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葡萄酒商很無奈:酒莊在澳遭抵制,就因為有兩名來自香港的董事

2020-12-20 網易新聞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眼看中澳關係出現裂痕、澳大利亞產品逐漸失去中國市場,部分澳民眾把不滿宣洩到有「中國背景」的葡萄酒莊身上。繼社交媒體傳出所謂「中資酒莊」名單後,又有澳大利亞酒商很無奈地表示,自家酒莊因為有兩名來自香港的董事在澳本土遭到抵制。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2月15日報導,針對網絡流傳的「中資酒莊」名單,不少澳大利亞釀酒商指責這種「不公平」的宣傳,稱其導致網絡暴力,甚至令自家酒廠的訂單在本國被取消。

報導截圖

報導稱,目前澳大利亞社交媒體上流傳著多種與中國有關的釀酒商和品牌的名單,以及鼓勵消費者抵制這些廠家的文字。

南澳大利亞州歌濃酒莊(Kilikanoon Wines)的總經理沃裡克·杜西(Warrick Duthy)表示,他的員工已經受到了影響。「我的員工、接待員和酒窖工人都接到過電話,被提問各種問題、遭到謾罵。」

杜西表示,一個高端葡萄酒旅遊體驗團的訂單也被取消了,客戶聲稱,他們「不願支持一家中國人擁有的企業。」

歌濃酒莊與中國的張裕葡萄酒是合作夥伴。杜西本人則是克萊爾谷葡萄酒和葡萄協會的副主席。他說,歌濃酒莊的澳大利亞股東曾經尋找能夠幫助該公司進軍新市場的投資者,幫助了他的企業以及南澳大利亞葡萄酒產地河地(Riverland)的其他人。

「這使該地區更富裕了,也讓歌濃酒莊在中國賺到了更多錢,直到最近……」杜西說。

來自新南威爾斯州獵人谷(Hunter Valley)阿蘭代爾酒莊(Allandale Winery)的比爾·斯內頓(Bill Sneddon)說,這種反華宣傳最終會傷害澳大利亞當地企業。

斯內頓的酒莊之所以成為攻擊目標,是因為公司內有兩名來自中國香港的董事,其中一人持有英國護照,另一名在澳大利亞有家人。

報導截圖

斯內頓表示,酒莊賺到的錢會被投入到公司的運營,而不是給這兩個香港董事,「我們僱傭了15-16名當地人,我們幾乎完全從澳大利亞公司採購,從獵人谷和新南威爾斯州其他地方的果農那裡購買葡萄。」

斯內頓說,一位客戶曾聯繫他,表示自己不想從非澳大利亞人擁有的企業購買葡萄酒。但他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因為人們日常使用的許多產品都是由海外公司提供的,「我指出,她開的車、住的房子、大部分建築產品(都是)……多得說不完。」

阿蘭代爾酒莊首席釀酒師兼總經理斯內頓 圖源:企業官網

據澳大利亞特別廣播服務公司(SBS)中文網10日的報導,一個名為「Vino e Amigos」的臉書帳號,於12月2日分享了一份所謂「有中資背景」的酒莊名單,上面列有41家酒莊,多數位於南澳大利亞州及維多利亞州,但這份名單的準確性尚未得到確認。該帳號在12月3日的另一則帖文中繼續挑事,聲稱「不在乎紅酒白酒,只要不是中資擁有。」

報導稱,有關帖文在臉書上被分享了1100餘次,部分澳大利亞網民對眾多酒莊「擁有中資背景」感到驚訝。還有網民要求將這些酒莊「踢出澳大利亞」。截至12月10日中午,帖文已被原作者隱藏。

葡萄酒作家兼顧問羅伯·格迪斯(Rob Geddes)在中國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坦言,在澳大利亞葡萄酒廠,美國和法國所佔股份可能更大。在他看來,網絡上流傳的「中資酒莊」名單並不準確,「(名單中)實際只有32家酒莊是合法經營的公司,還有9個只是同一企業的不同商標。」

格迪斯對社交媒體上的這場風波,以及葡萄酒對華出口貿易感到擔憂,他希望看到與中國方面進行更好的溝通,以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此前出手治理澳大利亞進口葡萄酒的傾銷問題,決定自11月28日起採用「保證金形式對上述產品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其比率將在107.1%至212.1%之間浮動。

格迪斯說,考慮到成本問題,中國進口商都會優先考慮進口其他國家的葡萄酒,「情況非常嚴峻,我們陷入了『短期效益』的漩渦。」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市場,約佔澳葡萄酒出口的37%。澳大利亞葡萄及葡萄酒協會執行長託尼·巴塔格林(Tony Battaglene)對SBS表示,在高額關稅下,完全依賴中國業務的小型酒廠可能面臨倒閉風險,「他們很可能會倒閉……在澳大利亞,我們大概有1400家這樣的出口商。」

此前報導

葡萄酒被制裁!澳大利亞民眾:抵制中資企業,與中國有關係也不行

澳大利亞民眾在推特掀起呼籲浪潮,誓言抵制國內部分大型葡萄酒品牌。這源自於臉書出現41家與中國有聯繫的清單。該推特帖文也同時表明,它們實際上都是由中資公司所擁有,這使得澳大利亞全國的葡萄酒愛好者感到驚訝。澳媒與澳大利亞葡萄酒協會進行溝通後,也證實沒有根據國籍記錄釀酒廠的所有權。

隨著北京對澳大利亞的貿易制裁持續升級,41家中國支持的葡萄酒企業清單由Vino e Amigos臉書專頁發出,從而引發抵制名單上企業的呼籲,也促使所有權由外國擁有的全國性對話。澳大利亞新聞網(News Australia)也指出,中國上周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徵收212%的關稅,這有可能削弱價值60億澳元的葡萄酒產業。中國商務部隨後在本周進一步施加6.4%關稅,更加劇產業無法復甦的黯淡前景。澳大利亞葡萄酒有39%出口到中國,但北京出口商卻聲稱澳大利亞是將廉價的葡萄酒傾銷到中國市場。

中國商務部發布關於對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反補貼調查初步裁定的公告,公告指出,調查機關初步認定,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存在補貼,國內相關葡萄酒產業受到實質損害,而且補貼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根據《反補貼條例》第二十九條和第三十條的規定,商務部向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提出對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採取臨時反補貼措施的建議。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作出決定,自2020年12月11日起,採取臨時反補貼稅保證金的形式對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實施臨時反補貼措施。進口經營者在進口被調查產品時,應依據本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從價補貼率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提供相應的臨時反補貼稅保證金。

澳大利亞民眾呼籲提高審查的透明度,並且要求隨著中澳貿易戰的日益激烈而抵制澳大利亞的所有中資企業。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沒有在其最新的農業土地外國所有權登記冊中具體包括葡萄酒廠和釀酒廠,儘管該委員會確認截至2018年6月30日,具有外國所有權的比例水平估計是13.8%。

缺乏官方數據意味著,澳大利亞民眾目前幾乎不可能發現究竟有多少土地真正掌握在外國手中,但是近年來中國大型企業的高調收購使得澳大利亞國內漸漸重視起這件事情。

澳大利亞由中資企業擁有的葡萄園多數來自南澳大利亞,特別是巴羅莎山谷(Barossa Valley)很受中國買家的歡迎。在過去10年裡,該地區與中資企業達成數十筆交易,估計目前該地區約有10%股份由中國國民擁有。Chateau Yaldara是位於南澳大利亞的著名葡萄酒廠,而他們也同樣被列入中資支持清單,他們在2014年以155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商人Arthur Wang。Auswan Creek是由中國公司Swan Wine Group所擁有,而Max's Vineyard則是在2017年被中國公司以300萬美元完成收購。

相關新聞

購買更多葡萄酒為澳大利亞挺身而出?《外交政策》道出美國真實用意

儘管中方從未將中澳貿易與政治關係掛鈎, 但澳方頻頻炒作中方所謂的「貿易限制」挑動了美國輿論的神經。美國《外交政策》雜誌10日刊文稱,為挽救親密盟友備受「打擊」的葡萄酒產業等,美國需要採用激進的貿易政策為澳大利亞「挺身而出」。為此,有經濟學作家提出「戰略西拉(Shiraz,葡萄品種) 儲備」。

該「戰略」由經濟學作家馬特·克萊因(Matt Klein)提出,核心觀點為美國政府可創立一個特殊目的實體(SPV)用以購買或持有因貿易「受限」而失去市場的相關國家大宗商品,資金來源方面可直接由國會撥款,或通過美聯儲借款。

文章稱,如果中國繼續「限制」政策,將對澳大利亞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畢竟中國市場佔澳出口總額的34%。對此,美國正以實際行動支援澳大利亞,比如白宮方面宣布,將在一節日聚會上供應澳大利亞葡萄酒。但作為親密盟友,這種通過某個聚會買酒的支持屬於杯水車薪,需加大力度。為此,文章援引拜登在接受《紐約時報》最近一次採訪時的表述,「(應對)中國最好的戰略是......讓我們的每一個盟友都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接著文章為其執政後的頭幾周「安排」了首要任務——「對中國『欺凌』美國最親密盟友們的行為予以強勢回應」。

那麼美國將如何「挺身而出」?

文章如是「支招」,美國應支持澳向世貿組織(WTO)狀告中國,考慮加入目前由日本主導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並且考慮「戰略西拉儲備」。值得警惕的是,雖然文中所指的幫襯對象為澳大利亞,卻別有用心地將日本、韓國和加拿大塑造成受中國貿易「限制」的困擾對象,稱數年以來,美國對上述國家的幫襯僅僅是口惠而實不至,如今亟需基於更長遠的考量,比如聯合諸國共同採取一些政策。

再親密的盟友也是基於國家利益。《外交政策》稱看似幫襯盟友的「戰略西拉儲備」其實對美國頗有利好。

文章稱,美國政府業已具備管理石油、奶酪甚至馬海毛儲備的經驗,因此對「滯銷」產品的管理不至於成為問題。再者買了也不虧,因為美國大可將這些不易損壞之物以一個可觀的價格投放回市場,從中賺取利潤。進一步而言,即使美國此舉不能完全填補中國「限制」造成的缺口,但如此象徵性的政策給美國盟友帶來的心理安慰,將遠勝於一艘泊在海外不起眼的軍艦。

作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之一,百餘年來幾乎在每一個重大衝突中都與美國並肩戰鬥的國家,《外交政策》暗示澳大利亞應該得到更具有象徵意義的心理建設。

對此,文章稱,拜登應考慮澳大利亞作為他正式當選後出訪的首個海外國家。與此同時,文章還如是「鼓氣」,值此時刻將澳大利亞置於「前線」,正是在向中國和美國的區域盟友們傳達一個明確的信息:即面對中國,他們有美國作為後盾。

然而,也正是這番「鼓氣」暴露了美國的真實用意——將澳大利亞視作「馬前卒」,不惜犧牲盟友利益以踐行本國的涉華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國內「自相殘殺」,多家酒莊遭抵制:只因董事是中國人
    這張名單引起了不少澳大利亞網友的關注,他們呼籲所有澳大利亞人都不要購買這些酒廠的產品,甚至還有人要求把所有在澳中企的名單公布出來,抵制中國企業來宣洩不滿。有不少澳大利亞酒莊就遭到了這樣的影響。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澳大利亞多家釀酒酒莊因名單受到影響,不僅遭受網絡暴力,還失去了很多國內的訂單。
  • 澳大利亞要「抵制中資企業」?澳媒:「嘴炮一時爽」
    ,並鼓動澳消費者抵制上述企業的產品。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名譽教授科林·麥克萊斯批評這種「愚蠢的做法」稱:「抵制中國產品無異於自殘。」報導稱,這份網上流傳的葡萄酒企業名單引發了一場關於外國資本控股或部分控股澳企業的全國性大討論,有人呼籲該國企業應提高透明度,並對看似是澳大利亞企業、實則是中資企業的產品進行抵制。
  • 要求公布所有在澳中企名單!澳網友叫囂:中文都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在社交平臺上有人公布了一份名單,上面標註著41個由中國企業管理的在澳酒莊。澳大利亞網友們要求澳政府對這些中資酒莊採取制裁手段,並呼籲澳大利亞民眾,抵制這些酒莊生產的葡萄酒。但這樣的舉動似乎並沒有讓他們解氣,他們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其他中資公司上。
  • 農場主遭劫掠?中企擁有澳「水權」 澳媒不必歇斯底裡
    香港《南華早報》7月13日文章,原題:「農場主遭劫掠」:澳媒對中國和水的歇斯底裡 對中國的不信任以及對乾旱缺水的擔憂,已助長所謂中國正惡意買下澳大利亞水源的傳言甚囂塵上。上世紀80年代,水首次成為澳一些地區的可交易大宗商品,多年來該市場已增長為每年價值30億澳元的產業。擁有土地的農場主獲得能在水市場進行交易的「水權」,包括外國實體在內的任何人都能對此投資。上月更新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澳「水權」的頭號外國所有者,以微弱優勢領先美國。
  • 澳政客鼓譟"抵制中國貨" 澳媒列數據發現:註定失敗
    (圖:Getty) 海外網12月1日電 中澳發生貿易爭端之際,澳大利亞前參議員、極右翼政黨「一國黨」黨魁保琳·漢森(Pauline Hanson)公然鼓譟「抵制中國貨」,引起澳輿論關注。對此,澳大利亞新聞網12月1日以《為什麼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註定會失敗》為題刊文指出,這種做法將給澳大利亞造成災難性後果。 全文摘編如下: 在澳中關係陷入緊張之際,漢森關於「抵制中國貨」的言論贏得部分輿論的支持,但這種做法註定要失敗,還會重創澳大利亞自身利益。
  • 澳媒嘲諷:沒澳煤炭,中國要斷電!事實公布,很打臉...澳木材行業:沒...
    對此,澳媒分析道,此次中國電力短缺,就是因為缺煤炭。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其實就是:害,誰讓你不進口我們澳洲的煤炭!    他表示,「中國的一些地方氣溫都降到零下40度了,就是那些拉閘限電的地方,超過10億中國人正在嚴寒中掙扎,就是因為中國幼稚地抵制澳貨,不進口我們的煤。」  仔細查看一下之前的新聞,發現確實有用電限制的通知。  但是,這真的是由於不進口澳洲煤炭造成的嗎?
  • 港珠澳大橋通車助推香港旅遊業 多間旅行社首發團爆滿
    (港珠澳大橋通車)港珠澳大橋通車助推香港旅遊業 多間旅行社首發團爆滿  中新社香港10月24日電 (龍曼)港珠澳大橋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香港旅遊業近日掀起了一波「觀橋」熱潮。由於眾多香港遊客對大橋通車期待已久,各大香港旅行社及景點抓住大橋通車機遇,紛紛推出首發團及套票「花式」吸客。
  • 何超瓊取代何婉琪成為「澳娛」新董事
    何超瓊表示﹐她加入董事局後不會直接參與子公司澳博的博彩業務﹐而主要負責澳娛的未來發展項目和策略。澳娛新任董事何超瓊現年卅九歲﹐曾就讀於美國Santa Clara大學市場及國際商業管理專業。一九九五年進入父親何鴻燊任主席的信德集團任董事﹐現任該集團董事長兼澳門旅遊觀光塔總經理。
  • 自取滅亡,澳大利亞抵制中資澳企,為自己的墳墓填上最後一把土
    近日據環球網轉載一份《澳大利亞人報》的11日報導,隨著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澳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著一份名單,上面羅列了41家據稱「背後是中國資本的」澳大利亞葡萄酒企業,並鼓動澳消費者抵制上述企業的產品。斷交之後又開始抵制,這是破罐破摔了嗎
  • 中澳關係又變惡,全澳要抵制「MADE IN CHINA」?
    12月1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中引用了有關澳軍對阿富汗兒童暴行的漫畫,這也引起了澳大利亞的不滿。據路透社報導,這張漫畫上的內容描述的是一名澳大利亞士兵將匕首架在了一名阿富汗兒童的脖子上。莫裡森說,澳大利亞方面正在尋求刪除趙立堅30日發布的這張「令人反感」的圖片。
  • 「抵制中資企業」?澳大利亞教授:愚蠢,無異於自殘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張繼丹】 「抵制中國產品和企業是徹頭徹尾的愚蠢」,《澳大利亞人報》11日報導稱,隨著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澳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著一份名單,上面羅列了41家據稱「背後是中國資本的」澳大利亞葡萄酒企業,並鼓動澳消費者抵制上述企業的產品。
  • ...混凝土 香港廉政公署 港珠澳大橋 技術員 涉嫌-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混凝土測試涉嫌造假 香港廉政公署起訴19人  11月15日,就港珠澳大橋工程項目混凝土壓力測試造假一案,香港廉政公署宣布起訴19名嫌疑人。嫌疑人將於11月17日在香港屯門裁判法院應訴。  據香港廉政公署發布,此次19名嫌疑人分兩案被起訴。
  • 哇喔,澳大利亞要抵制中國貨了?
    哇喔,澳大利亞要抵制中國貨了?「抵制中國產品和企業是徹頭徹尾的愚蠢」《澳大利亞人報》11日報導稱,隨著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澳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著一份名單,上面羅列了41家據稱「背後是中國資本的」澳大利亞葡萄酒企業,並鼓動澳消費者抵制上述企業的產品。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名譽教授科林·麥克萊斯批評這種「愚蠢的做法」稱:「抵制中國產品無異於自殘。」
  • 香港跨境巴士公司開拓新路線 把握港珠澳大橋機遇
    中新網9月3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廣深港高鐵香港段9月23日啟用,港珠澳大橋也將於今年內通車。面對高鐵競爭,有香港的直通巴士公司無懼挑戰,把握大橋帶來的機遇,不減班次增聘過百人手,結合多家公司,開辦往來香港、澳門市區或珠海海泉灣景區路線,以票價低至100元(港幣,下同)吸引中低端客源。
  • 港媒:澳人權劣跡斑斑,沒資格批評中國
    香港《南華早報》12月15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在人權方面劣跡斑斑,沒資格批評中國  莫裡森政府、反對黨和澳媒稱,中國是人權賤民、暴徒和惡霸,澳大利亞則是人道主義燈塔和自由民主國家的典範。儘管在與中國發生爭執時,澳常以人權衛士形象示人,但實際情況截然不同。特別是考慮到過去20年裡的表現,澳在維護「自由和民主」方面早已淪為賤民。
  • 在香港澳門丟失港澳通行證怎麼辦?
    常常旅遊出行在外總難免會丟點什麼丟一般的東西還好但如果您是在香港、澳門遊玩時丟失了港澳通行證的話>這就很扎心了,老鐵在香港、澳門、珠海口岸丟失港澳通行證的處理辦法(一)在香港丟失通行證若您在香港遊玩時丟失證件該怎麼處理呢?
  • 受惠港珠澳大橋 香港昂坪360纜車去年日均客量創十年新高
    中新社香港3月5日電 (記者 李焯龍)香港大嶼山知名旅遊設施——昂坪360纜車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得益於港珠澳大橋開通,去年日均客量創10年新高。全年訪客人數達183萬人次,按年急漲75.3%。資料圖:港珠澳大橋。
  • 港府:港珠澳大橋防波堤安全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日前因為一張照片在香港引起不小的擔憂,該大橋的人工島防波堤被質疑遭海浪衝散。不過,香港路政署日前實地視察港珠澳大橋後,確定大橋沒有安全問題,防波堤也沒有被衝散。
  • 澳政客叫囂以牙還牙,呼籲民眾抵制中國商品,胡錫進:紙貓一個
    澳政客稱要還以顏色,呼籲抵制中國商品其實我國對澳大利亞所採取的反傾銷措施是合理且合法的,而且我國在2019年就已經對葡萄酒開始了反傾銷調查,明顯是正當的商業行為,卻被澳大利亞媒體解讀為對澳洲的蓄意報復。加上總理莫裡森一直在發表反華言論,澳大利亞一黨派領袖呼籲澳洲民眾應該在聖誕節抵制中國商品,改用澳大利亞本土商品。
  • 澳酒商陰陽怪氣:此刻歐洲人認為中國政府是全世界最好的政府
    即便在其他亞洲地區的銷售額增長與在中國損失的收入相當,澳大利亞著名產酒區獵人谷的天瑞酒莊總經理布魯斯·泰瑞爾(Bruce Tyrrell)也不指望,這些地區的利潤能像在中國那樣高。」有意思的是,在澳媒發文營造國內酒莊「樂觀氛圍」的同時,各路人馬也不放過「蹭熱度」的機會。12月1日下午,正居家隔離的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轉發了一條在中澳間「拱火」的視頻推文,宣稱「正在考慮儲備澳大利亞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