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再熹
一次在和朋友一同逛商場時,遇到一場鬧劇。一個年輕媽媽帶著一個大約4、5歲的小男孩,當媽媽付完所有的物品結帳完。小男孩看上了一個玩具,於是拖硬拽著媽媽要買,可這位媽媽呢,任憑孩子怎麼鬧,就是不同意買,母子倆就這樣僵持著。
在這期間,媽媽很無奈的說:」咱們出門前,媽媽跟你說過,出來不能再買玩具,你還答應過媽媽的。」
小男孩不理,就是要買。此刻的媽媽已經很生氣,說:家裡的玩具多的是,很多根本就沒玩過的,還是新的,你還要買買買。」小男孩仍不依,甚至一屁股往地上一坐,哭的是涕流滿面。
在這種情景下,這位母親也不知怎麼辦好,看到商場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也許考慮再三,媽媽將孩子從地上拉起來,最終拗不過他,媽媽還是買了他想要的玩具。
難道孩子每一次的需求都要滿足嗎?如果一味地滿足,會不會讓孩子太過於注重物質?如果不滿足,又會不會傷害到他們呢?
其實,過度滿足等於埋下溺愛的種子,對孩子是一種傷害;而把錢花在孩子需要的東西上,並讓孩子明白精神上的富有遠比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
電視綜藝節目《非常靜距離之晴格格王豔的幸福生活》中,主持人李靜在節目中採訪王豔的育兒觀,王豔對兒子球球的教育,並不會因優渥的家庭環境放鬆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分清孩子當下的合理需求與願望需求的按條件式給予。
比如哪些是孩子目前所需要的,孩子需要的和他想要的東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作為父母滿足孩子當前需要的東西。
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想要的東西,比如願望之類,就會有額外的附加條件,這時可以和孩子約定,比如想要某類玩具,我們得先完成什麼任務,然後由任務完成,再以獎勵的方式給予孩子。
讓孩子懂得任何東西都不是無條件給予,是要通過有所付出才能得來,珍惜所有的一切,而不是肆意揮霍;反之,如果無原則、無底線地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勢必將導致孩子由於放任而變得無所顧忌。
朋友侄子李明,家裡總共7口人,是整個一龐大的家族一起住,全家上下對他是極其喜愛,尤其是爺爺奶奶,從小對這個小孫子是溺愛的不行,不論他要吃肯德基,爺爺帶他去吃;要買玩具,奶奶拿錢去買。
總之,被爺爺奶奶、全家慣的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兒怕摔了」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長大後的李明,父母稍有不滿足,他便不依不饒,甚至打罵父母,肆意妄為,甚至夥同社會上的一些人盜竊吸毒,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父母和長輩對孩子的過度滿足,是溺愛的溫床;一味地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導致其成為家裡的混世小魔王,無法無天,是這些孩子在當代家庭中的真實寫照,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孩子自私自利的惡習。
長大後也必將為自己日後的不良行為買單,而更應該反思的是某些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人都不能充分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近日,郭晶晶6歲的兒子,擦車掙零花錢,此消息一出,再一次讓人們不由地豎起大拇指稱讚: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值得追捧的價值取向。
「跳水皇后」郭晶晶在退役後加入豪門,老公霍啟剛在生活中不僅毫無公子哥作派,而是和郭晶晶一起攜手努力。
在育兒的理念方面,也同樣值得一些家庭學習。霍啟剛在社交平臺上曬出的幾張全家周末活動照片,讓幼小的兒女幫爸爸擦車體驗生活,體會勞動的不易,活動結束後的獎勵方式是:兒子年齡大,擦車完,獎勵零花錢;女兒年齡小,獎勵吃的。
讓他們知道買東西背後的付出與辛勞,不能喜歡什麼就要什麼;讓孩子通過成長磨礪出堅強的品格。
有句話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得不說,郭晶晶和霍啟剛在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很值得一些成年父母借鑑的。
與之有著同樣教子典範的,前世界著名的足球明星貝克漢姆的兒子布魯克林,利用周末時間,在倫敦的一家咖啡館打工賺零花錢,按人民幣折算為每小時以20元計。
要知道貝克漢姆的身價估算約3億美元,憑他在綠茵場上長期拼搏與俊朗挺拔的外表,為他帶來並獲得了無數的廣告單,而同樣身價不菲的貝嫂,夫婦二人同屬實打實的有錢人。
但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卻一點也不含糊,他們非常鼓勵布魯克林打工賺零花錢,希望他能很好的認識到」錢的價值與意義」,讓他明白什麼叫」辛勤的付出」才能有收穫的希望。
中國知名女作家丁玲講到:」對於孩子的培養,要著重在意志、性格和作風上的鍛鍊,請不要嬌慣孩子,在她看來孩子物質上的富足並不重要,關鍵是精神上的富足。
「雖然物質上的滿足能讓孩子獲得一個美好的童年,但是父母所給予孩子寶貴的精神財富,既可以磨鍊孩子堅強的意志,也更能讓孩子在未來走的更高更遠。」
01. 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一個良好的消費觀,是通過父母建立起來的,父母有什麼樣的行為方式,孩子就會緊隨其後的模仿。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告訴孩子要適度消費,待孩子年齡稍大時,教他(她)消費要有計劃、有節制,並學會理財,把零花錢存起來,只買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02. 教孩子挑選切合自身實際的價格適中的物品,不盲目攀比。
當孩子年齡還不足以判斷某個物品的價值所在時,作為父母應當首先明確的告訴孩子,我們自身的經濟能力是怎樣的,在滿足實際經濟條件的前提下,作出合乎自身實際的適當選擇,挑最適合自己的東西,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合理消費。
03. 讓孩子知曉家中的經濟情況。
讓孩子知道家中的經濟條件,一方面更能讓孩子懂得合理消費的道理,不盲目跟風和攀比;另一方面,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學會為家庭考慮,也防止孩子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需求。
古語有言:」人之初,性本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父母有時難免花錢大手大腳,無形中影響著孩子不良的消費觀念。
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生活水平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他們卻以節儉而文明。瑞士人的富而不奢,給我們以啟示:父母在適度滿足孩子正常消費之後,更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對於幫助孩子建立恰當的需求認知,讓孩子健康成長是每一對父母應盡的責任所在。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一味地滿足他們各種需求,時間久了,反而會讓孩子對各種東西都會厭惡,因為願望容易滿足,就不會懂得珍惜,他們也不會體會到新鮮感和幸福感,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情後,以孩子渴望的某件東西作為鼓勵創造一些驚喜,增強孩子的幸福感,也讓孩子明白禮物來得不容易,更加珍惜。
而在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物質上的給予,實際上是缺少關愛與陪伴。由於有些父母工作上的忙碌疏於陪伴與管教孩子,便通過滿足物質上的一切需求來彌補,其實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孩子的成長過程,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請父母用正確的方式替代溺愛帶給孩子的傷害,以保證孩子的將來走在正常的人生軌跡上。