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慄子說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慄子說歷史,說到早期巴西的音樂作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巴西舞曲》和《奏鳴曲》?相對於其他國家,可能巴西的音樂流傳的不是那麼廣泛,但是,他們的作品也是引起了很大的共鳴。下面我們就一次來了解一下巴西的藝術家們以及他們的音樂作品吧!
巴西作曲家埃利亞斯·阿爾瓦雷斯·洛沃(1834—1901)創作的第一部歌劇作品是《聖若望之夜》於1860年在裡約熱內盧上演。19世紀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巴西的印歐混血種人卡洛斯·戈麥斯(1836—189),其最著名的歌劇《瓜拉尼人》儘管受到義大利風格的影響,但是具有明顯的巴西民族音樂的特點。該劇使用義大利文劇本,曾於1870年在斯卡拉大劇院公演。據說,戈麥斯在那裡受到威爾第的稱讚,因此當他回到裡約熱內盧時,受到像歡迎英雄那樣的款待。有學者指出,到19世紀末,巴西的音樂民族主義已經自成體系,贏得了支持者,並主導著這個藝術領域。巴西的現當代音樂正是在上述民族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前期,民族主義音樂繼續得到發展。其有力的推動者就是巴西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埃託爾·比利亞-洛沃斯(1887—1959)。他致力於提高作品的美學價值,且推動本國的民間音樂實現普及。
他採用讓·勒裡在其《巴西之行紀事》(1578年)中記錄的印第安旋律,譜寫了700多首包括各種體裁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最突出的是他的《巴西的巴赫組曲》。創作於20世紀3040年代的9部作品被構思為組曲,每一組有著前奏曲和詠嘆調。作者試圖對具有某些巴洛克傳統手法的巴西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進行靈活改編。比利亞-洛沃斯認為,在巴赫某些對位的和有節奏的傳統手法與巴西的民間音樂及流行音樂的傳統手法之間,存在明顯的關係。除了個別例外,《巴西的巴赫組曲》每個樂章都有兩個名稱,一個是與巴洛克組曲有關的形式主義的名稱,另一個則是民族主義的名稱。它們的旋律傾向於抒情,和聲則傾向於古典特色,但音調很強。由於這部作品既有鮮明的巴西民族特性,又有世界主義傾向,所以在國際上受到讚譽音樂民族主義潮流追隨者的隊伍,在現當代持續擴大,其中突出的音樂家有卡馬戈·瓜爾涅裡(1907—1993)和弗朗西斯科·米尼奧內(1897-1986),他們都創作了大量的民族主義作品。
瓜爾涅裡的第一批成果具有明顯的民族主義特點,比如《腹地之歌》(1928年)和《巴西舞曲》(1928年)巴西現代主義作家和音樂民族主義的代言人馬裡奧·德·安德拉德稱讚瓜爾涅裡創作的《奏鳴曲》(供鋼琴用)是一位特別富有想像力的作曲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的室內音樂作品中,瓜爾涅裡因受巴西流行的「喬羅」的啟迪,而創作出了系列曲。他與馬裡奧·德·安德拉德的交往則推動他創作了一部獨幕歌劇《佩德羅·馬拉薩爾特》,馬裡奧為它寫了歌詞。瓜爾涅裡的全部歌曲作品表現出他對於巴西的黑人和印第安人民歌的借鑑和利用。在4050年代,他創作了最優秀的管弦樂曲:3部交響樂、1部《協奏序曲》(1942年),以及多首管弦樂組曲,如《巴西之歌》(1950年)《400周年紀念組曲》(1954年)。
這些作品的風格都是以民族主義美學為基礎的,在創作技巧上含有大量的民族要素。而弗朗西斯科·米尼奧內的許多作品幾乎涉及所有的西方傳統的音樂流派。約從1929年到1960年,他把民族特性同後浪漫主義派和新古典派風格結合在一起。在這種方向的作品中他採用了巴西的非洲裔人的音樂主旋律和民間與流行舞曲的風格。從50年代後期起,米尼奧內在作曲方面追求一種更加折中主義態度,而不太直接關心民族主義表現手法,對試驗新的音樂技巧逐漸產生了興趣,如同在《尋求主題變奏曲》(1972年)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1960年後,巴西的音樂活動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音樂活動在多個主要城市逐漸開展起來,如裡約熱內盧、聖保羅、桑託斯、累西腓、薩爾瓦多,此外還有貝洛奧裡藏特、巴西利亞和庫裡蒂巴等。
與此同時,創設了多個宣傳音樂思想的團體,如在桑託斯和聖保羅的新音樂團體、在裡約熱內盧的音樂革新團體,以及在薩爾瓦多十分活躍的桂冠作曲家團體等。20世紀60—70年代,裡約熱內盧舉行了多次先鋒派音樂的音樂節。19641982年,桑託斯舉行了18次新音樂音樂節。在20世紀後期,不少巴西音樂家開始追隨西方的音樂流派,改變了創作風格和技巧。比如,克勞迪奧·桑託羅經歷了深刻的風格轉變。在60年代後期胡亂堆砌程序進入了他的樂曲《哀歌大合唱》(1970年);在其70年代的作品中則出現了電子音樂和傳統樂器的結合,還涉及隨機作曲法。另一位音樂家埃迪諾·克裡格爾(1928年生)起初追隨歐美潮流,但是不久便形成了偏向民族主義的新古典派音樂語言。約從60年代中期起,他隨意地利用一些序列音樂組織和其他先進的技巧。
從1980年起,他任國家藝術基金會音樂研究院院長,在巴西當代音樂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60—70年代期間,馬洛斯·諾夫雷(1939年生)是活躍在裡約熱內盧的先鋒派作曲家。在風格上,他早期音樂混有不和諧風格和對民族主義的關注,後轉變為十二音技巧、帶有本土主義配音的隨意的序列主義和胡亂堆砌法程序。他的很多作品具有比利亞-洛沃斯作品所具有的自然洋263巴西通史溢的情感。1960年後,在新首都巴西利亞出現了著名的作曲家豪爾赫·安圖內斯(1942年生)。他既是一位訓練有素的物理學者,又在迪特利亞學院、烏特雷奇特大學,以及在巴黎與音樂團體一起學習電子音樂,並由此對這一新型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他率先創作了巴西的電子音樂樂曲《星際圓舞曲》(1962年)《關於布宜諾斯艾利斯風景的自畫像》(1969年)《一個民族的歷史》(190年)。約從1965年起,他開始創作所謂的「整體藝術」或混合手段的音樂,其中不僅包括聲音和色彩而且也有氣味和味道,如《氣氛》(1965年)。
在20世紀前期,有三個事件為現代造型藝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第一件是來自立陶宛的畫家拉薩爾·澤加爾(1891—1957)於1913年在裡約熱內盧舉行畫展;第二件是女畫家阿尼塔·馬爾法蒂(1896-1964)展覽她在1917年創作的作品;最後一件是1922年一群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發現」雕塑家維克託·布雷謝雷特的作品。後來,著名的現代藝術講座於1922年2月在裡約熱內盧舉行。一批先鋒派藝術家,在一些有影響力的富裕的藝術愛好者的贊助下,在市政廳大禮堂舉辦了一屆持續三個晚上的藝術節,其中有各種節目:詩歌朗誦、音樂獨奏(獨唱)講座以及視覺藝術展覽等。由此誕生了一個藝術集團,由音樂家、詩人、作家、建築師和造型藝術家組成。他們試圖達到馬裡奧·德安德拉德所設想的目標:「爭取實現美學探索、巴西藝術界知識分子現代化以及建立民族性創作意識的永久性權利。」
與此同時,在巴西現代藝術初創時期,聖保羅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聖保羅的一批藝術家創建了聖保羅藝術之家,他們在裡約和聖保羅兩大城市舉辦展覽。同時,貝利亞斯·聖保羅藝術沙龍也開辦了隨後又創設了藝術家聯盟的五月沙龍(1937—1939)。這些藝術交流形式是1951年創建的聖保羅兩年一屆展覽會的先行者,它們都推動了巴西現代藝術的起步。這些活動培育了一批本國藝術家但是,直到20世紀40年代,巴西的藝術活動仍然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當時,幾乎沒有什麼美術館,而且藝術家們不得不尋找第二職業以維持生計,最好的情況是當教師。隨著經濟的發展,有實力的企業主開始投資於有關的藝術設施。1947年,富有的報業業主阿西斯·夏多布裡昂建造了聖保羅藝術博物館;1948年,聖保羅工業家弗朗西斯科·馬格拉佐·索布裡尼奧建立了現代藝術博物館(現今為當代藝術博物館)。
小編覺得藝術可以淨化一個人的靈魂,只有靜下心來觀賞的時候才能發現它的美,同時,音樂可以減少壓力,所以,大家在疲憊的時候,不如聽聽音樂,讓自己放鬆一下。大家喜歡巴西的藝術嗎?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