藍藻大暴發 欲引入日本技術治藻
    丹頂鶴站在涉禽湖中石頭上,周圍的湖水因藍藻暴發而變成了綠色(讀者黃先生供圖)換水300噸 仍治標不治本  早在2007年,太湖藍藻大暴發,整治耗費了較長時間,不少市民正是在那時認識了藍藻2010年,福州的茶亭公園也出現藍藻;上周,福州市動物園裡的天鵝湖和涉禽湖等水域,開始出現藍藻,並迅速暴發。  園方介紹說,天鵝湖和涉禽湖兩處水域合計面積有3500多平方米。其中,涉禽湖水最深處只有1.1米,住在這兒的鳥類,所排的糞便都堆進了湖裡,水質因此富營養化。最近天氣一熱,水溫升高,給藍藻繁殖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 導致非洲大象死亡的藍藻是什麼東西?會威脅人類生命嗎?
    非洲波札那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管理局近日宣布,波札那西北部陸續出現的數百頭大象死亡,原因是食用了水中的藍藻細菌,毒素引起了大量大象死亡。管理局負責人介紹說,在送往實驗室的樣品中檢測出了藍藻毒素,由此得出結論,藍藻神經毒素是導致大象集體死亡的原因 。
  • 湖州兩會丨最大特色是生態的湖州,如何念好治水治氣「新經」
    在「不提新口號,不換新跑道,堅定不移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之下,「南太湖新故事」將如何講述?2019年湖州「兩會」已啟幕,浙江新聞客戶端湖州頻道今起推出專欄《湖州兩會┃觀湖五記》,我們將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全市上下如何攻堅克難,推動高質量趕超發展,並邀請代表、委員發表真知灼見。今天刊發第四篇《100分才是及格!治水治氣,湖州拿到幾分了?》。
  • 南湖水域再爆藍藻生活汙水是主因
    8月7日,記者來到南湖珞獅路與文馨街的交會處,部分散步的居民表示,此前該處爆發藍藻。記者在岸邊看到,兩三艘打撈船在湖面上作業,不過水麵並沒有明顯的藍藻。南湖漁場書記畢智祥介紹,南湖從2012年開始退養,不再養魚。隨著氣溫的升高,7月份部分湖面出現藍藻,最近重度爆發,面積最大的時候約有6500畝。他認為生活汙水是導致藍藻爆發的主要因素。
  • 藍藻是如何殺死300頭大象的?
    到了8月份,在辛巴威邊境的萬基國家公園附近,又出現了20頭大象的屍體,因為和之前波札那的大象死亡事件的時間很接近,所以人們覺得這兩起大象死亡事件是有關聯的。直到最近,波札那政府給出了官方答案,大象是因為喝了含有大量藍藻毒素的水源死亡的。什麼是藍藻?
  • 藍藻:生命最初的先行者,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工業廢水的濫排放使得太湖富營養化,在此基礎上,藍綠藻大規模繁殖,短時間內繁爆發使得整個太湖水都變成了綠色,被稱作「綠潮」,大規模的藍綠藻出現在太湖這樣相對封閉的水體,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藍綠藻又稱藍藻、藍細菌等,它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的生物,雖然種類不多,卻遍布五湖四海,大部分種類的藍藻都生存在淡水之中,也有少部分種類生存在海水之中,藍藻也生存在土壤、巖石表面、生物體內乃至冰原、高溫等極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