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站在涉禽湖中石頭上,周圍的湖水因藍藻暴發而變成了綠色(讀者黃先生供圖)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毛朝青
海都訊 福州市動物園裡的天鵝和丹頂鶴,最近的日子過得有些「茫然」。為啥?園裡的天鵝湖和涉禽湖,近期藍藻大暴發,形成綠潮,園方奮力除藻,為此甚至換了300多噸水,但頑固的藍藻時不時「復發」。於是,鳥兒們看著自己的家,昨天是茫茫然的綠色,今天有了水色,明兒可能又變綠了。
動物園的負責人張國霖說,眼看傳統除藻方式有些不給力,他們準備試試國外的益生菌技術。
換水300噸 仍治標不治本
早在2007年,太湖藍藻大暴發,整治耗費了較長時間,不少市民正是在那時認識了藍藻。2010年,福州的茶亭公園也出現藍藻;上周,福州市動物園裡的天鵝湖和涉禽湖等水域,開始出現藍藻,並迅速暴發。
園方介紹說,天鵝湖和涉禽湖兩處水域合計面積有3500多平方米。其中,涉禽湖水最深處只有1.1米,住在這兒的鳥類,所排的糞便都堆進了湖裡,水質因此富營養化。最近天氣一熱,水溫升高,給藍藻繁殖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動物園負責人張國霖表示,從上周五開始,園方對部分水域進行換水:「涉禽湖平時從八一水庫抽一部分水,因此本就是活水,這次出現藍藻後,我們又灌了300多噸自來水,眼看就要控制住了,可天氣太熱,藍藻又大量繁殖了。」
養魚吃藻失敗 將試益生菌除藻
據記者了解,針對藍藻暴發,目前較普遍的方法是用化學藥劑除藻、換水、人工打撈等,這些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
2010年,福州茶亭公園遇到藍藻問題時,公園採用養魚除藻的方式,養殖非洲鯽魚、鰱魚等吃浮遊生物的魚種,此後5年,茶亭公園再未發生藍藻事件。
張國霖說,茶亭公園的治藻方法未必適用於福州市動物園。他說,「我們在湖裡養了鯉魚,雖也是吃水藻的,但目前看效果不佳。另外,和茶亭公園相比,動物園裡有一些遊客不文明投喂,加劇了水質富營養化。」
張國霖說,園方將開始嘗試用細菌除水藻,「有一家公司表示,可以引入日本的益生菌技術處理藍藻,不過一次要4萬元,價格比較高。不過,對方同意先在園裡免費做試驗,如果效果不錯,還是值得推廣的。」
□延伸閱讀
藍藻是原核生物,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水溫25℃至35℃時,藍藻的生長速度才會比其他藻類快,故溫度是藍藻暴發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藍藻漂浮在水面會造成水中缺氧,從而導致魚、蝦、蟹等水中生物死亡。
(海峽都市報(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