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奮鬥的5年,也是輝煌的5年。「十三五」時期,鄭州教育工作緊緊圍繞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總目標,按照「深化改革、完善機制、擴充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質量、優質均衡、保障民生、促進公平」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機制體制改革,努力破解影響教育發展的突出障礙,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全市教育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學在鄭州」教育品牌更加凸顯,人民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
本網將陸續推出系列報導《鄭州教育「十三五」成就巡禮》,全面報導「十三五」時期鄭州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今天推出鄭州教育「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報導之《改革創新促發展 凝心聚力築「美好教育」》。
(本網訊 記者 孫宏偉)5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鄭州教育而言,即將過去的5年有著一段不平凡的徵途。
「官方帶娃」「創客教育」「勞動教育」…… 「十三五」以來,鄭州市始終把滿足群眾的教育需求、辦人民滿意的美好教育作為責任和堅定追求,在完善體制機制,補齊發展短板,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出臺新政策、實施新舉措,在高質量建設人民滿意的美好教育道路上愈發鏗鏘有力。
「官方帶娃」為民解憂 午餐供餐、課後延時服務全覆蓋
土豆燉肉、西紅柿炒雞蛋、小酥肉……喝一口雞蛋羹,還略有一點燙嘴!11月30日正午時分,鄭州高新區外國語小學蘭山餐廳滿是飯菜香,幾百名學生正在享用豐盛的校內午餐。
打飯處,三年級的孩子們正在按秩序領餐,整個過程無人喧譁無人插隊、相互禮讓有序,每一位領到飯菜的孩子,都不忘對就餐管理員道一聲謝謝。
餐桌上,一年級的孩子們已經開始用餐,三菜一湯、一份主食、一個桔子,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人人踐行「光碟行動」。
眼前這一切,是鄭州市推行中小學校內供餐的一個美好縮影。
鄭東新區永平路小學,午餐進入教室後,分餐教師開始分餐。
據介紹,2019年10月,鄭州市鄭東新區中小學全面啟動在校午餐和校內課後服務工作,率先在鄭州市開啟「官方帶娃」新模式。
隨著全市中小學校內供餐服務不斷推進,金水區、二七區、中原區、管城區、高新區等各地也相繼啟動實施新政。為了讓孩子們吃得安全又放心,各區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推出了多種供餐服務模式。
金水區針對學生多、校內面積不足,可新建、改擴建廚房條件有限的學校,依託校外配餐企業建設「衛星廚房」,通過「中央廚房+衛星廚房」模式,由具有校外供餐資質的企業「中央廚房」對食材原料進行初加工,每天配送至由該企業運營的學校衛星廚房後,進行熱調理烹飪、餐盒分裝後送到學生手中。
二七區採用「政府引導,學校主體,家長分擔,社會協同」四項統籌供餐模式,按照「透明、自願、公益」三項原則,中學以校內食堂供餐為主、小學以校外配餐為主,通過「試點學校、試點區域以點帶面」延展推進。
針對常態化疫情防控新形勢下的午餐供餐,管城區按照「一校一策、一校一案」原則,每個學校都要制定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午餐供餐管理辦法,嚴格落實校長第一責任人制度,確保供餐安全。
據統計,鄭州市內九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535所,在校中小學生近59萬,其中34萬餘學生目前有在校就餐需求,佔學生總數的57.6%。在全市各部門的不斷努力下,截至目前,市內九區已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午餐供餐全覆蓋。
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課後服務之「書法」社團活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以人民為中心辦好教育是最基礎的民生工程,是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家庭的嚮往。解決好「午餐供餐」的同時,鄭州市也著眼於「三點半」難題,進積極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服務。
2020年8月,為了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服務,進一步保障新政落實,市政府又發布通知,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服務堅持公益性、服務性原則,實行免費制度,並且要優先保障小學低年級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亟待服務群體。
考慮到各地實際,我市規定,各縣(市、區)中小學需根據各自特色和實際,結合學生和家長的需求,進一步豐富課後服務內容,逐步實現課後服務從「管」到「教」,拓展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興趣,切實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截至目前,課後延時服務也在由點到面,逐步展開,目前市區中小學已實現全覆蓋。
如果說午餐供餐、課後延時服務為家長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那麼,鄭州「創客教育」的開展,則為孩子們插上了夢想的翅膀,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探索中小學創客教育模式 讓創新精神閃耀鄭州校園
鄭州市鄭東新區昆麗河小學學生展示他們發明的帶有語音識別功能的「智能垃圾桶」
「只要你說出垃圾的名字,相對應的垃圾桶就會自動打開!」 在鄭州市鄭東新區昆麗河小學創客空間,幾名學生正在演示著一款他們發明的帶有語音識別功能的「智能垃圾桶」。
「智能垃圾桶」從創意的構思到最後作品的完成,經歷了1個月的時間」,鄭東新區昆麗河小學創客社團的老師告訴記者, 「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繪製草圖、搭建垃圾桶、建立資料庫等一系列工作。」
「通過創客社團的開展,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培養了樂於實踐和探究的精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合作學習、社會交往等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採訪中,鄭東新區昆麗河小學校長孟曉莉介紹到。
像昆麗河小學一樣,在鄭東新區各個學校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中,創客類社團就有一百多個,且深受學生的喜愛和青睞。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創客學生社團,承載著一批批小創客們的科技創新之夢。
為積極探索智慧教育新樣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015年底,鄭州市教育局印發了《關於開展創客教育的實施意見》,試點創客教育。2017年印發了《關於開展中小學編程教育的實施意見》,對我市創客教育的發展給出明確的方向,描繪美好藍圖。
經過幾年的發展,鄭州市創客文化日益繁榮,不斷豐富著中小學生創客教育的形式與內涵,搭建中小學創新體驗、展示與交流新平臺。「讓學生人人成為創客」的教育理念,已經融入到新的教育發展方向之中。
11月15日,2020年鄭州市雲上創客教育嘉年華開幕。
機器人變形戰士、軌跡賽、MAKE X智慧交通、MAKE X智造大師、超變戰場、智能設計展示」……2020年11月15日,「2020鄭州市雲上創客教育嘉年華」舉行,「小創客」們用充滿活力的智慧與挑戰,生動闡釋了「智慧賦能 創新無限」的創客精神。
像這樣的活動,自2017年開始,鄭州市已連續舉辦四屆,活動旨在豐富中小學生創客教育的形式與內涵,搭建中小學創新體驗、展示與交流新平臺。加速創新人才培養,推動我市青少年創客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將信息化的種子埋在學生的心底,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培養素質化和創新性人才。
有了頂層設計及活動指引,創客教育要繼續推進和發展,還要看學校如何使創客真正「創」起來,讓創客教育在校園落地。
鄭州二中舉行「AI在二中」創客72小時馬拉松活動
鄭州市第二高級中學的「創客馬拉松」活動中,同學們創意無限:非機動車感應器、分貝檢測儀、校園安全大師、智能查寢機;鄭州市第九中學打造以「新工科」為培養方向的360課程體系,創設「創新思維」「未來創造」「智慧生活」「網絡安全」等課程;金水區將創客教育融合到課後服務中;鄭州八中開設的航空模型教育課程,讓學子的「飛天夢想」飛上新高度……鄭州市各學校結合學校資源,乘著鄭州市創客教育的東風,挖掘自身優勢,開發出深受學生歡迎、家長點讚的創客課堂。如今,各式各樣的創客課堂在鄭州校園也已經成為常態,創客教育在鄭州各學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經過幾年的不斷努力,鄭州市有34所學校獲得河南省創客教育示範校稱號,金水區、鄭東新區、高新區、經開區入選河南省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區,46所學校入選河南省人工智慧教育實驗校,佔全省比例的四分之一。
在鄭州11中首屆創客嘉年華上,同學們饒有興趣的操作Makeblock機器人。
未來,鄭州市創客教育工作將深入貫徹鄭州市教育局等八部門《關於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的實施意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打造鄭州創客教育資源平臺,構建有效的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模式,促進鄭州市創客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
如果說「創客教育」的開展集中體現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對孩子們創新能力、信息素養有很大提升,那麼,勞動教育則是全面發展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
勞動教育在創新中煥發生機 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管城區南曹小學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農耕農具學習課程
9月5日,開學第一課上,鄭州管城區南曹小學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農耕農具學習課程。課上,老師為學生們細心講解各種農具的製作與使用,包括鋤頭、簸箕、鍘刀。老師稱,南曹小學地處回遷區,很多學生家裡的農具已使用不到,扔掉也可惜,暑假時學校安排二至六年級600多名學生,準備農具帶到學校並要求提前了解相關知識,從而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更好了解學習傳統農耕農具知識。
南曹小學學生在「耕樂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體驗
據介紹,南曹小學結合農村地區得天獨厚的條件,以勞動實踐、勞動探究、勞動創造為抓手,克服重重困難把荒地變成了良田,在管城區率先開發了「耕樂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學校利用「耕樂園」獨特的勞動育人功能,巧妙地融合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音樂、美術等多學科知識,並在勞動基地中做到了運用和探究。
勞動教育是在實踐中提高認識,並進行創造創新的過程。基於此,管城區基於「融合、整合、配合」的理念,深度挖掘本土資源,提出「行知創」勞動教育課程並進行了嘗試性研究,通過上好每周不少於1課時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開設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勞動教育滲透課程和以「勞動日」「勞動周」為方式實施的活動課程;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目前,勞動教育課程在管城區各個學校遍地開花。工二村小學的民俗課程,聘請校外能工巧匠、非遺繼承人等志願者擔任教師,開設有草編、吹糖人、編織、廚藝、手工製作等,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十八裡河中心小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知識,開展勞動主題家園實踐活動。低年級開設的主要有整理衣物、豆豆生長記等;中年級主要製作口罩、五穀做創意畫等;高年級開設的有學會消毒通風、製作堆肥等。這些課程充分讓孩子體驗不同的勞動經歷,理解父母的辛苦,增強了對自然、對生命、對勞動意義的認識。
管城區在區域推進勞動教育的實踐中,深度挖掘區域勞動教育資源,在推進勞動教育實踐區本化探索了一條新路。
鄭東新區眾意路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金水區優勝路小學的小小麥田
「在基礎教育階段,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獲得勞動體驗、習得勞動本領、創造勞動價值、享受勞動成果,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基石。」 鄭州市教育局黨組成員、三級調研員王巨濤說,「讓學生通過勞動教育,輻射到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讓他們長大後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貢獻。」
「十三五」期間,鄭州市不斷強化政策引導、學校指導、部門督導,加強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中小學生分批走進基地接受鍛鍊。強化校內校外資源融合,不斷擴大勞動教育載體,指導廣大學生通過日常家務、手工製作、非遺傳承、學工學農、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多種方式,養成勞動習慣。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勞動教育,共同承擔實踐育人的社會責任。
以開展中小學「課後服務」為抓手,解決家長接送難題,增強群眾的教育獲得感;以「勞動教育」為突破口,拓寬學生素質教育實施路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創客教育」為導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實現具有鄭州特色的「美好教育」,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鄭州教育人改革創新促發展,凝心聚力共築「美好教育」。我們有理由期待下一個五年,鄭州「美好教育」更加「美好」!美好教育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