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系列報導之四
「眾老聽兄言,為弟表一番,提起當年比過桃園,弟兄三人一同眠。福三川劉備仁義過天……」這是秦安小曲的一個唱段。秦安小曲作為「非遺」的一枝奇葩,始見於明代、盛行於清代。小曲在秦安已經走過了500多年的滄桑歲月,500多年來,它記載和傳唱著成紀人的情懷和心聲,見證著秦安人的喜怒哀樂和秦安縣的今昔變遷。
為了加強對秦安小曲的保護和傳承,加強秦安小曲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全縣文化旅遊產業深入發展,秦安縣結合千名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專門對秦安小曲人才進行培訓,並於12月22日在郭嘉鎮政府開班。秦安縣委組織部、縣文化廣播影視、郭嘉鎮黨委負責同志,郭嘉鎮秦安小曲傳承者、愛好者共100多人參加了開班儀式。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邵新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常文茂,郭嘉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元定在培訓班上分別作了講話。
縣文化館館長姚常德對秦安小曲進行講解
縣文化館館長姚常德從理論層面對秦安小曲進行了全面講解,姚常德說,秦安小曲採用秦安當地的方音演唱,表演形式或為一人自彈中三弦自唱;或為二人分持三弦與摔子(銅質碰鈴)對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輪唱。唱腔屬曲牌連綴體式,分為:「大調」和「小調」,常用的曲牌有[越調]、[越尾]、[穿字越調]、[四六越調]、[十裡亭]、[滿江紅]等40多個。曲調高古而通俗,旋律簡潔而豐富,唱法柔媚而雅致。傳統曲目除了相傳由該曲種的首創者秦安人胡纘宗採用「四六越調」所作的《玉腕託帕》,還有清代嘉慶年間秦安人張思誠所作之《小登科》、《昭君和番》、《重臺贈釵》,以及民國以來廣泛傳唱的《伯牙撫琴》、《王祥臥冰》、《狀元祭塔》、《百寶箱》等。秦安小曲最初在文人雅士中流傳,後普及到民間。歷史上的演唱活動已知以清末民初最為廣泛和活躍,是當地民眾娛樂消遣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秦安小曲最初形成於秦安縣興國鎮,後來發展到郭嘉、葉堡等鄉鎮,在興國、郭嘉、葉堡等鄉鎮廣泛傳唱,後又流傳到王窯、安伏、西川等鄉鎮和周邊部分縣區的鄉村。2008年,秦安小曲作為曲藝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秦安縣將散見於民間流傳的40餘種秦安小曲,聘請有關專家學者配合秦安小曲傳人,通過發掘、整理,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縣上一方面引導鼓勵中青年人學唱秦安小曲,進行健康傳承,另一方面對年已古稀的少數有傳承能力的傳承人生活給予補助,定期進行體檢,確保其身體健康,並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職稱評定。我們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演出和研討活動,並為演出隊伍購置了相應的服裝、樂器等設備,提供了演唱的必備條件。秦安縣文化館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秦安小曲藝術研究室,進一步推動了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秦安小曲傳承人之一安致平介紹了其淵源和發展態勢,並進行了現場培訓和指導。安致平說,「非遺」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傳承,是人類生活記憶的起點,秦安小曲是秦安的驕傲。如何將她延續為一種永恆的矜貴,將精彩鐫刻為經典,對她進行科學保護,讓其在未來的日子裡依舊大放異彩,是擺在秦安縣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廣大藝人面前的一道課題。現在,縣上將秦安小曲人才納入全縣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進行集中培訓,足見對秦安小曲的高度重視。我們要深入挖掘小曲文化,積極培養小曲傳人,嚴格規範小曲管理,豐富內容,多出精品,打造品牌,讓秦安小曲發揚光大。
秦安小曲愛好者邵正海說,參加了秦安小曲人才培訓班,不但對理論知識有了深入了解,而且通過老師指導示範,在彈奏、演唱等技術要領上有了長足進步。我相信,以縣文化館為保護單位,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中青年愛好者為群體的秦安小曲演唱隊伍,一定能擔當大任,弘揚文化,傳繼精髓,為秦安歷史文化發展和小曲人才培養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樣的培訓真的很好,很及時,很有意義。
演唱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