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主遭劫掠?中企擁有澳「水權」 澳媒不必歇斯底裡

2020-12-18 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7月13日文章,原題:「農場主遭劫掠」:澳媒對中國和水的歇斯底裡 對中國的不信任以及對乾旱缺水的擔憂,已助長所謂中國正惡意買下澳大利亞水源的傳言甚囂塵上。

上世紀80年代,水首次成為澳一些地區的可交易大宗商品,多年來該市場已增長為每年價值30億澳元的產業。擁有土地的農場主獲得能在水市場進行交易的「水權」,包括外國實體在內的任何人都能對此投資。上月更新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澳「水權」的頭號外國所有者,以微弱優勢領先美國。截至去年6月,中國投資者在澳擁有7560億升水,佔可在市場出售的「水權」的1.9%,美國佔1.85%。目前10.5%的澳水源歸外國所有,略高於2018年的10.4%。最近一項調查發現,至少兩家中企在澳擁有「水權」。

這些數字在澳引發對華攻擊的一系列媒體言論,催生新一波有關中國和澳水源安全的陰謀論。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水經濟學、環境和政策中心主任格拉夫頓認為,此類水交易曾產生顯著收益,外國(企業)對澳水源的所有權未必有問題,對中國所有權的擔憂完全沒任何實際意義,「當遭遇乾旱時,這種方式能更好地維繫農業。但一些人卻進行子虛烏有的聯想。無論來自中國、美國或澳大利亞,誰擁有水並不重要,水不會被出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關存水的實時信息,這將令我們以有效方式管理。這是澳自己的問題,與中國沒任何關係」。

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民調主管康思敏說,對華負面報導凸顯:對澳經濟和安全而言,對華關係日趨重要。實際上,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僅在對澳投資國家名單中位列第九,佔2%,遠遠落後於排名前兩位的美英(25.6%、17.8%),甚至排在小國盧森堡(2.2%)之後。

(環球時報作者約書亞·麥克唐納,丁玎譯)

相關焦點

  • 澳媒:中國公民花25萬偷渡來澳,卻在農場遭「奴役」?時薪低至3刀
    近日多家澳媒和機構曝光澳洲農場圈剝削採摘工專挑中國人「下手」澳農場被曝通過中間商偷渡中國勞工,每人5萬澳幣數年來,很多走投無路的中國人,選擇背井離鄉,偷渡來澳,為的是找一份能安身立命的活,混口飯吃...
  • 英媒:澳大利亞議員擔憂中企競標澳最大電網
    有澳議員因此再次擔心,中企投資對「國家安全利益」造成影響。報導稱,中國國企國家電網和長江基建集團的競標價格預計都將超過74.7億美元,而這項澳大利亞電網私有化交易不太可能吸引本地企業。據了解,出售澳大利亞電網股權將成為澳最大的一筆私有化交易。《金融時報》稱,該公司是澳最大電網,為新南威爾斯州政府所有。
  • 中企在巴新建漁港,澳犯被迫害妄想症:這是軍事基地欲佔領澳領土
    而且這個地方恰好位於澳大利亞的家門口,距離澳本土僅200公裡。由於達魯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根據澳政客的分析,中國企業投資2億美元到達魯島建立漁港,動機十分不純,因為在達魯島附近並沒有任何商業漁場。
  • 澳媒曝中國公民花5萬澳元偷渡來澳,在農場遭「奴役」
    另外一家澳媒The New Daily在12月6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一位名叫「Mr D」的「吹哨人」表示,多名中國公民向蛇頭支付了多達5萬澳元的費用,偷渡來澳後在新州Coffs
  • 澳媒:澳不管對錯就追隨美國反華像順從的僕人
    資料圖:澳大利亞兩棲艦原標題:澳媒:追隨美國捲入與中國爭端 不符合澳大利亞利益參考消息網4月20日報導 澳媒稱,不管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對是錯,作為其順從的「僕人」澳大利亞選擇針對北京,要求其在亞太地區保持和平。
  • 要求公布所有在澳中企名單!澳網友叫囂:中文都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在社交平臺上有人公布了一份名單,上面標註著41個由中國企業管理的在澳酒莊。澳大利亞網友們要求澳政府對這些中資酒莊採取制裁手段,並呼籲澳大利亞民眾,抵制這些酒莊生產的葡萄酒。但這樣的舉動似乎並沒有讓他們解氣,他們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其他中資公司上。
  • 澳媒梳理中澳貿易關係發現:中國市場無法替代
    為題發文梳理中澳貿易關係,並得出這樣的結論:很難找到像中國這樣對葡萄酒和龍蝦有巨大需求的國家,中國留學生資源也是其他地區無法代替的。澳媒報導稱,由於中澳尚未找到解決方案,許多受影響的澳大利亞出口商正尋找其他可替代市場。澳大利亞貿易部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是僅次於中國的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約佔澳商品和服務出口的13.1%。
  • 澳大利亞要把中國告到WTO 澳媒潑冷水,澳農叫苦
    圖源:Getty海外網12月17日電 澳大利亞政府16日宣稱要就中國對澳大麥徵收關稅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然而澳媒指出,裁決過程將曠日持久,且可能沒有效果。澳農民也擔心訴訟期間的長期對峙將造成更嚴重的經濟損失。澳大利亞《新日報》15日刊文稱,WTO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對中澳貿易爭端做出裁決。貿易訴訟可能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而且可能沒有什麼效果。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羅蘭·拉賈表示,訴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解決辦法。中國歷來遵守WTO判決結果,但判決需要很長時間。
  • 澳媒嘲諷:沒澳煤炭,中國要斷電!事實公布,很打臉...澳木材行業:沒...
    澳媒嘲中國供電出現問題被打臉    圖源:ABC news  此前,澳媒曾報導稱,中國多個地區已經出現電力短缺的情況,  澳媒還報導稱,湖南和浙江居民已經收到通知,規定「有序用電」,以及其他的一些電力限制
  • 提升員工能力 澳一農場主為移民工人提供英語教學
    提升員工能力 澳一農場主為移民工人提供英語教學
  • 澳媒聲稱:澳正與臺灣對話試圖止血
    澳媒聲稱:澳正與臺灣對話試圖止血】與中國大陸發生貿易摩擦,澳大利亞試圖尋找代替的出口市場,有澳媒聲稱,澳大利亞的貿易官員近期與臺灣進行經貿對話,試圖為國內受到衝擊的出口損失止血。《雪梨晨鋒報》在12日報導指出,雖然澳大利亞目前尚不考慮與臺灣籤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但總理莫裡森領導的政府急需尋找替代市場,為來自中國大陸的貿易打擊止血;報導宣稱,雖然礙於議題敏感而選擇匿名,不過,臺澳相關人士皆證實雙邊已展開經貿對話的消息,並稱是在亞太經合會(APEC)的框架下進行對話。
  • 澳媒發現不對勁:對中國公開強硬,澳成了下場很慘的雞,暴露無能
    目前澳大利亞的西方盟友們,表面上頻頻作秀「援澳」,實際上卻在謀劃著儘快填補澳大利亞在中國留下的市場空白。這下澳媒發現不對勁了,有人撰文指出,澳政府公開對中國強硬表態,糟蹋了最重要的對華關係,暴露其在戰略上的無能。不僅如此,澳媒援引一句中國的成語「殺雞儆猴」稱,正是澳大利亞的一些公開言論令中國「深感不快」,為北京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機會,提醒該地區其他國家注意。
  • 澳媒:超市塑膠袋禁令生效 澳顧客自備購物袋
    澳媒:超市塑膠袋禁令生效 澳顧客自備購物袋 2018-07-0316:15: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趙慧穎
  • 剛剛,澳媒揭露「中國高價澳牛」的醜聞!讓中國無數吃貨大跌眼鏡
    導讀:剛剛,澳媒揭露「中國高價澳牛」的醜聞!讓中國無數吃貨大跌眼鏡序言:在我國賣的最受歡迎的澳洲特產是啥?保健產品?嬰兒奶粉?UGG?都不正確,反而是——澳洲牛肉!但就在今天,澳媒卻揭開了一篇有關我國澳牛的醜事,讓成千上萬中國吃貨瞠目結舌1.「澳洲牛肉」50%是假的?我國,是一個人口數量強國,與此同時又是一個肉類食品進口的強國。
  • 擔憂澳洲龍蝦被擠出中國市場,澳藉口威脅軍事活動,幹預中企投資
    根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最新公布的消息,中企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投資建設了新型綜合多功能漁業工業園。澳大利亞政界人士就表示,澳方認為中企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建造的多功能漁業工業園,有可能會威脅到美國和澳大利亞在當地的軍事活動。同時,還有不少澳大利亞專家學者更是稱,該工業園將會影響到澳大利亞本土龍蝦捕撈作業。
  • 澳媒:或因財務壓力大 年輕澳人節省開支積極存款
    澳媒:或因財務壓力大 年輕澳人節省開支積極存款 2018-01-08 16:37: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賴清德將深澳電廠問題甩鍋新北市政 卻頻遭打臉
    朱立倫(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朱立倫說不必牽拖別人,也不必牽涉前任或者是多少年前的當局,「行政院」決定是什麼就由賴清德或者蔡英文負起責任。  羅智強也表示,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之前抹黑深澳電廠是朱立倫拍板,結果被他舉出公文打臉,此事再被賴清德拿出來重提推回朱立倫身上。羅智強炮轟賴清德,雖然我知道你的臉皮厚如城牆,但也不必這麼急著送臉給大家打啊!
  • 澳媒記者在美國白宮外遇襲,澳總理莫裡森要求調查
    (原題為:《澳媒記者在美國白宮外遇襲 澳總理莫裡森要求調查》) 編輯:秦秦
  • 澳媒:30%澳代購店倒閉 中國人消費方式變了
    澳媒還分析稱,疫情期間,海外入境人數大幅下降,尤其是國際留學生。疫情前,澳大利亞估計有15萬人從事代購,除了像克裡斯娜·劉這樣的專業代購,還有許多短暫停留的人或是遊客,充當著臨時代購的角色。約有1000家實體專賣店迎合了這一需求,但目前很多都已經關門。澳大利亞品牌與代購諮詢公司Honeyroo表示,目前約有30%的代購專賣店暫時或永久關閉。
  • 遭收反傾銷稅後,澳洲葡萄酒又接新噩耗,澳媒:徹底退出中方市場
    澳洲葡萄酒又收到噩耗,澳媒直言葡萄酒要涼了!澳方還在拱火,針對中方的小動作不斷中國外交官趙立堅為阿富汗無辜民眾被澳軍殺害而發聲,卻被澳方緊咬不放且要求公開道歉,本質目的在於企圖利用中國轉移澳軍殘害無辜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