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成義)
這個春節,甘肅秦安農村老家的山區突然有了廣場舞。我們北面的鄰村就搭起了活動室,晚上燈火通明,掛著「歡度春節」的橫幅,十幾個婦女穿著一襲紅,唱啊,跳啊。對我這個長年在城市生活的人來說,這畫面太熟悉,不就是廣場舞嘛。但對一直生活在大山裡的人來說,這廣場舞是新鮮的,許多大人小孩圍觀。不止鄰村,我們鄉還有多個村也出現了廣場舞。
開始我是喜的:原來過年沒什麼娛樂,現在有些村莊學起了廣場舞,大家一起蹦蹦跳跳,看著挺熱鬧,嗯,鄉村就需要熱鬧的氛圍。
可轉眼又是憂。廣場舞進山,山村人看似「接軌」城市娛樂了,卻把本地更久遠更精品的傳統曲藝淡忘了。比方說,我們本地的秦安小曲有幾百年歷史,類似江南小調,纖巧低回的旋律,藝術感很強,可現在一個村會唱的人少之又少。就拿我們硬灣村來說吧,幾年前還有兩個老人會唱,隨著老人去世,現在乾脆沒人會唱了,這樣成為「絕唱」的村子越來越多。以前我們鄉村村有人會唱,現在成了少數村中的少數人會唱。
正是因為藝術性高而會唱的人少,秦安小曲現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春節,我就看了好幾段秦安小曲的視頻,都是原生態的田野式演唱,除了聲音整齊劃一,其它的都不劃一:各穿各服,各人各姿,素顏朝天,不雕飾,不造作,最自然的狀態,唱的人群裡即便有老人,他褪色的舊帽,他額頭深深的皺紋,甚至他剛剛乾完農活手上臉上還沒來得及洗的一綹汙垢,都是原生態唱段的「寶貴顏料」。聽著是荒涼的美,曠世的美,感覺比舞臺上唱的更有生命震撼力。
現在城市的廣場舞帶來了衝擊,地方曲藝的學習者和繼承者更是被稀釋。我覺得原因有三:一是人們容易喜新厭舊,覺得廣場舞是新東西,就不自覺地學。二是過於崇拜城市娛樂,現在不少農村人總覺得城市的文化更先進,城市的娛樂更先進,類似於一些國人凡事「崇洋」,於是扎堆學習廣場舞。三是人都有搶著學習簡便的心理,相對於秦安小曲,廣場舞更容易上手,從者更會多些。
如果是本地的曲藝牢牢紮根著,廣泛傳誦著,那麼,廣場舞進來沒什麼事,可以共同繁榮,而目前的處境是本地的秦安小曲是式微狀態,唱的人青黃不接,這個時候廣場舞下鄉進山,就是對本地曲藝的致命一擊。
還有,如果廣場舞的藝術性大於地方曲藝還好辦,問題是廣場舞的藝術品位遠低於地方曲藝秦安小曲。我的憂慮是,山村人丟了西瓜撿芝麻。
這麼說,我對山村引進廣場舞喜憂參半?不是的。是憂大於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