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張繼丹】 「抵制中國產品和企業是徹頭徹尾的愚蠢」,《澳大利亞人報》11日報導稱,隨著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澳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著一份名單,上面羅列了41家據稱「背後是中國資本的」澳大利亞葡萄酒企業,並鼓動澳消費者抵制上述企業的產品。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名譽教授科林·麥克萊斯批評這種「愚蠢的做法」稱:「抵制中國產品無異於自殘。」
報導稱,這份網上流傳的葡萄酒企業名單引發了一場關於外國資本控股或部分控股澳企業的全國性大討論,有人呼籲該國企業應提高透明度,並對看似是澳大利亞企業、實則是中資企業的產品進行抵制。但澳大利亞新聞網11日稱,這份名單細節模糊,沒有說明中國資本在這些企業中所佔的比例,還有一些澳籍華人擁有的酒莊也出現在名單上。有頭腦清楚的網民評論稱,不論資金來自哪裡,這些企業是澳大利亞人在經營,薪水也是發給澳大利亞人,抵制他們的產品完全是弊大於利。據悉,最初在網上鼓動澳大利亞人抵制中國產品的是一個自助倉儲公司的CEO肯納德,他自稱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度不高,也知道某些澳大利亞企業沒有他這麼幸運,但他認為每個澳企業都應審查供應商合同,尋找中國產品的替代品。
《澳大利亞人報》援引雪梨大學中國商業與管理學教授漢斯·亨德裡施克的話稱,澳大利亞網民這種「嘴炮一時爽」的做法並不會對中國產生任何影響,反而會給澳大利亞這樣的貿易小國帶來傷害。「這是完全不對稱的,中國是我們的主要客戶,而我們只是他們的客戶之一,只是一小部分中國商品的出口目的地」,他說。
報導稱,有中國資本參與的澳大利亞企業比他們想像得還要多,涉及澳民眾生活的多個方面,包括保健品公司斯維詩、衛生防護用品製造商安思爾以及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商貝拉米等。「中國無意破壞澳大利亞民主,他們只是想要尋求尊重罷了。」麥克萊斯說,許多澳大利亞人認為是中國不尊重他們,但事實是中國想要尋求尊重,只不過被澳大利亞忽略了。
原標題:《「抵制中資企業」?澳大利亞教授:愚蠢,無異於自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